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光:小创新推动大发展

2014-03-13李艳

中国有色金属 2014年20期
关键词:工段科技

特约记者 李艳|文

豫光金铅近十多年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其秘诀是:依靠科技持续创新,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占据竞争新优势,扩展企业发展的更大空间,从而有效地克服资源环境的制约,增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金秋9月,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金铅”)两年一次的第六届科技表彰大会如期召开。大会对两年来的28项科技成果、31项专利和10项QC成果进行了隆重表彰,并予以重金奖励。

“把平时工作中的所思所想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和摸索,进一步完善工艺,优化工作环境,不仅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更能为豫光金铅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小创新推动大发展,为什么不做?”获得科技进步奖的代表张利涛和获得发明专利奖的代表刘素红在自己的获奖感言中,不约而同地都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观念。

而这,正是目前豫光金铅科技工作者们的心声,自动自发,岗位创新,已然成为豫光员工思想的灵魂,成为豫光金铅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毅然坚挺、率先发展的原动力。在豫光金铅,灵活多样的小创新无处不在——

“全国职工创新工作室”

在豫光金铅锌业二厂,有个出了名的难管工段——浸出工段,曾经接二连三更换工段长,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这一年,张继森从锌业设备处调任浸出工段工段长,他对以前的传闻一笑而过,毅然挑起了重担,这一挑就是四年多,浸出工段今非昔比,2013年浸出工段被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授予“全国职工创新工作室”。而他也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创新达人”。

浸出工段是湿法炼锌的心脏,主要任务是浸出、除杂,任务重,设备大,工艺控制点多,管道线长,跑冒滴漏常有。而在张继森的创新管理下,很快这个难管的工段有了显著的起色。

豫光集团第六届科技表彰大会

在豫光集团第六届科技表彰大会上董事长杨安国为获奖者颁奖

中上清“清了”:张继森带领浸出工段人员深入分析影响中浸液固比的混合液渣率、加入辅料的稳定性以及来料时调整辅料的及时性,结合岗位工艺指标的控制,改进后,上清的跑浑、跑酸、跑铁等现象“一扫而光”。不仅如此,他还不定时工艺检查,稳定了中浸液固比,保证了上清质量,使上清合格率稳定到目前的100%。

小金属回收“多了”:张继森逐步改变操作工的惯有模式,创新操作观念,小幅降低中浸PH值,同时在中浸槽及中上清浓密机上增加酸化流程,有效减少了铜的水解,铜的浸出率一年比一年高,为锌业二厂铜直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铟绵铟金属量任务每年都提前完成。

氧化锌投料量“增了”:为减少原料消耗,降低中间物料堆存占用,张继森带领职工克服氧化锌来料的不稳定和杂质高、渣量大等不利因素,使氧化锌系统创了投产来的最高纪录。

工人劳动强度“低了”:原来,氧化锌置换岗位,劳动强度大,有时一班要加200多袋的辅料,一班下来人人都累得够呛。张继森结合股份氧化锌厂的实践经验,改小袋包装为吨袋包装,并带领职工对下料装置进行改进。技改后,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把这个以前“男人都干不动”的岗位,硬是变成了现在“女人都能操作”的岗位。

张继森正在查看浸出液

“比色除铁法”诞生了:以前,“放槽压滤堵槽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工段正常的生产秩序。张继森反复观察、摸索总结,最终“比色除铁法”应运而生!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快速除铁,达到应用的最好效果,不但解决了生产中化验滞后产生的问题,而且还能以最短的时间达到除铁的目的,仅仅3~5秒内便可迅速确定还原剂的最终加入量,仅化验时间,每天为压滤争取到了超过4小时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放槽压滤堵槽而影响生产的概率。

张继森说:“创新关键在于人,成绩都是职工们干出来的,没有他们,再好的想法都会成为一纸空谈。现在,我们工段的每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创新了。倘若几天想不出一个‘金点子’,我就感觉工作落后了,创新已固化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工作的灵魂。”

笔者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要叫张继森“创新达人”了。原来是“不创新不能活”呀!

