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2014-03-20何丽华

关键词:就业指导人才大学生

何丽华

(安徽师范大学 学生处 ,安徽 芜湖241003)

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而就业总量持续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如何体现自我,实现梦想,更好地实现择业就业,既是现实的考验,也是人生的重大机遇,更是对多年学习成效的检验。从以往大学生择业就业来看,如今的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客观,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更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还存在选择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外企的居多,还存在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居多,结果导致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沿海在一线城市找工作堰塞,而处于良好发展势头的中西部地区却鲜见人才。从客观条件上看固然有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但从深层次考虑,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教育方面的问题,也有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与就业实践尚有差距

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现实中,高校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所脱节,就业实习场所与平台较为缺乏,工学结合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大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由于没有经过顶岗实习工作,没有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存在缺少提高就业能力、陶冶职业情操、认知社会现实的过程。另外,不少高校还仍然沿用传统本科院校办学的方式,没有完全体现大学生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能帮助他们很好地处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个性化,没有很好地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使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就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面向市场需求时,往往存在大学生们不能完全将自身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1]

(二)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多元化、个性化日趋显著,但父辈传统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单位”式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想找个“铁饭碗”等无忧无虑的岗位保障终身的传统观念还依然存在。许多大学生对择业和就业还没看到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还没有看到国家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同时,择业就业的地域问题也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到偏远地区,不愿意去创业发展,而涌向较发达的沿海或一线城市,涌向外资合资企业,涌向条件富裕宽松的单位,造成了条件较好的地区、行业和单位人才拥堵,人才浪费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另外,在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市场竞争不公正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不是靠自己,而是靠“拼爹”、靠社会关系等不正确观点,不能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应对市场的多变与多元化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欠缺

从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上讲,多数高校高素质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依然缺乏,不仅就业教育专职人员不足,而且专业化培训不够、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些指导教师虽然理论知识相当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就业培训也很少,甚至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根本就没有市场或企业的体验、社会经验、就业理念等,因此难以达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预期效果。从就业指导的内容上讲,辅导员就是兼职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关于就业教育主要忙于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发布、求职技巧辅导、就业政策宣传等;有的高校也没有把就业教育列入常规教学大纲,没有成为大学生必修课,就业能力的培养仅限于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等短期性、临时性的活动,而没有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当成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从大学生就业主观因素上讲,在择业过程中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在就业观念上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偏高,认识自我和个人定位存在不够准确等,使理想与现实发生一定偏离,往往引起择业受到挫折。

(四)就业市场对大学生期望和要求偏高

近年来,由于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就业市场和就业单位对大学生需求存在“四高”的要求:一是较多的用人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技能高的人才倾斜;二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务实,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三是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的匹配性要求高;[2]四是更多的招聘单位更加注重选择那些脚踏实地、活泼开朗、富有弹性,能适应多岗位锻炼的复合型人才,对人才岗位适应性要求高。

(五)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盲目性和“孤岛”现象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用人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许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不能兼顾职业规律、市场规律办学,不了解社会需求、市场变化而想当然地进行就业教育,形成了教育的实质脱离了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而大量“积压”。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原因,急需员工却找不到,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彼此形成信息“孤岛”现象,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

二、大学生就业难解决的对策建议

解决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问题,既是大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考虑的问题,也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和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首先,应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放宽高校专业设置权限,使高校能够因地制宜,增设一些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使高校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和地方发展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规范力度,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择业就业平台。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因材施教加强就业指导引导。首先,应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强化就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培训,帮助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加强职场引导,强化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服务渠道,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三方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招聘会、建立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就业QQ群等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加大就业信息发布量,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尽可能多地满足在校学生择业要求。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鼓励大学生排除职业、待遇等偏见,发挥个人所长,选择最适合的职业,实现在择业就业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应增强“双赢”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派遣著名创业成功者或优秀企业家或职业训练师到校授课、开展模拟招聘等各种途径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锻炼实习,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积极与大学建立互动,积极帮助企业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企业发展人才的“双赢”合作关系。[3]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大学生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有意识、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大学生要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和行业,多渠道多地区就业,并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大胆尝试,敢于创新,革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从小事做起,在就业市场中开创自己的一番就业新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1]查良松.试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0-122.

[2]丁丽娜.现代大学生就业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64-265.

[3]徐艳萍.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39-4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