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城守将的热情礼赞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论

2014-03-18郭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名作欣赏 2014年32期
关键词:乐府诗乐府李贺

⊙郭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乐府诗研究系列(二)

危城守将的热情礼赞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论

⊙郭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中唐诗人李贺是乐府诗创作的名家。他的乐府诗,不仅古乐府时有翻新,而且新乐府也超迈前人。《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古乐府代表作,这一曲名的歌辞本是歌颂东汉洛阳令王涣事迹,李贺则彻底翻新了这一本事。他用《雁门太守行》来描写边塞战争场面,渲染城池遭遇重围时的凝重气氛,反衬危城守将誓死报君的气节。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借助于奇妙的色彩搭配和奇特的语言表现,创造了乐府诗史和边塞诗史上的双重经典。

李贺《雁门太守行》乐府诗

李贺,字长吉,原籍陇西,居于福昌昌谷,是唐宗室后裔。李贺身体羸弱,长得通眉、巨鼻、长指爪。他幼年便会写诗,元和初年到京城应举求仕,得到韩愈的赏识。仅因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进士”之“士”音近,李贺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应进士第。韩愈曾作《讳辩》为之辩解,但李贺还是放弃了进士考试。李贺后以门荫做了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疾辞归。元和八年(813)秋,赴潞州依张彻,郁郁不得志。元和十年(815)南游吴越一带。元和十一年(816)返回故里,不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尤其擅长写乐府诗,有大量诗作被宫廷乐人传唱,是当时乐府诗创作的名家。他几乎用遍了歌、行、引、曲、谣、辞、篇、咏、吟、叹、唱、弄、思、怨、悲、乐等歌辞性题名,如《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月漉漉篇》《春怀引》《白虎行》《沙路曲》等。这些乐府诗中既有古乐府,也有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还有未入乐府的歌行。但不论哪种体裁他都能写得妙于设色,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充分展现他追求新奇的审美取向。

李贺的古乐府创作时有翻新,代表作如《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清人杜诏在《中晚唐诗叩弹集》中对李贺这首诗主旨的概括是非常准确的,他说:“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它有一个发生在东汉的本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解引《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云:‘《雁门太守行》歌古洛阳令一篇。’”可知《雁门太守行》歌咏的主人公是洛阳令,这洛阳令名叫王涣。据《后汉书》记载:“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晚改节敦儒学,习书读律,略通大义。后举茂才,除温令。讨击奸猾,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威风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还为洛阳令。政平讼理,发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咨嗟,男女老壮相与致奠,以千数。及丧西归,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永嘉二年,邓太后诏嘉其节义,而以子石为郎中。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旁祀,唯存卓茂与涣祠焉。”

因为王涣有着这样的事迹,于是有人把他的事迹写成诗,唱入已经丧失古辞的乐府曲调《雁门太守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九《相和歌辞》收录了晋乐演奏的《雁门太守行》歌辞:

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从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移恶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禁鍪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

从歌辞看,这首《雁门太守行》是从身世、经历、政绩、悼念,全方位歌颂王涣事迹,类似于一篇墓志铭。句式上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纷呈,但主要以四言为主,辅以五言,显示出向五言诗过渡的趋势。而反观李贺《雁门太守行》,则是描写边塞战争场面,渲染城池遭遇重围时的凝重气氛,从而反衬出危城守将誓死报君的气节。句式是整齐的七言八句。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李贺所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体式结构都已完全不同于原作,他彻底翻新了这一曲题所歌咏的本事,重新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歌辞。

具体说来,李贺《雁门太守行》主要描写了三个时段的场景:一个在白天,写两军对垒;一个在黄昏前,写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夜袭敌军。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做到了两方面的“奇”:

第一,色彩之奇。一般说来,描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色彩浓艳的词语。而李贺则完全不拘泥于这一常理,他就像一位画家,不只勾勒轮廓,而且精于设色。他以色写物,以色感人,给战场上的物事都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用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那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在《雁门太守行》中,几乎句句都有鲜明色彩。其中如铠甲的金色、鲜血的胭脂色、鲜血凝结后的紫红色,不仅鲜明,而且浓艳。这些色彩和乌云的黑色、秋色、宝剑的银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天空大团大团的黑云,暗示着战争的紧张和危急。日光折射下金光闪闪的铠甲又昭示着官军战斗力的强大和军容的整肃威武,透露着一种压倒一切、毫不畏惧的气势。殷红如胭脂般的鲜血,鲜血凝结后浓重的紫红色,触目惊心地宣示着战争伤亡的惨烈。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万物萧条衰飒的秋天里,浓重的秋色更加重了战场的悲凉气氛。即使战斗失利,危城守将依然斗志满怀,坚持战斗到底。守将手中玉龙剑的闪闪银光和身上铠甲的万丈金光相辉映,在金银光芒的交织中勾画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这哪里是诗,分明就是一幅光与色精心搭配的画!

第二,语言之奇。李贺在语言的选择上也别具匠心,“黑云压城城欲摧”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战场形势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忽然,风云变幻,一缕阳光从云缝中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向日”二字借助日光生动精准地显示出官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号角声正呜呜咽咽地响着。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巧妙地昭示了战争情势: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守军却并不因势孤力弱而退却,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一直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片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透过夜雾呈现出深深的紫红色。这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描写,都暗示着黯然凝重的战场气氛和伤亡惨重的不利战局。守城将士选择了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中“半卷”二字用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就是出其不意,故而旗帜半卷。而“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此番夜袭是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豪情去的。大军迫近敌军营垒,开始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天寒霜重,潮湿的鼓面却连击不响,“声不起”暗示着夜袭面临的重重困难。尽管如此,将士们却毫不气馁,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赐和厚爱,他们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中化用先秦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故事,透露的是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

李贺用神奇的诗笔,借助于奇妙的色彩搭配和奇特的语言表现,创造了乐府诗史和边塞诗史上的双重经典。

李贺的乐府诗,除以《雁门太守行》为代表的古乐府创作取得巨大成就之外,新乐府创作也力求创新,超迈前人。在他那里,新题古题之间似乎没有严格界限。他在创作中或将古题题面稍作改动变为新题。如将《长歌行》改为《浩歌》,《公无渡河》改为《公无出门》等。或以古人古事为题材自创新题,如《月漉漉篇》取材于古乐府拂舞曲《独漉篇》。此外,李贺新乐府几乎不以刺世讽喻为目的,所以多用咏史题材。如《白虎行》单纯歌咏秦政暴虐,荆轲刺秦王失手,汉代秦兴,全无言外寓意。李贺新乐府还特别注意语言的音韵美,在大量采用五、七言整齐句式的同时,也交替使用三、四、五、六、七等杂言句式,以求得长短参差、疏密相间的音乐效果。

清人毛先舒《诗辩坻》评价李贺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从李贺乐府诗的创作成就看,这样的评价是名副其实的。

[1]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叶葱奇.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郭丽,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唐乐府学典籍研究”(14CZW04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乐府诗乐府李贺
乐府诗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李贺 “宅”出千古绝句
品读乐府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乐府三首》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吕氏春秋》乐论对《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