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虽历千秋尽得风流
——《谏逐客书》与《朋党论》比较阅读

2014-03-12逯新君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分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斯秦王欧阳修

⊙逯新君[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分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虽历千秋尽得风流
——《谏逐客书》与《朋党论》比较阅读

⊙逯新君[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分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都是典型的政论文。两篇文章虽历时千载,但依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外在的语言、形式、手法到内在的逻辑、思想、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以便让大家对文章的精妙之处有更深切的领略和把握。

《谏逐客书》《朋党论》 逻辑思辨 对比论证 比较阅读

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都是千古名篇。虽历经千载,但作品所闪耀着的内在的思辨光芒和理性光辉,依然照彻心扉,润泽心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比较阅读分析。

一、两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情势之下写给最高当政者的。《谏逐客书》是李斯在秦王赢政十年(前237)向秦王嬴政呈递的一篇奏议。当时特定的背景是秦统一六国前,韩国为了减轻秦国对它的军事压力,谋划让水工郑国入秦,劝秦大兴水利。后来,此事被发觉,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亦在被逐之列,乃上此书劝谏。

二、两篇文章都以治国理政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谈如何“用人”的问题。李斯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在战国未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以统一中国之帝业游说秦王嬴政,得到信任,拜为长史、客卿。李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反对秦王逐客之令,上《谏逐客书》谏阻,为秦王采纳,更受信用,官至廷尉。秦王用李斯计谋完成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宏愿,遂任以丞相。

欧阳修以治国理政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回避“朋党”这一敏感话题,大胆提出要破除“君子不党”的陈旧观念,要分清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力除“朋党比周以蔽主”(《韩非子·孤愤》)“禁朋党以励百姓”(《史记·蔡泽列传》)等成见,在文中一再规劝君王,期望仁宗接受历史教训重用君子之“真朋”,斥退小人之“伪朋”,以求天下大治。宋仁宗接受了欧阳修的建议,重用范仲淹等革新派,使这股进步的政治力量在北宋政坛掀起著名的“庆历革新”,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两篇文章都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逻辑周密,层次清晰。《谏逐客书》一文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干净利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紧接着从历史角度,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即秦穆公广纳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等来论证此四君皆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就帝业。第二段从现实角度出发,极力铺陈秦王所爱珍宝、美女、音乐等等,都非秦国之产的事例与对任用人才则“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相对比,指出逐客的荒谬性。第三段则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分析深化,先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入手,再以三皇五帝的经验为依据,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最后紧扣中心论点,点出问题的实质: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全文论点鲜明,层次清晰,有理有据,结构严密。

《朋党论》一文开篇单刀直入毫不隐讳(“朋党之说,自古有之”),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接下来紧紧围绕这一观点,层次分明地来分析论证。第二段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与“伪朋”的本质区别,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非常坚实。第三段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不同历史作用。纵观历史,凡君子之朋兴则国兴,小人之朋盛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君子、小人之朋的任用贬退乃国君职责所在。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之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之朋则国兴、贬君子之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结束全文,既呼应开头立论,又使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全篇结构严谨,说理步步层递,逻辑性强。

四、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透辟、深刻。《谏逐客书》一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将秦国历史上的四位明君任用客卿使秦国富强与现今秦王逐客对比;将现今秦王重物(声色珠玉)与轻人对比;将任用客卿之利与逐客之害对比。李斯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过”之所在,让秦王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鲜明有力,无懈可击。

《朋党论》一文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也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历史上的君子之朋(八元、八恺之治兴)与历史上的小人之朋(八凶之乱亡)相对比;将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重用君子之朋使国运昌盛与纣、汉灵帝等昏淫之君重用小人之朋使国乱亡相对比。欧阳修通过上述几组对比,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以及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表达得清清楚楚。

五、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饰手法,具有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美,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力量。《谏逐客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感染力。排比句集中体现在李斯详细铺叙秦王重外物轻人才一段中,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一连用了七个动宾结构的句式。接下来李斯又一连用了六个否定句,一贯而下。对偶句如“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锡金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等等,有的同义强化对等罗列,有的反向对比申述利弊,不仅音节抑扬顿挫,铿锵响亮,更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朋党论》中亦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对贤君给予充分肯定。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等等,读后让人一目了然。

六、两篇文章皆非鸿篇巨制,但都能抓住最高当政者的内心需要来明理,简而有法,切中肯綮。《谏逐客书》和《朋党论》都是论说文,篇幅都在八百字以内,都属于短小精悍型,但说理皆切中要害,发人深省。李斯来到秦国就是要辅佐秦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点与嬴政想统一天下的宏愿不谋而合。《谏逐客书》文中第二段以重物与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楚地看到下逐客令与秦王立志统一六国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曹操深谙此理,要想实现天下一统的伟业,麾下若非人才济济,将近乎纸上谈兵、痴人说梦。所以他多次颁布《求贤令》,广揽天下贤才,以实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志愿。

同样,《朋党论》抓住了宋仁宗赵祯意在改革的内心需求,反复申述“人君”在“用人”的问题上要明辨得失利弊,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和前瞻性。一方面要重用范仲淹等革新派,一方面要力退小人之朋的恶意中伤,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欧阳修在关键的节点上上书《朋党论》,不仅是对革新派的大力支持,更坚定了仁宗推行改革的决心。

以上六个方面,都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谈一点相异之处。

七、《谏逐客书》辞采华美,铺陈渲染,气势磅礴。《朋党论》则不事藻饰,古朴平实,简练明快。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作。本篇语言极富文采,如连用“平”“收”“取”“包”“制”“据”“割”等动词来写秦惠王开拓疆土之功,气势逼人。文中第二段列举秦王在现实中对不问产自何方的声色器物惟好是取时,辞采更显富丽。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李斯》一文中,特录此段,评曰:“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欧阳修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乃北宋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糜雕琢和怪癖晦涩的文风。他曾力斥称为“太学体”的奇涩雕琢的四六时文,而嘉许识拔长于撰写平易朴素古文的士子。欧阳修以自身出色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欧阳修的《朋党论》在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王禹《朋党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语言古朴平实,论点明确,态度鲜明,读来亦觉力透纸背,自然流畅。若读欧阳修文赋《秋声赋》,其语言风貌则又是另一番神韵。《朋党论》一文不事藻饰,洗尽铅华,可谓不刊之论。

总之,对两篇文章从外在的语言、形式、手法到内在的逻辑、思想、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让大家更能深切地领略和把握文章的精妙所在。

重读李斯《谏逐客书》和欧阳修《朋党论》,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所言文章应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审美追求,吾知之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信然也。

作 者:逯新君,硕士,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李斯秦王欧阳修
画眉鸟
快乐的“长工”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勤奋的欧阳修
李斯自食苦果
你明白了么
欧阳修拜师
只爱黑白红
食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