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藤县“中和窑”

2014-03-13

西江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藤县窑炉景德镇

岑 沫

神秘的藤县“中和窑”

岑 沫

广西有一种精美绝伦的瓷器,大约产于北宋中后期,堪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媲美,某些工艺水平甚至超过了景德镇,这就是藤县“中和窑”青白瓷。它的发现,在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扩大了中国瓷器的产地范围,改变了以往专家把国外发现的这类青白瓷器统归为景德镇产品的观念。

“中和窑”瓷器,现在是收藏界的一匹“黑马”,因神秘、精美、数量极少而收藏潜力巨大,但在45年前,它却无人知晓。它重见天日之后,其完好藏品极为罕见,国内仅有几件,广西博物馆也只珍藏有两件较完整的瓷品,其价值至今无人能断定。

“中和窑”生产,有140多年漫长岁月,如今只留下一些堆积如山的残片。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其兴盛至失踪的近千年时间里,史书方志竟无点滴记载,就是在它被发掘至今的45年里,人们仍然无法了解它真实面目的蛛丝马迹。

“中和窑”瓷窑的来历、衰亡的原因,迄今仍是一个历史悬谜!这个悬谜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整个考古界和瓷器专家,它神秘得如同一颗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非常遥远的星辰,散发着深邃、神秘的历史幽光。

一、无意中发现千年历史名窑的隐秘

“中和窑”在洪灾中露出神秘触角

1963年夏秋之交,连日不断的暴雨引发秋洪,河水暴涨,四野苍茫。处于西江支流北流河沿江两岸,洪涝冲毁了不少房子。灾后不久,梧州地区抗洪救灾工作组到藤县灾区视察灾情时,发现城关乡中和圩(现藤县藤州镇中和村)的不少房屋是用大量的闸钵(烧制瓷器的模具)来做墙脚的,圩中街道几乎也都是用这种闸钵碎片铺垫而成。他们回去汇报灾区情况时,将中和村发现文物的情况一同向地区领导作了反映。

1963年12月19日,梧州地区组织文物普查。普查小组到了中和村,敏感地认识到质地如此上乘、花纹如此精美的瓷器碎片和数量如此众多的闸钵出现,那不是一般的瓷器工场作坊,应是规模较大的瓷窑遗迹。

一个近千年的历史谜团,就这样露出了神秘的触角。

1964年9月中旬,考古队来到中和村,不禁目瞪口呆:废弃的瓷器几乎将整个中和村街包围,漫山遍野的残瓷碎片堆积如山。更有甚者,不少农民建造房屋用作地脚烧制瓷器的模具竟有三四米高。学校围墙、农舍、猪栏等等,不少也是用烧模来建筑的。毫不夸张地说,来到中和村,入村就会踩着文物,进门会碰着文物,处处皆是文物。如此密集和浩繁的废弃瓷器及遗址分布,考古队还是第一次遇到。考察当中,考古队在中和村北流河东岸山岭斜坡中,发现了一处烧造青白瓷的古代窑址。

为了弄清窑址的分布范围、烧制年代和贮藏情况, 1964年9月至10月,专家进行了一次复查和试掘,采集到了各种瓷器标本、印花模具和其它窑具等800余件。其中一些较为完整的瓷器残片,经复原,其独特的造型、超群的品质,让人叹为观止,但不知是何朝何代的文物。

因为专家、学者无法认定瓷窑的历史,便以它埋藏、出土之地中和村为名,把它命名为“中和窑”。

精美瓷器掩埋在荒郊野外

“中和窑”窑址坐落于藤县县城南面约15公里北流河(又称绣江、容江)拐弯处东岸的中和圩。中和圩现称中和村,俗名“老鸦塘”。这是一个乡间小圩场子,一条街巷贯穿圩中,住着100多户人家。

