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的疗效比较

2014-03-15江丽强赵伟光刘振武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椎旁硬膜皮下

江丽强,赵伟光,刘振武,刘 利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北 邯郸 056001)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脊柱手术常用的内固定方式,国内患者痊愈后大多要求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近年来此类手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受到了大范围推广。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完成无内固定断裂的后路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68例,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40例,现对2种手术入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完成后路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68例。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胸段3例,胸腰段9例,腰骶段16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1~68岁,平均(43.6±2.2)岁;每次手术取出椎弓根钉数4~10枚,平均(4.6±0.5)枚。传统后正中入路40例(胸段5例,胸腰段12例,腰骶段23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3~66岁,平均(45.1±3.1)岁;每次手术取出椎弓根钉数4~10枚,平均(4.8±0.6)枚。术前均经X线证实无内固定断裂。

1.2 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取脊柱后正中原纵形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自此分开2种手术入路。①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筋膜背面潜行剥离皮下组织,剥离至距棘突旁开约2cm,找到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处,纵形切开胸腰筋膜,钝性分离肌间隙,在肌间隙间暴露钉棒系统内固定物,将其依次完整取出,冲洗止血后缝合肌间隙表面筋膜,逐层缝合,术毕,切口不需留置引流管。②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棘突后正中切开腰背筋膜,在棘突两侧向深外剥离椎旁肌,在椎旁肌的深面暴露钉棒系统内固定物,将其依次完整取出,冲洗止血,为避免创面渗血压迫硬膜囊,需在椎旁肌深面留置1枚引流管,缝合腰背筋膜,术毕,术后48~72h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比较2种入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计时自皮肤切开至皮肤缝合)、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硬膜损伤)发生率,进行评估。

2 结 果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39.2±8.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1.6±17.2)mL,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50.6±15.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0.8±36.6)mL,2种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种入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1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wo groups (n)

3 讨 论

随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的普遍推广,脊柱置入该类内固定物的患者人群日趋庞大,而金属内固定物长期滞留体内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断裂等意外,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1],因此,内固定取出术已成为摆在脊柱外科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取出必然要面临椎旁肌的处理,胸腰椎的椎旁肌分为浅层和深层,主要包括棘肌、最长肌、多裂肌、髂肋肌等,其神经支配为脊神经后支,主要起稳定脊柱的作用[2]。

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暴露内固定的过程中大范围剥离和牵拉椎旁肌,造成椎旁肌二次损伤、缺血坏死[3]、失神经支配,常导致术后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4-5]。此外,首次手术后椎旁肌瘢痕愈合,大量瘢痕形成,以致再次剥离过程中创面渗血较多[6]。并且首次手术切除了棘突、椎板、关节突及周围韧带等,使椎管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量瘢痕组织包绕硬膜,解剖层次不易分清,由后正中向深外剥离过程中易损伤硬膜及神经[7-8]。由于该入路椎旁肌剥离范围大,创面出血较多,且绝大多数椎管后方已失去骨性支撑[9],为避免硬膜及神经根遭受血肿压迫,通常需放置负压引流球,增加了手术步骤。

相比较来说,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椎旁肌间隙直接暴露内固定,不需剥开或切开肌束,对肌束本身无破坏,避免了再次剥离椎旁肌造成的二次损伤,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因此术后腰背疼痛等并发症较少,利于早期自如地侧身活动[10]。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开了首次手术造成的瘢痕组织,在无血管的肌间隙界面间操作,剥离范围小,减少了血管损伤,术中出血量更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皮下直接向外走行寻找肌间隙,避开了深部的椎管区域,杜绝了神经硬膜的误伤。该入路创面小、渗血少,缝合后肌间隙紧密对合,无死腔形成,且无神经硬膜受血肿压迫之忧,因此不需引流,减少了手术步骤,节省了手术时间,也利于术后患者活动。

本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较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明显减少(P<0.05),说明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正常的椎旁肌间隙内暴露内固定更为简捷、直接,手术操作步骤少、时间短。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出血量较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明显减少(P<0.05),说明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的剥离损伤少,创面小,因此出血量更少,对椎旁肌的血运影响有限,术后医源性腰背痛发生率也更小[11-12]。2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出现皮下血肿2例,而后正中入路无皮下血肿发生,说明椎旁肌间隙入路在皮下剥离过程中造成了皮下游离,形成了皮下腔隙,而术后又未放置引流,因此出现了皮下血肿(笔者建议椎旁肌间隙入路关口时应缝合皮下消除腔隙,或根据情况皮下留置引流,该问题即可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后正中入路出现硬膜损伤1例,而椎旁肌间隙入路无硬膜损伤发生,说明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开了椎管、硬膜,避免了神经硬膜误伤,手术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在后路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更安全、简捷、有效,是一种更好的术式选择。

[1] 张英泽,申勇,李宝俊,等.三维动态四柱平衡理论与椎弓根钉断裂及腰腿疼痛关系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 71-72.

[2] 方向前,范顺武,胡志军,等.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2009,29(4):315-319.

[3] SALERNI AA.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Neuosurg Focus,2002,13(3):e6.

[4] KIM K,ISU T,SUGAWARA A,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3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lumbar spin canal on postoperative paraspinal muscle damage[J].Surg Neurol,2008,69(2):109-113.

[5] 胡庆丰,徐荣明,潘浩,等.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0,27(7):898-901.

[6] 董晓兵,曹晓芳,许欣,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J].河北医学,2012,18(4):506-508.

[7] 胡文清,张献义,吕杭州,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康复策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108-109.

[8] 张啟维,路奎元,王强,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2):152-155.

[9] 黄隆,何立江.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性[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7):831-833.

[10] 邓红平,胡灏,林格生,等.胸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影响的对比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85-187.

[11] 吴希瑞,张国川,李衡,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皮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3): 344-345.

[12] 王延国,刘新宇,吴晓娟,等.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多裂肌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2):203-208.

猜你喜欢

椎旁硬膜皮下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椎旁软组织髓外浆细胞瘤1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