“李斌式创新班组”

今年是豫光金铅的创效年。各生产厂都铆足了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创新创效上展开了大比拼。其中,锌业三厂的精铟工段因产量节节攀升,月均创效148万元,成为豫光金铅的“创效明星”。2014年精铟工段被全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授予“李斌式创新班组”。

当前,豫光金铅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而小金属回收及挖潜节能、创新创效就成为黑暗中的一抹亮光。王素霞,锌业三厂精铟工段长,不惑之年,头上已有零星的白发。报表里升腾而起的曲线,饱含着她创新的心血和不易。她带领精铟工段的员工,四年一步一重天,不仅精铟产量翻了一番,精铟直收率也由最初的55%,稳步提升至目前的85%,仅今年第一季度就为豫光金铅创效182万元。

2013年3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反萃液置换困难,系统里杂质含量高,王素霞连续几天没有回家,跟踪在生产一线,刨根溯源,改变被动局面。午夜时分,她脚蹬劳保胶鞋,手戴耐酸手套,与工友们一起做槽,观察液体反应状况。累了,她就顺势在铁凳子上躺一下。在目睹连续两槽实验失败后,她几乎想放弃了,“再试试”,可内心有个小小的声音一直在鼓励着她,加搅拌器、加碱、测pH值、对照化验数据、确定净化终点工艺控制数据。纤细的手掌磨烂了,整齐的秀发凌乱了……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三天两夜、50小时的鏖战后,银灰色的海绵铟终于映入眼帘,实验终于成功了!那一刻,她和工友们喜泪交加,相拥在一起。她激动地说:看到这一切,让我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

张素霞忙碌在工作岗位上

股份动力厂生产场景

为了“能喝的工业废水”

股份动力厂是股份公司水、电、气等能源的保障,更是豫光金铅污水处理的窗口,这里曾无数次接待过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客人。这里,用制作纯净水的工艺技术和标准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过的工业废水可达到人体直接饮用水平。该厂厂长刘合全,因为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获得了今年的国家“五一劳动奖”奖章。

当然,股份动力厂也是豫光金铅连续七年的目标完成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职工培训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得科技成果进步奖。这些成绩,凝结着一个个优秀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其中,仪表科科长朱兴波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提起他,大家都会跷起大拇指说“老蹭蹭”(地方方言,大意为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的本领和有权威)。不仅如此,朱兴波还因为在自动化仪表专业上的权威,有着“黄埔军校校长”的雅称。而与他亲密的工友们私底下更喜欢叫他“废品收购站站长”。

通过净化能够饮用的工业废水

“废品收购站站长”何解?在股份动力厂,朱兴波有两句非常经典的名言:“留着吧”和“给它改了”。每次员工从现场取回来的报废仪表他都用一句“留着吧”给保存下来,时间长了,维修室就成了废品收购站。凡是出故障超过三次的仪表,他都表态:“想办法技术改造,给它改了”,很多用废旧电路板上拆下来的元件,一经他的手,就神奇地修好了变送器。他还自制投入式液位计,替换了一直出故障的静压式液位计。仅仅这一项技术改造,就为股份公司创效3.5万元。

股份动力厂由1996年成立时的30多人,到现在的396人,由当时只有35kV变电站的电气工段和锅炉工段,到现在的分管水、电、气、仪、机的5个工段,再到高压供电的保障与维修,动力厂就如何创新,如何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管理思路,成立了创新攻关小组。攻关小组里,有很多象朱兴波一样“老蹭蹭”的员工。

林彩霞,一位来自广西百色、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壮族姑娘,却扎根一线,带领供水班15名女职工从零出发,大胆实践,改进混床树脂再生操作,解决了再生时新树脂分层困难问题,成功再生混床21次;她参与完成铅冶炼废水处理新工艺研究与应用,创效70万元,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济源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他们,每天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行着小创新、小技改,用独有的激情和勤劳、智慧和汗水,用熠熠闪光的创新思维,缔造了“能喝的工业废水”的神奇。

一个叫“努力”的微信群

“努力”,是豫光金铅熔炼三厂一个微信群的名字。这个群是在该厂底二工段工段长翟灵帅的倡议下建立起来的,这也是该厂诸多创新措施中的一个。该厂自从有了微信群这个平台,中控工、炉前工、司炉工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无论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无论是在岗位上还是在休假,打开微信,随时都可以开个讨论会,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人人不遮不掩,个个畅所欲言。提出一个问题,立马跟上十余条解决方法,不断组合,不停创新,最后总能达成一个最好的解决意见,付诸于生产实践。

说起这个群的建立,还真有一段故事呢。2013年的冬季,该厂底二工段的生产任务一直完不成,工段长翟灵帅每天都是“压力山大”,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无奈,纵然原料品位低,但是各炉情况都一样,大伙儿吃的都不是“细粮”,怎么唯独就自己工段的产量上不去呢。厂长张军力看出了他的心理负担,开导他说:“不是蹲在铅口就可以出铅了,不要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试着走出去,你看,底一工段和直炼厂都做得挺好,去学习学习,取长补短嘛。”

