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及方向展望

2014-03-12孙海霞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唐君毅道德哲学伦理思想

孙海霞

(1.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2.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新儒家代表之一,唐君毅一生以全幅生命的真性情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力图以儒家内圣之学、成德之教重塑现代之人格,以儒家人文化成天下,因而被尊称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1]26。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力图推进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的新生转进,实现道德文化的现代新构建时,显然必须认真研究像唐君毅这样的思想家的思想,领会、借鉴和反思其中的伦理精神资源。对现有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成果进行考察,梳理其在视角、方法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呈现的不同特征,有利于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研究发展趋势,从而为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的深入探明方向。

一 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非专题性研究成果综述

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唐君毅思想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领域、多视野的特性,这与唐君毅思想自身呈现的圆融博大是相关的。而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正是在非伦理学科、非专题性研究视野中呈现的。

(一)大哲学视野下的研究。在大哲学的视野下,伦理观只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与人生观、文化观、宗教观并列。早期研究中,唐君毅弟子李杜的《唐君毅先生的哲学》[2]和大陆学者张祥浩教授的《唐君毅思想研究》[3]两部著作为后来的研究者全面了解唐君毅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001年,《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4]出版,作者单波试图凝炼唐君毅哲学思想背后的精神实质,可谓是对唐君毅思想研究的一种深入,其方法对后来的研究者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胡岩的学位论文《重建理想的自我——唐君毅哲学研究》[5]则围绕着“重建理想的自我”这一问题核心阐释了唐君毅的哲学思想。然而,在大哲学视域下,伦理观与人生观、文化观、宗教观等分立并列地阐述,终归不利于揭示唐君毅伦理观与其人生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内在逻辑关联;同时,也无法全面、深入地呈现唐君毅伦理思想的内涵特质。

(二)人生哲学视野下的呈现。唐君毅的人生哲学与其道德哲学紧密相联。目前对唐君毅人生哲学的研究集中在对唐君毅人生境界说的探讨中。例如,南开大学博士生李明的学位论文《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6]专列一章深入分析了唐君毅的“心灵九境”理论,付长珍教授在《宋儒境界论》[7]中,则将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的境界理论看作是对宋儒境界说的一种现代回应。阐述唐君毅人生观的论文也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中,其中包括何仁富教授的《唐君毅论超越人生之哀乐相生》[8]、韩建夫博士的《论唐君毅对儒家生命境界论的省察与重构》[9],等等。虽然唐君毅的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毕竟分属两个学科领域,其学科问题各有侧重,前者更注重人生本身的问题研究,而后者除了个体道德外,还包括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问题研究。因而,在人生哲学的视野下,难以全面呈现唐君毅有关伦理的命题和精神。

(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呈现。按照黑格尔对“道德”与“伦理”两个范畴的分判,我们不难发现,道德哲学应该是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对唐君毅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对唐君毅有关社会伦理的思想有所呈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德性与民主——与现代新儒家谈政治与哲学》[10]和《儒家视域中的个人与社群——唐君毅政治哲学研究》[11]为代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墨子刻在其著作《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12]中专门谈到唐君毅的政治哲学观点。在这篇论著中,墨子刻“企图弄清理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关联,以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质”[13],他特别注意到了唐君毅关于通过人生的道德体验以达至自我确认的观点,并认为由于唐君毅未能在现实社会结构背景中探讨道德自主性问题,因而其政治理论无法摆脱“困境”。墨子刻在其另外一本关于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的论文集中,延续了这种观点[14]。在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的背景下,不少学者也发表了有关唐君毅民主政治理论观点的文章,杨永明教授的《唐君毅对民主政治的批评》[15]可谓其中的代表。