中和村依山面河,村后冈峦起伏,绵延数百里,是桂东南云开大山、大容山余脉形成的丘陵地带。北流河自南向北逶迤奔流,在藤县城东与西江汇流。窑址就在北流河东岸的中和村附近两条小溪之间狭长地带低矮的山冈上,南起芝麻坪,北至来山口,长约2公里,宽0.5公里。数百年来,这些神秘的龙窑就静静地躺在这不显眼的山冈上。

“中和窑”一经发现,就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它隐藏的种种费解奥秘,让众多的考古专家不敢贸然出手。就这样,“中和窑”在荒郊野外又沉睡了十多年。

1973年,秋高气爽。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实习生来到中和村,先后各自发掘清理了一座古瓷窑。这次挖掘,清理出废窑炉两座,采集到各种标本1000余件,除了极少数成品外,基本上为残废品。出土的瓷器以青釉为主,白釉为次,有各种式样的碗、盏、杯、盒、钵、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座器,还有匣钵、垫饼、垫托、花模具、轴臼、釉病罐、瓷印、铁火钳、铜钱等。“中和窑”瓷器配饰花纹多以缠枝花卉、缠枝卷叶和海水游鱼、海水戏婴、流云飞禽等为纹饰,这些模印花纹,繁缛细腻、布局严谨、匀称美观,极显精美绝伦。同时,这些瓷器半透明、白中泛清,胎质细腻洁白、薄而坚硬,叩之有金属之声。

经过科学比较、研究、测试和鉴定,得出“中和窑”为宋代瓷器的结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令考古专家和瓷器研究者始料不及的是,如此精美的瓷器,竟在“老鸦塘”这个毫不起眼的荒山野岭上默默无闻地沉睡了近千年之久。

此后,考古人员又在被发掘窑址相邻的13个小山包的斜坡,先后发现了9条龙窑。但鉴于挖掘后的技术保护以及其它原因,至今仍未发掘。

除了龙窑,“老鸦塘”后面的山冈上,现在还存留着20多处隆起如山脊的废品堆积。这些堆积品从山脚伸延到山顶,岭脚残存断面厚0.5米,山腰及顶部堆积较厚,一般为1~1.5米。专家据此估算,“中和窑”至少拥有13条龙窑,每条龙窑的配备窑工、坭工、坊工、柴工、运工、杂工等不少于100人,那么13条龙窑的管理官吏和生产人员应超过1300人,可见其生产规模宏大。

难解之谜困扰数十年

“中和窑”窑址被发现之后,众多中外考古学家对它进行考察。“中和窑”的历史谜团不仅没有解开,反而更加扑朔迷离,让专家们一筹莫展,也令他们对揭开“中和窑”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目前所了解的资料,大约能够推断:

一、“中和窑”为宋代瓷窑。藤县“中和窑”在历史典籍和方志中均无记载,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件实物——“嘉熙二年”款印花模具,为断明窑址的烧制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件小印花模具的印面刻着飞鸟花卉纹,外卧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龙念叁造目”字款。“嘉熙”是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之一,只使用了4年(公元1237~1240年)。“嘉熙二年”即为公元1238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为“中和窑”断代的物证。

二、“中和窑”的烧制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延续至南宋后期,采集出土的标本在器形、装饰艺术、烧制技术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窑内出土的器物,造型多仿植物之类,碗、盘、盏、碟等圆器为敞口小圈足,多作葵瓣或莲瓣形;壶、罐、瓶等多呈短颈,瓜棱腹,圈足。这些式样都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典型器物。

2.在一号窑火膛附近出土的7枚北宋铜钱,最早的1枚为“咸平通宝”(“咸平”为宋真宗赵恒年号,公元998~1003年使用),另有3枚“元丰通宝”(“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公元1078~1085年使用),最晚的3枚为“元祐通宝”(“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公元1086~1094年使用)。据此可推定“中和窑”的建设期和第一个生产期,上限可能略早于元丰年间,下限为元祐年间稍晚,前后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第二个生产期自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公元1127年)至理宗赵昀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稍晚。第一期与第二期时间跨度大约140年。