翟灵帅带着人去底一工段、直炼厂学习,学习回来的经验在自己的炉上试验,发现效果仍然不明显,而且还出现了底吹炉炉况不稳,还原炉劳动量加大等新问题。看来,照搬不是办法,必须在已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翟灵帅在厂长面前撂了句狠话:“4月份任务要是完不成,我立马辞职!”于是,底二工段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全员参与、人人分析、个个出招,理清问题,对症下药。

豫光金铅的水文化

针对物料品位越来越低的情况,他们采用了“还原炉出大,底吹炉出小”的方式,底吹炉主要维持炉况稳定,确保还原炉的出铅率。这一创新措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针对各岗位之间存在的推诿扯皮现象,翟灵帅认为沟通协调很重要,考虑到目前年轻人的兴趣所在,于是,“努力”这个微信群应运而生。

微信群的诞生,加上产量、效益同奖金挂钩等多重激励,底二工段很快就士气大震。士气鼓则坚冰破。炉况很快稳定,产量日新月异,4月份,底二工段不仅生产任务超额完成,还创了新高:底吹炉的处理量由原来的每天29吨提升至32吨,烟灰量则由原来的每天15车降低至11车,每月可创效益近200万元。

瞧,每次和熔炼三厂的员工一照面,他们都显得迫不及待,加我们的群没有?您可别忘了加入我们这个微信群啊,记住,我们的名字叫“努力”。

问到为什么叫“努力”这么个名字,他们振振有词:如今的豫光金铅,已经与每一个豫光人休戚相关,作为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每一个员工来说,努力是我们共渡难关的法宝,只有努力,我们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哦,原来如此!那就让我们,为豫光这艘航船,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一起加油,一起“努力”!

一曲创新的“空分之歌”

在豫光金铅制氧厂,有一个工段,曾因创新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从对空分知识的一无所知到全国知名的行业里手,不禁让人诧异: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要从他们独有的培训方式说起。从第一天接触空分知识开始到现在,该工段就提出“创新培训,打造行业尖兵”的口号,不断创新工段的培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譬如每月评选“明星员工、巡检王、点子王”,在日常工作中推出“你问我答”、“闯关”、“导师带徒、区域竞赛”、“岗位代理”等多种多样的练兵模式,督促他们及早掌握空分基础理论知识。这些,都为他们锻造精兵强将、成为行家里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第一套四千空分到现在的一万五千空分,我们虽经历了不同的挫折,但四套空分均被我们成功征服”。豫光金铅制氧厂厂长赵军虎不无自豪地说。

就连空分设备制造厂家的开车工程师都说:“我们到其他厂家是去指导工作的,而到豫光金铅制氧厂,却是来学习的。”

已经有12年历史的制氧厂,从成立到现在,四次获得豫光金铅科技成果奖,先后获得“河南省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他们的电耗、成本指标行业最低。

这不得不提到给他们带来如此佳绩的源头活水——《空分讨论会集锦》一书。“集职工智慧,为豫光发展贡献力量。值得弘扬!”凝望着扉页上杨安国董事长的题词,手中这本薄薄的《空分讨论会集锦》,顿时觉得厚重起来。

空分系统

这本《空分讨论会集锦》有205页,约20万字左右,共分七大章,每一章都有100多个以问答形式出现的知识点,涉及空分系统的理论、操作、故障检修的全部内容。这些集思广益的问题和答案,凝聚着制氧厂75名职工的智慧,它的印制,不仅赢得了内部职工的称赞,同时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钦佩。

这本书,来自于他们12年始终如一、从未间断的每月一次的空分讨论会,每次的讨论会上,大家彼此交流操作经验、学习心得,解决各种各样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高。这个建厂之初就建立起来的习惯,因为这种答疑解惑而营造的学习氛围、赶超氛围,不断培养了空分的人才,也创造了明显效益而备受关注。更重要的是,为职工的成长铺设了一条快车道。

大家都说,制氧厂的工人是“蓝领中的白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的中控操作极其复杂,实际上都是在从事脑力劳动,制氧厂又是多个单位的供气单位,责任重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今年2月份,豫光金铅冶炼渣综合处理技改工程点火试产。而在这之前,一万五千空分系统从单机试车到顺利出氧,制氧厂16名员工仅仅用了45天的时间,刷新了行业纪录,再一次唱响了一曲嘹亮的“空分之歌”。

小改革出大效益

享有“亚洲最大的电铅生产基地”之称的豫光精炼厂,近年来,以技改创新为主要工作导向,积极进行设备改造,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豫光金铅上下被传为美谈。

谈到技改和创新,该厂老职工张小艾饶有兴趣地说:“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可谓是今昔两重天,这一点毫不夸张,可见技改和创新的威力就是大!”