(四)文化观和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呈现。张祥浩教授的《复兴民族文化的探索——现代新儒家与传统文化》[16]从民族文化批判继承的角度,专列一章介绍唐君毅文化思想大要;罗义俊教授的《生命存在与文化意识——当代新儒家史论》[17]是一本论文集,其中对唐君毅“能保守而能求进步”的文化观给予了高度评价;博士论文《文化理念的构建与落实》[18]设专章介绍唐君毅的文化观;博士论文《唐君毅文化意识论研究》[19]则以“文化意识”为中心,从文化意识与自我意识、道德意识、人文精神、宗教信仰内在关联的阐述中,强调唐君毅的文化意识就是道德意识,其所谓文化活动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唐君毅高扬道德价值精神,其道德不仅是一种内在修养,而更要求通过人的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予以呈现,这决定了其道德观与文化观具有内在相联性,但是,伦理道德问题终需在人与道德的关系视域中进行才是深刻的。

(五)哲学史梳理与阐释视野下的呈现。在唐君毅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哲学原论》系列著作是以“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方式,对中国哲学进行全面梳理和阐释。在其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中国先哲生命精神的韵律,又能体会到唐君毅本人的哲学智慧。一些研究者正是从唐君毅“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角度,通过梳理唐君毅对中国先哲智慧的继承与发展的线索,呈现唐君毅本人思想和精神发展脉络的。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台湾学者苏子敬的《唐君毅孟学诠释之系统研究》[20]。由于唐君毅以孟学为主调,因此,该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和探讨唐君毅的伦理思想精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专题性研究成果综述

随着伦理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专题性、专业性探讨唐君毅伦理思想成为其理论自身研究深入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也成为一种时代的召唤。就现有正式出版的著作来看,关于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专题性、学科性理论研究仅有两部,且都是在比较的视野下进行的:一是《唐君毅与巴特——一种伦理学的比较》[21];一是《熊十力、唐君毅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22]。南京大学金小方博士学位论文《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23]作为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专题性、系统性研究,具有首创的意义与价值。其他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专题性研究则多以小论文形式见诸各种期刊杂志中。

(一)《唐君毅与巴特——一种伦理学的比较》

在《唐君毅与巴特——一种伦理学的比较》中,作者将唐君毅作为东方儒学代表,将之与同时期西方神学界代表巴特的伦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双方伦理思想的相契之处,以作两种文化的进一步沟通了解。该著作非常重视唐君毅观点论证思路与脉络的梳理,注意挖掘康德伦理思想对唐氏伦理思想的影响,但这种梳理和比较工作又是线条式的。在方法上,作者指出唐氏伦理学是形上与经验的相互联结。形上层面的心之本体为其伦理学之基础;经验则是其伦理学的起点,使其伦理学立足现实,关注生命存在自身,呈现出以道德实践和人格形塑为核心的伦理特色。作者对唐氏人格形塑进路的梳理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但总体而言,作者对唐君毅道德人格思想的探讨集中在个体自我修养的层面上,而比较忽视文化建构和社会伦理关系要素的影响。

(二)《熊十力、唐君毅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熊十力、唐君毅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在儒家主位论、中西文化融通观、心性本原论、儒家文化观、内圣外王之道等方面对熊十力、唐君毅这一对师生的道德与文化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与一般认为“道德自我”是唐君毅思想的核心稍有不同的是,该著作认为,超越的、理想的道德价值才是唐君毅哲学的中心观念。该著作揭示了熊十力、唐君毅思想中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并对这样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提升作用予以高度评价。该著作认为,唐君毅提出了属于自己的道德学说,道德学说构成了唐君毅全部学说的重要部分,并把《道德自我之建立》看作是唐君毅道德学说体系中的枢要。在实际的论述中,该著作也确实并未将唐君毅晚年的扛鼎之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作为唐君毅道德学说的核心研究对象,这使得唐君毅所致力于的和谐人际关系和伦理生活世界构建的努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呈现。

(三)《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

在严格的意义上,上述两部在人物思想比较视野中的研究著作,虽是专题性,却仍不是系统性的。2007年,南京大学博士生金小方在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后不无感慨:“虽然学术界涉及伦理思想的著作与论文不少……(但)以唐君毅伦理思想为对象展开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尚没有”,而这成为他完成其学位论文《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的重要动机。这篇学位论文从本体论、工夫论、规范论三个层面进行模块式研究,对学术界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的评价与争议也给予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和评析。在学术界尚缺乏系统性专题论述唐君毅伦理思想著作的背景下,金小方博士的研究工作显然具有首创的意义。但是,从该学位论文的内容阐述上看,它也仍未将《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作为核心考察对象。