3.烧制方法采用北宋时期流行的漏斗形匣钵和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器物的造型、纹饰的手法及烧制留下的痕迹,与北宋中期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及北宋晚期或金代的同类器物极为相似。此外,二号窑还使用了一钵多件的装烧技术——迭烧,此法最早出现于北宋末期,流行于南宋,盛于元代。

三、“中和窑”是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民间瓷窑。

1.“中和窑”瓷器在中和窑址发掘前,国内没有发现同类产品,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皇宫、博物馆却收藏有不少同类藏品。

2.“中和窑”瓷器有不少是以波浪、海浪纹饰,是东南亚地方使用瓷器的常见图形,与其现藏古代瓷器中一些品种属于同类;“中和窑”中出现的摩羯纹印花模和青白釉摩羯印花盏,国内瓷器不用此类图形。

3.从“中和窑”生产的瓷器来看,其工艺之精、纹饰之美、造型之妙、品种之全,具备了出口所必须的品质要求。一般地方民用瓷器都较为粗糙,不求精工细作,但求耐磨实用。而且“中和窑”生产的碗多为浅喇叭型,与藤县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用碗习惯不同,国内其他官窑、民窑瓷器中均未发现有此种款式。

4.从“中和窑”的生产能力来看,它可提供相当多的外销出口。“中和窑”使用的窑炉,一般都长达50余米,宽3米左右。如以口径为22.5厘米、高12.5厘米的较大型匣钵装烧,一次至少可以烧2万余件较大的瓷器。据《宋史·地理志》载,宋代藤州入户籍的有6422户。若按每户以5口计约为32000余人口。以平均每口每年约用或损坏瓷器3件,则约需瓷器10万件。那么,一条龙窑仅烧四五次就足以供应全州的需要。“中和窑”窑址目前已发现有龙窑11条,从其20多处堆积如山的瓷器废品数量来估数,烧制的时间起码在100年以上,能生产这么长的时间表明其中必有别的销路,那就是外销。同时,在当地乃至广西境内至今未发现“中和窑”产品的出土或流传。这都说明其产品主要不是为了供应当地需要,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对瓷器的需求而烧制的。

虽然如此,仍有众多神秘莫测的疑团,苦苦地困扰考古专家数十年,至今仍然无法明了:

1.为何在如此偏僻的南方山野,兴建如此高超水平的瓷窑烧制瓷器?

2.为何如此精美绝伦的产品以前不见存于国内?其众多的产品销往何处?

3.为何如此大规模、并且烧制了100多年的瓷窑,史书方志竟无记载?

4.为何所发掘出土的瓷器均无年号也无制作窑坊印记?

5.为何如此规模浩大的“中和窑”突然湮灭在历史的视野……

二、“中和窑”瓷器可与景德镇同期产品媲美

青白瓷与景德镇同期瓷器属同类

瓷器发明于中国,这是举世公认的。西方人称中国为CHINA,就是“瓷”的读音。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白瓷(简称青花瓷或青白瓷),是瓷器的代表。青花白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青花白瓷与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并称“四大名瓷”。

藤县“中和窑”出土的瓷器品种属于青花白瓷,经专家鉴定,其无论是胎体、釉质、造型、纹饰,还是制胎工艺、纹饰手法、窑炉设计等,都与景德镇瓷器异地同工,如出一辙,与景德镇瓷器属同期同类品种。

精湛绝伦的工艺与景德镇瓷器媲美

从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到,“中和窑”青白瓷在原料的淘汰精选、制作精工和窑炉还原气色的掌握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娴熟的地步。“中和窑”青白瓷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独特,取材广泛,构图布局严谨而多变,线条清晰流畅,手法娴熟细腻,水准极为高超。

