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能过剩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调整

2014-03-12富元斋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融资政策体系

富元斋

自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来,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但部分行业也出现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的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中小企业在传统政策支持体系的孕育之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中坚力量,并在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规模和刺激国内消费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相对有限,组织管理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抵御和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波及、国内投资规模的扩大及国际国内消费市场的相对萎缩,中小企业的出口通道进一步收窄,其国内市场开拓能力明显不足,其落后产能已成为阻碍技术进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扰乱经济结构的产业痼疾。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之下,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已经难以在买方市场中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过去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一般立足于改革开放中前期消费饥渴的卖方市场基础之上。政府政策扶植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中小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产品产量。我国目前出现了产能过剩,为打破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政府应当创新、调整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改变过去促投资、扩规模和提产量的政策导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其市场驾驭能力,将其经营发展纳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之中,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来淘汰中小企业的落后产能,以金融创新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从而培育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与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

产能过剩的产生既是实体经济运行的结果,也有着深刻的国家政策背景。然而,从根本上来说,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追逐利益的市场行为与市场供求的变化必然导致经济运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并在一部分行业中出现生产过剩问题,从而造成产能过剩。可以说,产能过剩是价值规律支配下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结果,部分行业中的产能过剩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现象。在市场机制下,未来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导致企业的现实投资可能在未来的市场需求中成为过剩产能。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除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外,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调控失效造成的过度投资和企业盲目逐利催生的行业潮聚有关。

1.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持续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与长时期的过度投资导致我国的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便将水泥、钢铁和玻璃制造等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或具有产能过剩趋势的重点行业。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对24个行业进行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总量评估,结果显示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如水泥、钢铁和电解铝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以产能严重过剩的粗钢生产为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的消费量仅为4.53亿吨,而当年的粗钢产能却高达6.6亿吨,实际产量也达到了5亿吨。然而,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在建项目的投资总额仍然高达3400多亿元,到2010年又会新增近5000万吨的钢铁产能,使得2010年我国粗钢的总体产能超过7亿吨。另据统计,2008年,我国水泥行业的产能高达18.7亿吨,产量超过14亿吨。但是,仅仅2009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国新建成开始投产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水泥生产线就超过400条,在2008年18.7亿吨水泥的产能基础上新增6亿吨水泥产能。在此情形之下,当年仍有超过140条水泥生产线处于规划和报批状态[1]。

近年来,不仅水泥、钢铁、玻璃和煤炭等传统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潜在趋势。当前,我国有超过一半的省份将新能源基地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将新能源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和新兴行业,以致全国有近100个城市将太阳能行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然而,即便在我国当前太阳能行业的主流企业中,也有接近三四成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广大中小太阳能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的情况更是普遍存在。显然,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太阳能产业扩张的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太阳能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另外,在太阳能行业盲目上马、扩大投资的刺激下,进一步造成作为太阳能行业主要上游产业的多晶硅生产的无节制上马。据统计,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仅为4100吨,然而,到2009年多晶硅产量已经高达4万吨,到2010年更是突破了7万吨,严重超出了太阳能行业对多晶硅的市场需求[2]。

新能源中的某些行业作为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重点扶持的新兴行业,无疑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传统的政策体系之下,其投资的盲目扩大和产能的盲目扩张远远超过了新兴市场的发育程度,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严峻局面,并反过来将整个行业发展置于严重的不利局面。2004年,中国有能力生产风力发电机整机的企业仅有6家,但在传统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推进下,相关企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突破80家。截至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总量已经达到1221万千瓦时,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风力发电行业规划两倍的发展任务。可见,国家为新能源等新技术行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社会各界对这类行业取得一致看好的共识,由此造成各地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追逐较高利润而盲目上马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并导致相关行业市场发育仍未成熟而提早出现了产能过剩,进而阻碍了相关行业技术升级和正常发展的成长机制。

当前,导致我国产能过剩的具体原因系统而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追逐利润会将资本投向利润较高且市场相对空白的行业领域,随着行业领域投资的不断累积,市场渐趋饱和,从而出现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可以说,这种产能过剩产生于市场机制的固有弊端,属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对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片面追逐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经济政策导致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度造成的过剩产能。近年来,在国家4万亿经济发展刺激计划出台后,地方政府为从经济发展中分得一杯羹,鼓励企业投资于总量大和见效快的部分行业,形成了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利益互保,造成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的资金聚集和过度投资。

2.产能过剩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

应该指出,产能不同于产量,产能仅仅代表了某一行业的生产潜力,而且保持适度的产能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价值规律主导下的供需调整中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例如,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国内消费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一些行业出现产能的暂时过剩,但随着国际经济逐渐回暖和国内消费缓慢提振,暂时闲置的产能又会迅速满足新生市场需求[3]。然而,当前,我国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远远超出了市场经济周期波动所能承受的范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痼疾,从而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企业产能过剩必然是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加大了环境压力,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尤其是这样。