(四)唐君毅伦理思想专题研究论文的成果观点

虽然,专题性、系统性地研究唐君毅伦理思想的著作还比较稀有,但是对唐君毅伦理思想进行专题性研究的期刊论文还是不少的。根据研究视角不同,大致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一是对唐君毅伦理思想内在逻辑线索的宏观考察与评述。严家建的《略述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学》[24]和陈特的《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学》[25]可谓这一视角研究中的突出代表。严家建在其论文中指出,唐君毅继承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路特性,以形而上学为基点阐释道德哲学,其道德哲学不仅涉及精神修养与道德行为,还将视野扩充到整个人文世界;陈特在其论文中指出,唐君毅道德哲学的方法是个人主体感受和体悟式的,并分别呈现了唐君毅在道德的性质、道德的自主性、恶的根源、道德的普遍性原则等问题上的主张,以展示唐君毅体悟式道德哲学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特征。

二是以唐君毅某文本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伦理解读。周辅成在其长文《唐君毅的新理想主义哲学——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26]中,以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为核心,从认识论上谈唐先生的理想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的“重接”,从形上学宇宙观上揭示唐君毅哲学的特征,并对唐君毅三向九境的哲学体系进行了阐释。除了《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不少研究者也选择了唐君毅其他著作为考察对象,如熊吕茂的《论唐君毅的道德观——读〈道德自我之建立〉》[27]、曾昭旭的《论道德理论与道德体验——从唐先生〈人生之体验续编〉得到的启示》[25]等。其中,比较与众不同的是,蔡仁厚专门对唐君毅《孔子与人格世界》一文进行阐释,写成《唐君毅先生论人格世界》[25]。

三是在一定伦理问题视域下的比较研究。例如,加拿大学者梁燕城先生在《后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化——从福柯到唐君毅》[28]一文中,从后现代的视域,比较福柯的反人文主义思想与唐君毅人文主义情怀两种理路产生的不同背景和意义;台湾的张玮仪则在《论唐君毅与马丁·布伯之“人我”观》[29]一文中,通过唐君毅“吾汝”沟通思想与马丁·布伯“人我”共在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皆有存在主义立场的相通性,又有具体理路上的相异性。这些围绕一定伦理问题开展的比较研究,深入揭示了唐君毅伦理思想的时代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论文专门就一个具体的道德问题阐发唐君毅的主张。如高玮谦的《唐君毅论“德性之知”与“知性之知”的关系之检讨》[30]、杨祖汉的《唐君毅先生的恕道论》[31]、刘国强的《心灵九境与个体性原则——新儒家唐君毅之个体存在观》[24]、邵明的《道德努力: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论争之视域下》[32],等等。

