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高校助学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

2014-03-12吴军箭成彬镔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吴军箭,成彬镔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江苏南通226010)

当前我国高校助学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

吴军箭,成彬镔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江苏南通226010)

介绍了当前我国高校助学模式的演变,阐述了当前多元混合资助模式的概念,深入分析了我国助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高校、社会、学生与家长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助学模式;问题;原因

1 当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模式的演变

我国高校助学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力求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950年、1952年周恩来总理两次签署政务院文件。他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后即由国家统一分配参加各项建设工作,(因此)规定全部给予人民助学金。”[1]此时正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的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当时的大学生也有限,所以参照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龄青年的急剧增长,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的影响,导致人民群众对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愿望日益迫切。1990年我国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招收了一定的自费生,增加了录取比例,同时也向普通学生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1992年以后逐渐形成双轨制招生收费制度。1999年,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学费制度全面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少学生在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上出现困难,难以入学或维持学业。面对这种新出现的情况,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经过多年试点与探索,最终形成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

2 多元混合资助模式的概念

当前我国助学贷款的资助模式为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它的主体是多渠道的,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大学、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个人等共同参与资助的一种模式。资助资金也是以中央政府资助为主,地方政府资助为辅,大学、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个人等尽自己所能共同出资,资助主体与资助资金体现了多元的这一特点。资助的措施也是多样性的,概括起来为“1+6”,也就是“一条绿色通道加上六项资助措施”,六项资助措施简单的说就是奖、贷、助、勤、补、减免,奖即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贷即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免息贷款等;勤即校内勤工助学、校外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等;补即困难生活补助;减免即学费减免等。参与主体与资助资金的多渠道,资助措施的多样性形成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

3 我国国家助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各项资助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影响了资助效果

3.1.1 奖学金很难达到“以学养学”的目的。高校的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尤其英语基础更差,连获得学校30%覆盖面的奖学金很难,更不要说获得具有较高要求的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而且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覆盖面太小,广大贫困生对此是可望而不可即。

3.1.2 国家助学金育人效果不明显。获得助学金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第一,自尊心不强,完全的“等、靠、要”。一些不求上进、家庭很贫困的学生,高额助学金没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反而助长了虚荣心和惰性,成了班级的“贫困贵族”[2];第二,自尊心太强,由于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心理压力较大。

3.1.3 助学贷款覆盖面窄、金额少。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由于还贷率低逐步退出学生贷款的舞台,就生源地贷款而言,全国只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名额有一定的限制。以学校为例,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5000元,今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给学校的指标为500名,2012年,江苏省和外省的同学只有879人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比如美术专业每年学费可高达1.7万元,加上住宿费、写生费、材料费、生活费等杂费,每生每年实际需要的费用将超过2.5万元,六千元助学贷款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满足其在校期间费用需要的[3]。

3.1.4 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低、很少能与专业相结合。由于各高校普遍缺乏勤工助学的启动资金,且提供的岗位有限,主要是办公室打扫卫生和整理、食堂帮工和图书馆整理,与大学生知识型的特点不符,导致很多学生将其看成是“施舍”而不愿意参加。校外勤工助学也主要以餐厅服务生为主,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勤工助学活动。

3.1.5 贫困补助没能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却引起了一些其它问题。“长期的贫困补助养成了很多人的懒惰性、依赖心理,有困难找组织,一些人就是直接来要钱,没生活费了来要钱,买衣服来要钱,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合格,交补考费也来要钱,不给也不对,给也不行,这就是长期的政策造成的。”[4]

3.2 社会资助未引起学生感恩,导致资助者寒心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承诺向2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伸出援助之手,4年内

向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资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2/3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不是滋味[5]。此外,有些贫困生目睹父母辛苦一辈子仍然改变不了贫困的现实,滋生了“仇富心理”,认为富人捐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有人居然说出“资助我的都是企业家,都是富人,这些钱不用白不用,凭什么要感激”?[6]这类的话。

3.3 贫困生认定政策执行中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方面仍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减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让劳动密集型产业平稳发展和转型,防止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成本增加过快而大量倒闭破产或快速转移到其他国家。