“中和窑”瓷器可与景德镇同期瓷器相媲美,已为专家所鉴定,《广西博物馆藏古陶瓷精粹》有专列介绍。据传日本京都博物院藏有一只瓷器精品“九龙杯”,其工艺、造型、胎质,经考证为宋代瓷器,但也与“中和窑”瓷器一般无款识年记,疑为“中和窑”制品。此杯盛满水后,杯中九条龙的龙须与周围的鱼虾都会款款而动,活灵活现,与“中和窑”瓷器“孩婴戏水”碗有异曲同工之妙。

笔者在藤县考察采访时,藏家苏先生出示了一只经过修复的“海水戏婴”浅喇叭形小海碗,胎质细腻,薄而轻巧,白中泛青,正面看并无特色,迎光侧看,则见3个婴孩戏于波涛中,看似凸出碗面,但触摸却平滑无比。若倒入满碗淡茶置于亮光中,则婴孩与波浪宛然浮动,极为生动传神。苏先生珍藏十几年,不少瓷器专家都看过此碗,认为如此神奇工艺,即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仍难以解释其中奥妙。

另外,藤县文物馆藏有一只“海兽闹海”小海碗。海碗绘着细密的篦纹,海水波涛汹涌,海水中一只尖头张尾、背鳍怒张的海兽,势如翻江倒海,栩栩如生。此种造型的图案,在其他古代瓷器尚未见发现。还有一对小花碗,无论是胎质和饰纹、烧制和造型都非常成功,可与出土于江西景德镇湖田乡(镇)宋代影青瓷媲美。

“中和窑”窑炉的建造相当科学

“中和窑”窑炉的建造技术,展现出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与北宋同时代的景德镇瓷窑同处一个层次。

“中和窑”Y1号窑、 Y2号窑。两座窑炉都是依山势而筑造的坡式龙窑,结构基本相同。

但从考古资料来看,Y2号窑要比Y1号窑要晚些。两窑虽同属分级的坡式龙窑,但内部结构已有较明显的变化,Y1号窑尾部没有发现挡火墙的设施,Y2号窑有挡火墙,其结构已臻于完善。

瓷器的烧制,必须达到1000°C~1200°C以上的高温,才能满足烧制要求。这两座中和窑炉的建造非常合理,如窑炉的分级处理、斜坡斜度的精确设计、窑床的铺沙设置、中间大两头小的样式、膛砖的咬码砌法,都十分有利于窑炉热力的高强度聚集与均匀分布。很显然,“中和窑”的建造,吸取了当时最先进的窑炉建筑设计技术,与景德镇现存的宋代窑炉基本相同。

三、“中和窑”史毁窑亡之谜

“海上丝绸之路”催生“中和窑”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始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盛于唐太宗“贞观之治”前后,衰亡于唐玄宗“安史之乱”。晚唐后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天下动乱,此路已废。到北宋王朝,战事不断,向西出口物品的“陆上丝绸之路”早已闭塞不通,而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的“海上陶瓷之路”,又被金国所控制。北宋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出路只有南方。

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夏、金的战争不断,且每次均以失败告终,不但丧失了大片国土,并被迫贡献大量财物。要解决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朝廷急欲开辟南方“陶瓷之路”,向东南亚诸国出口丝绸、茶叶、瓷器诸商品(部分转运南亚、欧洲和非洲各地),以获取货币或换取沉香、檀香、象牙等贵重物品以还国家巨债。于是,在南方兴建瓷器生产基地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由此催生了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和越窑、福建建窑以及广州、潮州等地一批瓷器生产的“重点工程”。

当时的“陶瓷之路”始发港有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明州(宁波)、福建的泉州、广东的广州等,这些城市都设立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接着开辟了广西的合浦等出海港口。合浦港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成为最优良的出口港。因为除合浦港外,其他诸港都必须经过礁石密布的近海以及浪急风高、天气恶劣的琼州海峡,行船稍有不慎,就会因舟倾而葬身海底,损失甚为巨大。合浦港临近东南亚沿海各国,而且航运较为顺畅,但最大的问题是,此路甚为遥远,瓷器多有毁坏。朝廷为此而困扰。