精炼厂通讯员崔伟道出了其中原委:“创新,对于我们一线工人来讲,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更主要是通过创新让生产工艺变得更加科学、安全,干起活来不那么费劲,作业环境不那么糟糕,这样大家操作起来更方便灵活了,心情也更舒畅了。”

2011年,精炼厂自主研发出残极自动洗刷机组,提高了铅电解精炼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处理能力达到450片/小时,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现场的安全性,改善了操作环境。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鉴定,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豫光金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2012年,精炼厂在始极片工序采用螺旋捞渣系统取代人工捞渣方式,填补了国内该行业机械化捞渣的空白,顺利完成捞渣自动化改造项目,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促进了环保。

2013年,精炼厂成功试制出了查槽探测仪。1个电调工用探测仪查槽,每个车间1万多片仅需3个小时便可查完。查槽探测仪的诞生,改变了公司电解生产延续多年的传统查槽方式,大大降低了电调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生产用人24人。

直接炼铅厂生产车间

为了改善生产作业环境,该厂负责人远赴日本“取经”,回来后,在借鉴日本加锅除尘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反复试验,最终自主设计了一套自动化残片加锅装置并投入使用,效果非常显著。该厂还先后完成了电解铅阳极板铸造定量浇铸自动化技术改造,阳极片机组铆片板对调设备改造和阳极板铸造机组提片机组的平板后置工作。其中,平板后置改造使国内同行纷纷效仿,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平板方式。

从改造到创造的飞跃

“要想搞好创新,我的经验就是,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集思广益,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表彰会上,代表获奖人员发言的张利涛这样说道。

这些获得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很多都是基层一线很细微的技术革新项目,他们也许无法在业界引起轰动,也难以获得公司以外更高级别的奖励,但这些项目蕴涵的精神弥足珍贵,一个小项目、一项小革新无不折射出基层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改造、小技改、小革新的不断积累,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了有色冶炼行业的技术大创新、大变革、大创造。

如果说改造是对已有成果的修修补补,是沿着前人的道路在走的话,那么创造便是真正走属于自己的路,走自主创新的路。豫光集团的科技工作者们,并不单单满足于现状上的小改小革,他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自主创新上。

工人在认真操作

多年来,豫光金铅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重点突破了制约豫光金铅发展的资源、环境、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开发出了非定态二氧化硫转化技术、铅冶炼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废旧电池自动分离-底吹熔炼再生铅新工艺、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底吹熔炼阳极泥、锌冶炼锑钴渣综合回收利用、湿法炼锌中有价金属高效回收利用等技术,在铅锌冶炼行业形成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豫光集团工艺装备水平、环保治理和节能减排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同行业的最前列,引领了中国铅冶炼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豫光金铅先后获得科技进步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3项,获专利权120多项,参与了数十项有色金属行业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熔池熔炼直接炼铅新工艺技术”被评为省有色金属行业“十一五”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铅高效清洁冶金及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新工艺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铜渣底吹连续炼铜工艺研究”等3项科技成果分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

豫光金铅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化应用富氧底吹熔炼技术进行铅冶炼氧化段生产,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发,如今将自主创新的双底吹技术广泛应用于再生铅、再生铜、阳极泥、除铜渣、含锑渣等冶炼工艺中,已形成底吹熔炼技术集群,成为豫光集团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豫光金铅拥有双底吹连续处理阳极泥生产线、底吹炉连续处理含锑冶炼渣料生产线、双底吹直接炼铅生产线、双底吹连续炼铜生产线等。2012年中国恩菲工程技术公司、豫光金铅、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三方合作,进行铜冰铜冷态、热态连续底吹试验,取得技术性突破,目前豫光金铅应用双底吹连续炼铜工艺的冶炼渣综合处理技改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双底吹炼铜工艺技术先进,流程短、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原料适应性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彻底改变了铜冶炼环保差、生产间断、能耗高、炉体寿命短等缺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多年的科技创新,豫光金铅已经掌握并充分发挥底吹熔炼技术优势,在清洁高效节能方面,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推动我国重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科学发展。

解读创新的密码

谈到科技创新,豫光金铅科技项目评奖工作组织者孔祥征说:“一个好的制度,关键是一以贯之的得到认真执行,我们的项目管理及成果管理机制坚持了十多年,产出和评价了300余项成果,培育了大批人才,持续推动了豫光金铅的发展,这个机制,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程序和习惯”。