3.3.1 对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影响。评定档次的不同,导致受资助金额的不同。当出现主观认为期望值比被认定档次低、比自己家庭状况好的同学的档次比自己高、比自己家庭状况好的同学评上了而自己却没有评上等情况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怨恨甚至愤怒,引起老师与学生之间、受资助学生之间、受资助学生与未受资助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这种“在覆盖面上资助了50%的学生,但在现实中可能伤了100%的人”[7]的现象,不但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反而带来了新的问题。

3.3.2 对学生诚信的影响。大一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并不多,但得知只要弄个证明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平均3000元的助学金,大二时上交贫困证明和申请国家助学金的人明显增多。部分学生抱着“‘免费的午餐’、‘天上掉下的馅饼’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导致更多的人加入到国家助学金的争夺战中,严重挑战了学生的诚信度和道德底线。

3.3.3 对学生自强的影响。部分学生抱着“自身再努力,不如弄个证明,当贫困生实在”,“学习再努力获得的奖学金远远低于国家助学金”的心态参与认定,从一开始就丧失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意志。现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很多不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辅助完成学业,而是一味的等待每年一次的高额资助[8]。

4 产生问题的原因

国家、高校、社会、学生与家庭虽然都是高等教育的受益方,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各个层面未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能,导致现阶段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模式的效果不佳。

4.1 国家方面

4.1.1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改善。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虽然有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及相关专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一不能回避的国情,为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政策制定必然有所倾向,以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考上大学的学生,若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其家庭成员甚至整个家族、宗族,都会产生不满情绪,会觉得社会无视一个有能力、又渴求上进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9]。中国共产党是负责任的党,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家领导对问题的看法与思路站在了较高的层次,政策制定主要体现普遍性,一切服务于稳定的大局,虽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但也不可能兼顾所有方面。

4.1.2 政策宣传不到位。所谓政策宣传就是利用媒体对即将执行的公共决策在相应的范围内传达、教育,为公共决策执行创造条件。政策宣传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前提,是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10]。国家资助政策充分体现了党、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媒体和高校对此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对此认识产生偏差,感恩意识淡薄。在助学贷款还贷方面,各方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与家长不了解贷款政策,为上学担忧,有的家长为不能凑足学费让学生顺利入学而深感内疚。此外,由于国家、社会、高校和媒体对贷款诚信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出现欠贷等不良现象。

4.1.4 诚信监督与惩罚缺位。假贫困材料和假贫困生的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用担心为此所承担的责任,也不用担心受到惩罚。由于各方面监督的缺位,没有人认真的去检查造假行为,就是发现造假行为,处理也是不了了之,造假人很少担心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4.1.5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1]。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经达到了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同时也已基本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高等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并不占优势。就资金而言,与基础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健康与卫生、环境保护、福利保障、国防安全等公共事业而言,高等教育不再排在各种公共需要的首位,导致国家不可能拿出大量的公共财政预算投入到助学体系中,导致国家用于解决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投入不足。

4.2 高校方面

在资助体系中,高校承担了较大的社会责任。高校只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较多的行政责任。

4.2.1 贫困生认定中高校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现行的国家助学体系规定高校负责贫困生的认定与发放工作,由于贫困生认定政策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为因素太大,缺乏科学性。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现有的格局下(大部分政策是通过学校对学生的方式,以学校为主体执行),只有学生本人最清楚实际的困难情况,学校老师等政策执行者对于学生的情况的分析都或多或少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界定资助范围,这使得政策对象在很多时候呈现“模糊化操作”的状态,直接影响资助效果[12]。福建龙岩学院有一名学生用的手机是两千元的,也有价值不菲的电脑,可他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居然是不足一千元,所以当时班级评议小组把他列为特困生来资助,后来同宿舍同学才知道,他们家做各种饲料生意,他父亲是村里的干部,跟他们家庭所在地乡、镇民政部门的人熟悉,家庭收入想写多少就写多少[13]。由于高校没有过多的资金和精力对贫困证明进行有效的核实,导致这种虚假证明极大地影响了资助的效果,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4.2.2 高等学校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助学中。高校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和学费等收入,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建设和人员工资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实际助学中高校又承担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同时要从事业单位收入中提取资助金额,这从另一方面加重了高校的负担,使其不可能有多余的钱投入到其他项目的助学中。