因此,在北流河沿岸兴建瓷窑,此“陶瓷之路”无论是往广州或是合浦,路程都可缩短三分之二以上。而藤州城郊盛产优质瓷土的“白坭塘”便成为首选之地,处于北流河转弯处的“老鸦塘”,河道宽广、山岭低矮、林木遍布,是建窑、取柴、生产、运输的理想之所——“中和窑”就这样应运而生。

“中和窑”可能涉及“国家机密”

“中和窑”自1963年冬被发现以前,就是朝夕与它相处的中和村民也无人知晓它的来历。“中和窑”兴于何时灭于何时,迄今为止尚无发现宋代史书或地方志有记载。就是后代的元、明、清的正史、野史和名人记传,也都鲜有记录。

笔者研究“中和窑”多年,根据出土瓷器,披阅史籍,对“中和窑”的成因、湮灭作了一些考证和猜想,抛砖引玉,期待各界专家学者共同破解这个历史悬谜。

猜想一:“中和窑”的建筑技术和瓷器生产工艺,属于国家的“高度机密”。

其一,景德镇等官窑生产的瓷器,一是专供宫廷、贵族使用;二是专供出口外销。其制造技术、工艺受到国家高度保密,严禁外流。因此也就禁止书籍刊载。“中和窑”的生产工艺技术与景德镇如出一辙,“中和窑”要得到如此的生产工艺技术,必须得到朝廷许可,这也是宋代制瓷技术高度发达,但名窑仅区区几个的原因。

其二,“中和窑”瓷器的高级生产技术、工艺都是口传手授的。像景德镇这样享誉千年的瓷器,其制造工艺也不见载录于书籍之中,技术工艺一度失传。

藤县藤州镇中和村的不少房屋用大量的闸钵(烧制瓷器的模具)来做墙脚。

“中和窑”的规模如此之大,产品如此之多,瓷器如此之精美,又处在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官驿藤州城郊不远,宋代众多著名的官员、文人都到达过藤县,都经过“中和窑”,但在他们的著作、笔记,甚至于诗词中,都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述。这是历史上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

据《宋史》记载,与藤县有关的北宋名人有:丁谓、陈执中、冯京、苏轼、秦观、丁大令、李纲、李光。

根据以上横跨200多年的人物、历史材料推断,应是朝廷对“中和窑”有严令记录的戒律,使得众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另有一种可能,或许有关“中和窑”的记录只能存于朝廷图书馆的档案内,但由于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惨遭金人疯狂劫掠焚烧,南宋都城杭州又遭元兵屠城焚毁,众多历史典籍、档案均无幸免于难。

猜想二:“中和窑”是宋代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北宋与辽、夏、金的战争基本没有停止过,而且每次均以失败告终,丧失了大片国土,并被迫向辽、金、西夏各国贡献大量财物。要支付巨额国债,开辟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势在必行,因此催生了南方广州、潮州等地的一批瓷器生产的“重点工程”。“中和窑”也就在此时应运而生,但由于有官方背景,其生产技术、工艺,以至产品的质量、数量、销售等都受到官府(甚至朝廷)的严密控制。

猜想三:北宋灭亡为“中和窑”第一次窑毁的原因。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开封市),掳走徽、钦二帝,焚毁京城,北宋灭亡。大批专家、窑工闻变,惊恐间仓促撤走,“中和窑”一夜之间尽毁。“中和窑”自兴起至第一次毁灭,大约存在了70年时间,或因涉及国家秘密及高新工艺,或因国破史毁,是故史书、方志均无传记。到南宋时,“中和窑”重新生产,但质量与北宋相去甚远。

猜想四:“中和窑”没有印记与古代东南亚迷信习俗有关。

在东南亚一带,发现不少与目前发掘的(或初步认为的)“中和窑”瓷器相同的瓷器,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和窑”瓷器没有年代和印记,可能与古代东南亚地区的信仰有关,其地方鬼神之说颇为流行,他们不喜欢使用过时的或死人用过的器具,认为人死后灵魂会依附在其生前的用品之上。

