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2014-03-11邹立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政治思想

邹立莉

(昭通学院 思政部,云南 昭通 657000)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邹立莉

(昭通学院 思政部,云南 昭通 657000)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先导。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党、爱校,关心国家大事,政治视野比较开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较为关注,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政治心态渐趋成熟。他们高度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充满了信心。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①健康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心态不成熟的矛盾。大学生政治思想较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政治取向务实积极。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政治选择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我意识、功利意识的矛盾。大学生乐于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多元化,功利意识较明显,表现为基本功不够扎实,内涵不够丰富,目光不够远大,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比较地浅、浮。③道德认知和践行的矛盾。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他们对道德失范现象极为不满,但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知行脱节,眼高手低,缺乏自我约束力。尤其表现在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化和高消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处在他律阶段,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不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定。④自我认知趋向客观和处理社会关系能力薄弱的矛盾。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下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在增加。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向前发展,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就越明显。一部分学生思想认识、理想信念、道德行为产生迷惘和困惑。

1.理想信念淡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他们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利益;注重个人自由,忽视组织纪律;注重索取,忽视奉献,理想信念淡化。

2.传统美德淡化。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发展,个人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追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美德逐渐淡化。一些学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观念淡漠,生活上不顾自身条件限制,一味追求所谓“现代人的豪爽”,他们的义利观、节俭观、恋爱观、家庭观、道德观等发生扭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淡化。

3.敬业精神淡化。少数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积极性锐减,敬业精神淡化,认为“只要能拿毕业证书就行”,得过且过。

从主观上看,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工作内容、机制、方法等滞后。①认识不到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虚场合”,做也可,不做也可。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②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职能不明显,有的部门虽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专人分管这项工作,但无章可循、形同虚设,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③方法不适应。没有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工作,采取的方法简单生硬,缺乏吸引力。有的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大话、空话、套话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更新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和原则。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教育。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从事行为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全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全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工具,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建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看到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良好的机遇,但也不能忽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相关的信息平台和软件,找准高科技网络与高校德育的结合点,主动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向。

4.更新方式,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加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必须经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堂到社会、由知到行的过程,因此,必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强化实践观念,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从社会大课堂中选择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富有时代性、典型性、科学性、启发性的实例来强化理论学习,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使他们真正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全方位、多侧面科学地观察社会。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发挥聪明才智,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宽视野,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郑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三种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2]柴永红.强化服务观念——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3).

G641

A

1674-9324(2014)28-0244-02

邹立莉(1963-),云南昭通人,女,副教授,哲学学士,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