4.2.3 高校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用教育宣传教育力度有限。随着高校各项考核工作的开展,管理工作任务的加重以及学生管理老师精力的有限,学生管理老师不可能拿出较多的时间来完成高校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用教育宣传教育,导致以上教育只是走过场或者处于初级阶段,未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3 社会方面

4.3.1 社会资助尚未有效挖掘。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捐助,尚处在初始阶段,尚未像美国一样成为一种文化,加之国内宣传舆论和法律法规没有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捐助也只是个别企业和个别人的单个行为,而且捐助的资金也是有限,这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

4.3.2 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由于我国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对信用违约惩罚的力度不够,加之学生毕业后跟踪困难,银行对学生还贷难以把握,导致银行助学贷款风险较大。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是信用贷款,而银行是盈利性单位,由于助学贷款风险较高,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表现得并不积极。为了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银行刻意限制贷款名额与贷款额度,并使贷款审批手续繁琐复杂,审批时间和贷款放贷时间较长。

4.3.3 对受资助学生舆论宣传报道存在问题。每次社会资助宣传中,新闻舆论会给现场拍照、录像,学生的隐私被公诸于众,使一些受资助学生感到是一种施舍,没有对社会的关心心存感激,感恩意识淡薄。此外,新闻舆论只是大力报道学生困难的情况,并没有大力宣传学生受资助后成功成才的事例,导致学生自强意识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被动的接受国家的资助。

4.4 学生与家长

4.4.1 一些家庭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子女高等教育。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彻底改革与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面临缺钱入学与完成学业的困境。今年2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原则上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今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苏省将调整民办高等学校收费,根据最新上线标准,民办本科文科涨了1000元,理科涨了2000元,艺术类则涨了1500元,民办专科院校的学费也上浮了一两千元,新的收费标准自今年秋季新学年起执行。另一方面,受高房价与看病贵的影响,普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遭受了极大的冲击。福建龙岩学院调查显示: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收入承受其大学费用完全没问题的只有5.6%,勉强没问题的是38.9%,有点吃力的占36.1%,相当吃力的占16.7%,完全无法承受的占2.8%。学生个人读大学所需费用,需要接受家庭以外经济资助的占80.6%,只有19.4%的学生表示无需接受家庭以外的经济资助[14]。

4.4.2 学生基本处于各项资助的被动方。任何情况光客观因素是不行的,只有主观作用于客观,才能起效果。现在将学生置于“角色外”的资助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各项资助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各项资助中去,导致了学生只想获取不想付出,一些人连起码的感恩意识都没有,这就使资助失去了育人的作用。

4.4.3 学生、家长消费观念保守滞后。信贷投资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很多家长和学生觉得贷款很不光彩,遇到经济问题,要么就去找亲戚朋友借,要么就是去寻求社会的帮助,而不去办理助学贷款,如南通电视台城市日历节目每年8月份会开通一个项目名为圆梦行动,就是介绍贫困大学生情况,然后寻求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此外,有些贫困生在学校的生活过的很艰苦,天天咸菜馒头,但是却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解决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

4.4.4 贫困生心理健康、信用观念存在问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学生心理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特别要强,不接受任何资助,要么就是认命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而被动接受资助。由于之前没有贷款的经历,加之宣传的不到位,部分学生的信用观念淡薄,认为欠贷是没事的。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将是我国助学贷款工作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有效地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作用,才能保证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更好。

[1]潘樱稚.国外高校资助模式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8):115-117.

[2][8]刘燕杰.高校国家助学金发放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128)∶23-24.

[3][10]唐永辛.公平视野下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研究——以中山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5][12]贾海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6]周慧莲.论新形势下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J].资治文摘,2009(01):121.

[7]梁红军.德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0.

[9][13][14]郑凌燕.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

[11]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摘要)[N].中国青年报.2013-3-6(2).

Study of Current Problem s and Causes of Students Helping M odels in Universities

WU Jun-jian,CHENG Bin-bin
(Department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Nantong Shipping College,Nantong 226001,China)

The article introduces our country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 study helpingmodel,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multivariatemixed pattern,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almode in our country.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we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country,society,universities,students and parents.

student model;issue;cause

G646

A

1673-5382(2014)01-0010-05

(责任编辑 张明亮)

2013-09-27

吴军箭(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团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