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现状及服务体系构建探讨

2014-03-13孟传慧MENGChuanhui田奇恒TIANQiheng

价值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孟传慧MENG Chuan-hui;田奇恒TIAN Qi-heng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重庆 401331)

(School of Social Work,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0 引言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就业人数呈逐渐增长态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多。一方面重庆农村的养老方式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造成了大量“空巢老人”无人来养。另一方面,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转型及城市化的多重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1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围绕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展开全面调查,以此了解重庆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生活状况,此次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和村居相关工作人员,调查时间为2012年7 月。共向空巢老人家庭发放调查问卷1050 份,村居工作人员发放问卷15 份,回收有效问卷中,空巢老人家庭有1009 份,村居工作人员有15 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及养老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1.1 空巢率较高,且空巢老人文化层次低、与子女空间距离远 调查数据显示出农村家庭平均空巢率为55%,个别村达到90.0%,据重庆市老龄委统计的数据,全市农村老人空巢化为39.1%。另据重庆市老龄委2010年统计,农村空巢老人家庭81.74 万户,其中独居户23.4 万户,占空巢老人28.63%。说明农村老人中单身老人较多。从调查情况看,近半数空巢老人是文盲,这增加了沟通与照顾的难度。另外老人虽然子女较多,但与子女空间距离较远,84.5%的被调查对象的子女住在本街镇以外,对老人的照顾多有不便。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子女不在身边的悲伤感。

1.2 经济收入偏低,贫困程度较高 调查中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均纯收入为4466.8 元,主要依靠农村养老保险和子女赡养,消费能力弱。老人生活状况偏差,部分老人生活较为困难。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年收入低于5000的有79.1%,同时月度支出低于三百的有48.2%,低于500的达到了75%,另统计显示,他们月均消费396 元。虽然大部分农村老人有最低生活保障或者政府的养老生活补贴,但是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子女供养。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生活上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无任何收入,预存养老金的比例很小,未来养老的风险较大,这种状况对当前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3 孤独感强烈、精神文化活动较少 由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由于与子女的空间距离较大,子女探望的频率较低,老人的孤独感强烈。“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特点就是身边无子女,日常生活既缺子女的照料,又乏他人照料。调查中还有34.8%以“空巢老人”由于丧偶、离婚、未婚等原因而独居,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有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料,而实际上子女偶尔或是很少探望的比率达50%以上。有的“空巢老人”偶尔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而不少老人从未受到过亲朋好友帮助照料。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调查发现,适应农村空巢老人的文化活动少,方式比较传统,但他们遇到困难时还是可以得到帮助,能够提供帮助的主要是地缘较近的村委会、邻居、子女,亲情帮扶较少。多数“空巢老人”生活单调,自我封闭,有的老年人从不参与文体及其他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对所在社区(或村)内的文体设施满意度认为一般。

1.4 健康状况较差,医疗保障程度低 调查中,70.8%的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差和很差,日常生活处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状况。虽然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由于合作医疗的报销额度较少和门槛较高,加上收入不多,农村交通偏远,老人行动不便,生病时无人照料等,造成他们就医的比率不高。由于经济贫困,73.4%的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担心没有医药费、生活费来源、没有人照料。看病就医难依然是农村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在整个农村医疗保障欠缺或薄弱的环境下,老年人作为疾病多发群体,其医疗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次调查表明,在农村空巢老人的支出结构中,医疗支出排在食品消费之后,位居第二位。而在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经济紧张的原因中,看病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以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例,其绝大多数仅门诊治疗和日常购药费用就达到了月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据调查表明,家庭收入中医疗费用占的比例过高非常严重地影响了对医疗现状的评价,在统计中可以看出,家庭收入状况越不好,对医疗费用的感觉越是敏感,相反的是,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相对较好或医疗费用支出较少的家庭对医疗费用的评价就比较中肯。

1.5 较多选择居家养老 数据显示,有高达83.9%的老人表示“希望在家养老”,空巢老人受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较大,但是也有部分愿意承担较少的成本去机构养老。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以生活照顾、聊天解闷、生产帮扶、和医疗保健等为主,当前村委会的帮扶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确实得到了比较好的照顾,虽然政府建立养老院是为了照顾老年人生活,但是较高的费用使得许多老人并不能入住。另一方面有些老人虽然负担得起费用,但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养老院管理能力低下,人员素质不高,设施设备简陋也是硬伤。农村的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这成为困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一个问题。

1.6 养老服务需求较大,但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紧急救助难度大 根据重庆市老龄委《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到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38 万。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75 万,人口老龄化率将超过19%。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4-2-1”代际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在我市农村还没有专门为空巢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机构和平台,虽然一些村级老年协会在开展为老服务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相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还远远不够。此外,有些边远农村空巢老人居住分散,不利于社会照料服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紧急情况救助难。一是自我救助能力低。老年人最易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急性病,此外,由于空巢老人年老体弱,自身应急能力低,一旦遭遇失火、摔(烫)伤、房屋垮塌等意外事件,无法自行处理。二是社会救助给力难。我市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相当高,导致“空巢村”的形成。人力不足,加之边远农村紧急救助设施缺乏,社会救助难度较大。

