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3-17陈圣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思维教师教学

陈圣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这一问题,我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授课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演型或逻辑分析型模式。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地理知识通过“满堂灌”“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收获不大。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性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采用探究发现型的教学新模式,授课方式也要从演讲型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我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内容时,我没有用教师先讲解、学生后记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教学过程如下:通过多媒体展示沙尘暴、西北地区沙漠分布图和景观图等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图文内容,自学完成如下作业。

1.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比西北地区荒漠化与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南方山地丘陵“红色荒漠”的成因差别。

3.概括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

4.说明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创设一种宽松的教与学双向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解难。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诱发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然而,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于害怕而厌学。地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势,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就会从活泼生动、情趣横生的课堂中培养和激发学习的“痴”情“迷”劲,乐于探索。这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的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

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自学、总结的方式,把人口迁移的含义与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当代我国人口迁移等知识了解深刻后,适时抓住时机,把学生分成五组。第一组代表从当地本县中学转到邻县中学读书的高中生,第二组代表当地考上大学到上海读书的大学生,第三组代表当地到广东珠江三角洲打工的民工,第四组代表当地到北京经商定居的商人,第五组代表当地省区输出劳务到非洲做工的劳工。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本组人口位移现象是否是人口迁移?是国内迁移还是国际迁移?人口迁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何影响?然后要求每个组推荐一个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做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做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如我在讲解气候知识关于某地方降水较多的成因类型分析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归纳。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2.风带:西风带影响,从海洋吹来信风的影响。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影响。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影响。

5.地形:暖湿气流沿迎风坡爬升的影响。

6.气旋:热带气旋如台风影响。

7.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影响。

8.人类活动:城市“雨岛效应”影响。

学生掌握这类知识的分析方法后,再让他们尝试分析某地方降水少(干旱)的成因类型,某地方气温高和气温低的成因类型。这样通过掌握不同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容易形成牢固的系统知识。

四、鼓励质疑解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可见质疑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只有大胆质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个知识问题,要求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endprint

如讲到非洲气候类型知识时,提出如下问题:非洲南部、东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西部都是热带草原气候,它们在成因上有何不同?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讲的影响气候的成因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提出新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打破思维定势,鼓励标新立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束缚,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我在讲区域地理新疆气候干旱知识时,有学生问:“假若没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阻挡的影响,新疆的气候将会怎样?”对于这个学生敢于提问的做法我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学生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改变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南、北半球自转偏向力方向有何变化?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打破常规,形成创见。

六、创设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现成的地理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重新构建地理知识系统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建开放式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1.开放教学目标,体现多元化

传统课堂教学以学懂例题,会做习题为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基础性目标,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弹性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三是发展性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教学目的时,对其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增加”:一是增加了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目的,二是增加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教学目的,三是增加了发展情感领域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现代课堂教学在继续坚持达到“双基”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开放了,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2.开放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地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地理和理解地理。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活教材,把地理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地理化。

3.开放教学过程,体现探索化

开放式教学可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对新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处在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之中。地理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经历学习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4.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民主性

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民主的氛围,今日的教学民主是为学生明日的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打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认识过程,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事实证明,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民主精神,开放师生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和创新精神。

5.开放教学评价,体现激励化,注重发展性

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把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小组活动及实地观察等各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诊断,二是激励。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用正面的方法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答式、无错误答案式的地理问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或争论,特别是对有创见、有特点的观点,更应该开放评价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及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要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