“中和窑”可能在战争中遭到摧毁

除了北宋灭亡和南宋灭国两次毁坏外,“中和窑”毁坏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战争遭到摧毁。

据史载,公元1052年 6月15日,侬智高(1025—1055年,北宋时期广源洲人)率军入龚州,知州、殿中丞张序弃城而遁。次日,侬军进藤州(今广西藤县),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继之,侬军轻易地占领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州、秘书丞江镃不予抵抗,弃州城而逃生。

对于侬智高的反叛,以及北宋朝廷派遣狄青率军平叛经过,《宋史》、《宋朝事实》、《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孙威敏征南录》等都有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等记述侬智高事最详细,但对“中和窑”却无只字载录,方志亦然。

藤州府时辖镡津(今藤县)、宁风等县,州县府治均在藤州城内,“中和窑”与藤州城近在咫尺,举目可望,没有理由两军都熟视无睹,不取作军用之理。而且狄、侬两人都是史书不断描述的历史名人,但其传记均无记录“中和窑”的只言片语。从所发掘的Y1号、Y2号窑来看,两窑建造年代差异及时间推断,“中和窑”在藤州城被侬军攻破后,可能曾遭到侬智高军队抢劫,并摧毁了部分炉窑。

“中和窑”可能湮灭于国家沦亡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做了26年皇帝的宋徽宗连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双双被掳,囚于冰天雪地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最后客死他乡。“靖康之变”,国难当头,“中和窑”大量南下的窑工北返,导致了窑炉的停产,这可能就是Y1号、Y2号窑分为两个时期,Y1号窑较早而形制接近北宋窑炉,Y2号窑较晚与南宋窑炉相同的原因。

南宋理宋(赵昀)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荡平北方后,挥师南侵,蒙古兵席卷而来,迅速占领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接着东西并进,四川、江西等地迅速沦陷,南宋举国震动。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此后仅10余年时间,蒙古兵横扫江南大地,至南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跳海自殉,南宋国灭。这其间,工匠们风闻元兵南下,眼见国家沦亡在即,相约北返抗敌,或此时蒙古大军已压境而来,于是四散逃匿,“中和窑”一夜之间熄火封窑,自此湮灭在历史长河里。

民间的传说则是,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北流河洪水大涨,上游漂下不少檀香木。窑工们把檀香木捞起晒干后放入瓷窑里燃烧,烧成后出窑的瓷器盛入清水,瓷器印刻的鱼虾竟能款款游动,窑工们既喜又惊。消息传至州府,州官以为神灵吉瑞,将其进贡皇上。皇上正值国家垂危之时,见此神奇瓷器,以为神明,龙颜大悦,下诏令窑工烧制一套“九龙杯”,要求杯中九龙也与鱼虾一样会游动,否则诛杀九族。窑工们惧怕烧不出会游动的“九龙怀”而被斩首灭族,纷纷封窑逃匿,“中和窑”一夜之间人去窑埋,湮灭得无影无踪……

从这个传说来看,“中和窑”也是在南宋末年被毁,毁灭时间大约与元灭南宋的时间相当。

但这毕竟只是猜想。遥想千年以前,北流河畔的“中和窑”一定是窑炉林立,烟火不断,一派“昼则白烟蔽日,夜则红光冲天”,人声鼎沸,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荣兴旺的壮丽景象。但今天,它的真实面目还如谜团一般,深深地埋藏在中和村的荒山野岭里,埋藏在历史长河迷茫的云雾中。

相信有一天,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探索与发现,“中和窑”的历史之谜终将大白于天下。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藤县窑炉景德镇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文化反哺视角下藤县非遗狮舞技艺传承现状调查
我的家乡景德镇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藤县今年赛龙舟
浅谈藤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