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在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农村“空巢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发展,农村养老模式将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2.1 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流,但养老支持网络将逐步分化 空巢现象的出现的确使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的纽带就此断裂,以及子女赡养责任的消除。事实上,许多农村子女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从而提高其养育幼小和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从心理学上讲,外出务工拉开的只是与老年父母的空间距离,并不必然拉开他们的亲情距离,部分家庭反而会因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强对亲情的渴望。调查显示,外出子女与空巢老人的电话联系为每月5.7 次,这充分表明空间距离并不足以使家庭成员的亲情纽带就此断裂,家庭的亲情在农村老人的情感支持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尽管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将是主流的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的支持网络正逐步分化。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来源虽然仍以子女为主,但劳作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和权益维护正逐渐从以传统的血缘关系为依托,转为以地缘、业缘及所在社区为依托。随着农村社区养老、养老协会等基层社会组织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可以从村居以及其他社会支持组织获得养老支持,对家庭照料的依赖将逐步减弱,空巢老人养老支持网络渐趋分化。

2.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意愿与养老需求渐趋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的投入,但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方式上仍然高度趋同,即倾向于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以本次调查为例,在关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有83.9%选择在家养老,只有9.6%选择机构养老。但在和子女共同生活的意愿方面,只有46.1%的愿意与子女同住。这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意愿有一定的变化。与养老意愿日趋变化相对应,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渐逐多元化。有鉴于此,农村社区应该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活动和服务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渐趋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2.3 社区养老是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 社区是农村空巢老人熟悉的初级环境和主要“场域”,社区中基于地缘、趣缘、业缘的关系网络和其中的正式、非正式的组织资源是空巢老人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据此次对空巢老人的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到,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不强烈,他们更需要就近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可行的养老模式,既能够整合原有的血缘、地缘、趣缘等关系资源,又能够利用社区外的各种资源,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最佳选择,可以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讨论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际经验看,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巢老人现象,只是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已。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人口老龄化在农村社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农村空巢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完善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基于这种理解以及对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3.1 不断探索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和医疗保障新模式

经济收入是空巢老人养老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就医能力并最终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因此,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当务之急就在于改善其经济条件,不断探索新型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和医疗保障模式。首先,针对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度推广以土地流转换取养老保险的模式,即年满60 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如自愿放弃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由地方政府为其补缴养老保险金,并参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标准按月足额领取养老保险金。其次,逐步建立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或设立专项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补助金,重点补助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贫困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再次,进一步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降低报销的门槛费,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同时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慢性疾病,应提高这些疾病的门诊药费报销标准,减化门诊药费报销流程。最后,要逐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贫困独居老人纳入到低保对象范围。

3.2 强化居家养老功能,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是最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也是社会管理成本最低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情况下,它将长期成为我国山区农村最现实、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因此,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有效减少空巢家庭数量,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空巢老人服务体系,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首先,建立农村社区生活照料服务体系。根据空巢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生活照料服务。对低龄、健康状况良好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生产帮扶服务。对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提供长期的日常生活照料,或者采取入住养老机构、托养等方式,让愿意有偿抚养老人的家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其次,建立农村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由医疗机构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查体,开展保健知识的宣传,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建立家庭病床和上门巡访医疗制度。最后,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针对空巢老人情感需求,社区建设和完善老年文娱活动场所,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消除孤独感。

3.3 建立并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互助机制

社会互助保障,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包括经济援助与服务援助)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它一般由非营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具有自愿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是一种在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内生的生活保障机制。这种行为主要发生在家族、社区、团体、企业、组织等群体成员社会互动较多的成员之间,与国家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不同。政府应主导并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保障机制的建立。其次,加强传统文化和互助保障机制的宣传力度,使互助保障机制被空巢老人及其子女理解和接受,获得他们的认同,提高互助机制的运行效果。最后,借助专业力量指导农村互助组织开展活动,通过会员互助发挥其助老功能。

3.4 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开展法律援助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加强传统孝道教育,特别要注重加强对青年孝文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对权益受到侵害的空巢老人,政府应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帮助老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5 鼓励和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丰富晚年文化生活是积极面对“老去”,实现“成功老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发展老年群众组织。基层老年群众组织,是最了解老人需求,帮老人办事、为老人说话的“贴心人”,具有贴近老人的独特优势。通过加强老年群众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发挥老年群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大力推动老年志愿服务,组织老人开展互帮互助。其次,探索老有所为途径。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民事调解、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推进“银龄行动”活动开展,组织老专家、老教授深入乡村,积极开展援医、援农、援教、援技等工作。最后,成立各类空巢老人团体或协会。乡村党员、干部要采取积极措施,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成立各类团体,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乐”。一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实现老有所学。其次是组织老年文艺团体或文化部门,开展电影、图书、戏剧、演出、展览“五送”活动,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3.6 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途径

当前,政府高度认可并且大力倡导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政府的认可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坚实后盾。而实际调研访谈也证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十分欢迎和需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帮助个体、家庭乃至社会解决相应问题的科学的专业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利用独特的专业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来帮助农村空巢老人系统地解决其遭遇的各种个体问题,更好的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途径:首先,建立乡镇社工服务站、开辟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问题的新途径。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社工站,筹措专门资金、制定相应政策并配备专兼职社工。其次,建立一支稳定的、持久的专业和志愿相结合的服务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比如在招考村官时可定向招录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对现有村官开展社工专业化培训。志愿者队伍则可以由社区内的资源如乡村干部、社区内的学校师生、其他有精力的人员以及社区外人员组成。再次,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可以以某个村为基地,开设社工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项目试点,形成成熟的工作模式,然后逐步以点带面推广。最后,政府和社会提供大力支持。政府和社会予以必要的政策和指导、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在此过程中政府还应当起到组织协调者的作用。

[1]叶敬忠,贺聪志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沙依仁.高龄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5.

[3]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4]韩振燕,郑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与老年社会服务发展探析: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2011(2).

[5]陈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0(12).

[6]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