一方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环境为中小企业的盲目扩张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通过政策体系的调整为承接发达国家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早在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便已占世界总量的19.8%,超过了当年美国的19.4%,而且中美的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体系,帮助中国在承接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并孕育了从属于世界产能转移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和工业产能,从而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适宜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4]。可以说,即便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存在偏向大中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倾向,但中小企业在市场空白时代往往可以利用自身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灵活、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在诸多行业、诸多领域凭借低廉的成本对国有企业乃至外资企业构成了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产能过剩时代,中小企业因其自身局限而普遍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国内中小企业因其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企业规模不大、组织管理落后、市场沟通能力不强而出现大量产能过剩。在大型企业技术能力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大多因自身技术落后而成为过剩产能中的落后产能,由此导致中小企业在产能过剩时代生产经营的难度大大增强,并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中小企业大多存在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监管之外,加上自身能力有限,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结果导致中小企业往往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将产能建设集中于短期见效的行业之内。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和国内四万亿基础建设投资的刺激下,中小企业在钢铁、建材、水泥、玻璃和电解铝等行业中扎堆聚集,盲目上马,造成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和经营困境。

二、 传统政策支持体系无力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在卖方市场时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必考虑市场需求问题,但随着我国相关行业、相关产品进入市场饱和时代,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产品滞销现象,并与其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陷入雪上加霜的严酷境地,从而成为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时代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然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虽然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但在我国企业政策上,长期存在重视国有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的偏向,“抓大放小”的政策环境造成中小企业产能过剩并使其在市场相对萎缩时首先面临严峻的冲击。因此可以说,产能过剩时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政策体系背景。

1.国家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

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政策在投资、融资和社会服务方面明显不利于中小企业。比如,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过高门槛,而且在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两套贷款利率标准。国家虽然原则上强调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但在实际的政策上往往对中小企业有歧视,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同国有企业乃至外资企业一样,享受融资、利税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政策扶持。

2.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

因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且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所以各级政府在制定企业政策时,往往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存在着“抓大放小”的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中,中小企业往往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管控之外,导致中小企业存在盲目发展和投资过度的经营乱象,并成为国家政策产能以外的额外产能,从而成为产能过剩的重要来源和落后产能的主体[5]。如一些地方的小煤窑、小电厂、小钢铁厂和小水泥厂的盲目上马,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调控乏力,重视不够,导致中小企业对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而盲目上马,因其技术落后、管理不善,难以与大型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结果在产能过剩中陷入绝境,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我国相关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3.中小企业法律扶持体系不完善

从中国目前的法律政策体系来看,目前仍然没有一部对中小企业组织和运营管理进行明确规范的法律。即便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也仅仅是解决了中小企业的合法性问题,而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提升、投资融资、市场信息和人才管理等外部经营环境方面的扶持效果不甚明显[6]。另外,我国的企业法律体系有关中小企业产权的规定仍不清晰,无法有效助推中小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中小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没有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现代财务制度,致使中小企业对产能过剩的危机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和应对能力,而往往成为经济下行压力的牺牲品。此外,法律对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也不完善,尤其是没有将中小企业的员工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体系不健全

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单一,除企业主自筹和向亲朋好友筹借外,银行贷款是其唯一来源,而不像大型企业除有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扶持外,还可以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社会融资。然而,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唯一来源,也为其贷款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不仅程序复杂,而且周期很长,往往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不仅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有金融机构的融资扶持,有能力也有实力将落后产能暂时储存,以待市场需求回暖,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很难在产能过剩下从资金占用和资源浪费中摆脱困境,往往因资金链断裂和市场萎缩而停产、倒闭,成为被淘汰的主要对象。即便将来市场回暖,其过剩产能也很难再派上用场,从而造成对能源、资源、人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绝对浪费。

三、 调整政策支持体系的路径

第一,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从根本上来说,中小企业的产能过剩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市场行为,因此,解决中小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中小企业纳入切实有效的国家政策调控体系之中。应通过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融资、技术、信息、人才和原材料等的政策干预,合理调控中小企业的市场行为,避免中小企业游离于国家政策管控之外,同时将市场变化通过必要的政策手段及时地反馈给中小企业,以帮助其对行业和产品建立成熟而有效的市场前景分析能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因市场机制固有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造成的盲目投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从而提升中小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经营能力。

第二,建立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植体系。各种沉重的税费负担是造成中小企业无力应对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其财务会计制度,尤其是可以重新划分小规模纳税人的范围,降低中小企业的纳税标准[7]。政府还可以在财税制度上对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全面整顿针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做法,提高其机器设备的折旧率,减少税种和税基。政府要在所得税上为中小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构建相对公平的财税政策体系,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此外,政府还要通过税收减免等财税措施鼓励私人投资行为,尤其是鼓励私人投资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以弥补政府和商业银行对相关行业的投资不足。

第三,为中小企业构筑有效的金融扶持体系。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在产能过剩时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政府需要为中小企业构建完善的融资体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减少繁琐的手续,简化贷款程序。政府可以放宽或降低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鼓励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打通社会融资通道。另外,针对当前中小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造成的地方金融乱象,政府可以鼓励地方成立中小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将社会资本集中起来并加以有效管理,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对口服务,并可以探索成立中介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提供中介担保,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效率。

第四,出台科技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在税收、融资、社会服务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扶持,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的积极性[8]。政府还可以鼓励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与中小企业建立科技扶持关系,以中小企业的生产实践为技术提升和工艺改进提供实验场所,同时以科研院所的科技专长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扶持。此外,政府还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的法律机制,积极保护相关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一方面切断中小企业无偿使用其他企业科技成果的行为,另一方面倒逼中小企业重视科技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并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制造者。中国应当调整既有的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置于国家调控管理之下,提高

中小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应变能力,同时应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以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融资信誉,将中小企业打造为扩大就业、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以科学、理性和公平的政策扶持体系推进中小企业的理性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融资政策体系
政策
政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融资
融资
助企政策
政策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