三 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方向的展望

鉴于以上对目前既有研究成果的考察,研究者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系统性、学科性研究亟待深入,深刻把握唐君毅道德哲学精髓,全面呈现唐君毅伦理思想体系刻不容缓。为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研究还需开辟或深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必须充分重视唐君毅道德哲学强调道德实践性的特征,对其以仁心感通为基础而形成的伦理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剖析。2009年,在唐君毅百岁冥寿的国际学术研究讨会上,劳思光教授指出,当前很多人对唐君毅理论精髓缺乏深刻了解,研究发生了“偏离”,实际上,唐君毅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真正“掌握”了“成德之学”、“工夫论”等宋明儒学的特殊成就,他所代表的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德行实践取向”[33]。劳思光教授对当前有关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中存在问题的点明可谓是切中要害的。唐君毅本人曾于1962年在《道德自我之建立》的重版序言中谈到他对道德哲学的理解。他说,道德哲学是直接关乎“道德生活”、“道德实践”的,涉及“应世涉世”或“待人接物”的道德实践,最终需开出人皆为尧舜、人皆为圣贤的自由人格之平民化路径。而这样一门关于道德生活的学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人们的追求之目标,毕竟是些什么?其高下之秩序与价值,如何加以规定?目标之手段化所发生之价值之改变或颠倒之各种情形如何?二、人之各种目标,如何会发生冲突?此各种冲突之调解如何可能?人之同情尊重肯定他人所怀之不同目标之胸襟与度量,如何养成?人当如何本此胸襟度量,以相应之态度,对不同之人,而与人合以成事?三、个人之日常生活中之事,与其所从事或参加之诸社会之公共事业,如何能成为相互顺成的?人对他人之道德批评与道德教训,本身如何成为有效的,兼为成事的而非败事的?”[34]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到,唐君毅首先强调的是道德的实践性本质,他所要构建的道德哲学并非是纯粹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而是体现实践转向的实践道德哲学。实际上,在其生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著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他也是以“道德实践境”来呈现他对道德本质的把握的。实际上在这段话里,唐君毅也初步呈现了其欲要构建的道德哲学的基本思路,即是要在身心、人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依次呈现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唐君毅生前确实也有过就以上问题专门写就一本关于道德实践哲学著作的愿望[35]。虽然最后并未能如愿,但其思想早已在其生前的著作中体现出来。如此,逻辑地再现唐君毅独具特色的道德哲学理论思想就应成为后学者的使命。

第二,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中心范畴和核心精神的把握。唐君毅一生著作颇丰,但其思想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唐先生本人对此也多有表达。按照其弟子李杜的观点,唐先生在三十四岁写成《道德自我之建立》后,基本就确立了“道德自我”这一中心观念,之后的著作都不过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观念在不同层面的展开。李杜的这一看法被学界广泛接受。“道德自我”属于心灵层面的范畴,它体现了仁心本性在唐君毅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然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道德自我”作为心灵层面的范畴,还不能很好地将唐君毅关于道德实践性的本质把握体现出来。周辅成指出,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这本著作“不算是唐先生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但却是唐先生的生活历程中最重要的著作”[35]。这实际上也启发我们对唐君毅道德哲学的研究必须超越“道德自我”的范畴。“道德人格”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范畴,更能突出唐君毅道德哲学的特质。心灵是内在的,而精神具有客观外化的需求,精神层面的“道德人格”范畴更能体现唐君毅对道德实践性的本质把握精神。而唐君毅实际上也很早就确定了将道德人格塑造作为哲学最高宗旨的思想(这在唐君毅早期著作《哲学论集·西方近代理想主义之哲学精神》中就已得到体现[36]),在其最后的扛鼎之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更是明确提出,哲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人成教[37]16,将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人格世界的构建作为哲学最高目标,其生命“九境”中之最高“天德流行境”即是有关道德人格的最高境界。

第三,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研究应该基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文化观与伦理观相统一的立场。唐君毅致力于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体系的重新构建,其思想理论具有系统性、体系性、完整性的特征。只有坚持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文化观与伦理观相统一的立场,才能全幅展示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精髓和唐君毅细腻的致思,从中理解和体味唐君毅对“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的思考,探寻唐君毅伦理精神构建的形上根据和现实可能性,对其自觉担负的理论使命才能有所体会。就当前的研究而言,在本体论上,对唐君毅人性论的研究还缺乏一种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比较的视野,对唐君毅所谓“性情的形而上学”特性还没有给予特别关注;而在认识论上,唐君毅对近代主客二分对立思维方式进行了自觉反思,他在儒学传统理论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心境感通”模式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但又在某些方面克服了存在主义缺憾的思考。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文化观与伦理观相统一的立场,将呈现唐君毅伦理思想中对理想与现实、知与行、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塑造与理想社会构建的努力。霍韬晦指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侧重哲学中知识论与形上学方面之论述,而与早年同样成体系之《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不同。在精神主旨上,两书一贯,但在内容分类上,后者偏重于文化哲学与道德哲学,合而观之,方得其全”[38]1。这是一句对唐君毅哲学思想有着宏观把握、深入全面接触和思考后的总结。为此,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研究,必须更加重视对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研究,并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与《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思想的一贯性中去探求唐君毅伦理思想的整全面貌,从而清晰呈现唐君毅有关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丰富思想,探寻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学者梁瑞明依托志莲净苑出版社从2006年至2012年先后推出的《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导读》系列丛书(共四本),为后学者系统、深入解读和把握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精髓搭建了桥梁。