在豫光金铅精心的组织下,两年一届的科技成果表彰大会,起到了强有力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在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中,为公司渡过难关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近年来,豫光金铅在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环境上下工夫,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梯队,规范以项目管理为载体的科技管理机制,为员工创新“压担子、架梯子、抬轿子”,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培养基层技术人才,2013年,股份公司和锌业公司尝试在基层建立了“创新小组”,放手让基层技术人员针对“门槛低、上手易、见效快”的项目以课题负责人和实施者的主角身份承担更多的权责。截至目前,股份公司创新小组开展课题52个,锌业公司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沙龙”活动,活跃了学术氛围,提升了创新热情,开展课题39个,吸纳了约160余名冶金、机电、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参加,提高广大基层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

充满生机的生产系统一角

“很多创新‘点子’,我们都是在外出学习、培训以及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家创新热情高涨,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创新能力越来越高,都是因为豫光金铅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创新软环境,搭建了自由发挥的创新平台。”获奖代表刘素红在大会发言时深情地说。正是因为豫光金铅始终坚持正向激励的方法,才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创新、自主创新的热情,掀起了“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人人创新”的热潮。

职工创新活动扎实推进。在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中,豫光金铅本着“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注重实效”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开动脑筋,踊跃提报合理化建议,参与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自主开展技术革新,创新氛围空前高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职工创新活动扎实推进,创建“技术创新奖”的评选,2012年评出和奖励技术创新项目254项,2013年评出和奖励技术创新项目271项。三年来,有多项成果获得河南省百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省十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2014年9月,由河南省总工会、省科学技术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的“河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定”中,豫光金铅熔炼三厂的“铅还原炉炉龄延长研究及应用”、锌业二厂的“降低锌电积阳极材料消耗的研究”等成果均获得奖项。

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豫光豫光金铅继续围绕“引进、培养、使用、成长”四个环节,为生产经营发展提供坚强智力保障。在豫光金铅上下实施了全体职工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了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科技培训等活动,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名。创新培训模式,创建“豫光集团网络商学院”;105名专技人员参加了导师带徒活动;有4人取得了高级职称、125人取得了中级职称或职业资格;开展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有208名技工获得高级工等级证书;三年来,有12名职工获得省技术能手称号、89名获得市技术能手称号、11名职工荣获状元称号。

未来 科技创新星空璀璨

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在科技表彰大会上指出,必须依靠科技持续创新,才能有力推动豫光金铅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才能占据竞争新优势,使豫光金铅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又要加大综合回收力度,挖掘新的回收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二是新领域的创新,既要把握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又要果断地走出去,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寻找新的出路,推动豫光金铅持续健康发展。

他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豫光金铅的科技工作思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群众路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豫光金铅发展的总体战略为依据,以攻克豫光金铅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为首要任务,为豫光金铅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核心,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实施“以建设创新型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为目标,开展有效的专利工作,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活动,以具有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的专利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豫光金铅快速健康发展。

围绕这一思路,豫光金铅要紧扣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方向,要跟踪行业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要按照主动跟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豫光金铅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技术和产业优势。

厂区一角

同时,要加强科技管理,做好“一坚持三提升”。坚持以项目管理为载体的科技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完善、强化项目管理机制,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坚持不懈地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基层“创新小组”管理,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机制,有效调动基层广大技术人员以课题负责人和实施者的主角身份承担课题,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提升技术人员的内外合作交流水平,成立“豫光集团科学技术协会”,进一步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提升技术人才薪酬体系管理,进一步做好“职工技术职务设置与晋升管理”办法的落实,在“职业发展多通道建设、人才培训和激励的新途径”方面有所突破,打通管理型、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创新评才方法,创新育才方式,创新成才文化,让真正有作为和有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技术职务和薪酬得到较快提升。

豫光集团总经理任文艺在大会上说,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已经进入“去产能化”时代,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国际形势复杂、资源能源环保压力加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豫光金铅处于重要转型期,更需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支撑,时代赋予了广大科技人员更为艰巨和光荣的使命。豫光金铅过去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失,新的竞争优势有待形成,要努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变革中站稳脚跟,实现新的发展。要牢固树立“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的观念;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清洁生产”的发展理念,自觉坚持底线,切实保护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挖掘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从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发展新境界,以更为宽广的视角,谋求豫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豫光金铅将用更好的制度、更好的创新机制,启发广大员工的智慧,激发全员昂扬奋进、刻苦钻研的精神,照亮豫光科技创新这片璀璨的星空!

猜你喜欢

工段科技
不同分选工段瘦精煤煤质分析与配伍性研究
粗苯工艺及控制系统的优化
笔中“黑科技”
制造业不同SCADA系统数据交互的实现方法探究
打造“多面手”班组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汽车制造企业工段卓越质量管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