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启示*

2014-03-12腊永红张丽娟

关键词:总体布局文明特色

腊永红,张丽娟

(陇东学院 政法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依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发展的要求,对现代化建设作出的理论上的宏观把握与工作安排上的战略部署,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3这个“五位一体”的全新概括,反映了我们党在总体布局问题上的新思考、新进展和驾驭全局、治国理政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本文着重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布局演变历程及启示层面进行一些梳理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演变历程

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和深化大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总体布局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暴露出因十年浩劫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这也引起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邓小平在酝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多个场合突出强调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出,使得以“两位一体”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观念初步形成。该思想被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吸纳并予以继续发展,《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2]1173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作出的明确界定,标志着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萌芽。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3]13,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这个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被邓小平视为一个根本的战略布局。1989年11月,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明确强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4]345邓小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形成,集中反映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2.完善与充实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基础上,汲取前几年在实际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并进行了大胆创新。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与政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随着党对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大建设领域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江泽民于2001年首次提出“政治文明”概念。在2002年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5]2416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吸纳该思想并第一次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报告虽未明确使用“总体布局”提法,但它从文明战略高度开创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无疑是对邓小平所开创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充实和发展,深化丰富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强化凸显对“三位一体”建设布局重要性认识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社会建设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社会需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543,一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总体布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理论铺垫。

3.重大推进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推进了两大步。

一是从“三位一体”建设推进到“四位一体”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变化,为了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一起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思考。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命题,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7]696,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鲜明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648科学论断的基础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现代化战略目标明确地概括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8]671党的十七大完整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9]15,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目标与规律的认识思路越来越清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体布局实现了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的推进,无疑为“五位一体”布局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是从“四位一体”建设推进到“五位一体”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针对我国生态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状况,敏锐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9]20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文明建设的高度,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此时还没有完全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建设同等的定位,从而也没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位。不过,党中央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入。2008年初,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四方面建设一道界定为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同年9月,他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明确强调:“我们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0]570此后,类似“五个建设”的提法多次出现在党的有关文件中。随后几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愈来愈感到似乎很难再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并入经济建设或物质文明之中,有必要将其单列出来。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再度提升,专门用一个部分的篇幅论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明确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位,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39这无疑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反映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提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深刻领会它每个方面建设的丰富内涵,更为关键的是必须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这就促使我们应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并使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相统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搞不好,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其它各方面建设目标再远大,也都失去了根基,更谈不上发展。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建设,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起着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必须予以积极稳妥推进。我们要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文化建设为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愈来愈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与“三贴近”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建设“四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社会建设为条件。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它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同时又通过不断消除社会矛盾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从而推动其它各方面建设。我们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当前我国发展中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非常突出,因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认识,避免使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付之东流。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其贯穿到其它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与始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三、总体布局发展的启示

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的探索中,使“总体布局”的内容和结构从单一趋向丰富,无疑给予了我们很大启示。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立足基本国情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1]633认清国情,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与发展阶段,认清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继承马列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总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从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相统一的角度,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此后,不论是在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还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的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不断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充实和完善,直至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五位一体”布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1]16

2.党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最重要的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12]342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处理好多方面关系,推进“五位一体”布局协调均衡发展。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所要解决的是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后者则是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执掌政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如何有效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升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说:“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49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回顾过去十年,无论是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中增加的社会建设;还是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中增加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上来,都是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发展就能又好又快,反之,我们就会面临很多挫折。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地方群体性事件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就印证了这点。中共十八大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这是十八大的最大亮点,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丰富和发展,必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今后,我们应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