第四,深化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反思的比较视野。唐君毅致力于中华民族新道德文化的构建。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重建工作必须具有世界文化发展的现实视野。因此,必须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进行自觉的反思,对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回应。在近代理性主义者中,中国现代新儒学者们在康德那里找到了更多的契合点。具体到唐君毅的理论思考,一方面,他在哲学思想的方法构建上,更多地借鉴了黑格尔辩证的思维方式,受到黑氏《精神现象学》体系构建的方法启示;另一方面,具体到道德问题,唐君毅则更多地直接与康德对话。因此,在康德、黑格尔伦理思想与唐君毅伦理思想的比较关系视野中把握唐君毅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唐君毅在对儒学伦理道德文化返本开新的诉求过程中的使命担当意识,也有助于理解唐君毅对整个人类伦理文化重建所作的努力。实际上,唐君毅对自己的哲学也有过这样的自述:“就我对哲学的看法来说,哲学的确要从怀疑(如笛卡尔)或批判(如康德)开始……无论怀疑或批评,最后必定要归到一种积极的架构(structure)”[39]366。目前的研究不乏这一比较视野,但是,基于伦理问题的系统比较与反思仍是线条式的,非系统性的。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全集编辑委员会.纪念集[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2] 李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3] 张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 单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胡岩.重建理想的自我——唐君毅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 李明.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5.

[7] 付长珍.宋儒境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8.

[8] 何仁富.唐君毅论超越人生之哀乐相生[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9] 韩建夫.论唐君毅对儒家生命境界论的省察与重构[J].求索,2012(11).

[10]吴圣正.德性与民主——与现代新儒家谈政治与哲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11]孔兆政.儒家视域中的个人与社群——唐君毅政治哲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2]Metzger T A.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Confuc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13]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4]Metzger T A.A Cloud Across the Pacific:Essays on the Clash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Today[M].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Press,2005.

[15]杨永明.唐君毅对民主政治的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2).

[16]张祥浩.复兴民族文化的探索——现代新儒家与传统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7]罗义俊.生命存在与文化意识——当代新儒家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18]郭荣丽.文化理念的构建与落实[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9]巴文泽.唐君毅文化意识论研究[D].北京:人民大学,2009.

[20]苏子敬.唐君毅孟学诠释之系统研究[M].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09.

[21]郑顺佳.唐君毅与巴特——一种伦理学的比较[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2.

[22]刘俊哲,段吉福,唐代兴,等.熊十力、唐君毅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23]金小方.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7.

[24]何仁富.唐学论衡(下册)[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5]霍韬晦主编.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Ⅱ)[C].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

[26]周辅成.唐君毅的新理想主义哲学——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2-3).

[27]熊吕茂.论唐君毅的道德观——读《道德自我之建立》[J].伦理学研究,2008(5).

[28][加拿大]梁燕城.后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化——从福柯到唐君毅[J].开放时代,1997(1).

[29]张玮仪.论唐君毅与马丁·布伯之“人我”观[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30]高玮谦.唐君毅论“德性之知”与“知性之知”的关系之检讨[J].鹅湖月刊,2001(10).

[31]江日新.牟宗三哲学与唐君毅哲学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32]邵明.道德努力: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论争之视域下[J].宜宾学院学报,2012(10).

[33]刘笑敢.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八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4]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5]周辅成.周辅成文集(卷Ⅱ)[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3.

[36]唐君毅.哲学论集[C].台北:台湾书局,1990.

[37]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8]霍韬晦.导读[C]//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9]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唐君毅道德哲学伦理思想
一致的平等主义者:康德种族理论与道德哲学关系辨析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康德道德哲学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形式——一项以罗尔斯为参照的研究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