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历史课中的史料教学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2014-03-11赵丽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古代史王莽史料

赵丽云

(贺州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德育美育】

高校历史课中的史料教学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赵丽云

(贺州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史料教学在高校历史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史中的王莽及王莽改制、党锢之祸等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史料教学的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史料教学;历史教学;中国古代史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1]史料教学首先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为应对学校的历史教育危机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此后,史料教学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陆续被世界其他国家,包括我国所采纳。

史料教学在高校历史课的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史料教学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等。现在,我们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探讨一下史料教学的实际应用。

一、关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王莽及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材料一:(王)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推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

——班固《汉书·王莽传下》

材料二:王翁嘉慕前圣之治,而简薄汉家法令,故多所变更,欲事事效古,美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至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

——桓谭《新论·言体篇》

材料三:前后汉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变。在前汉之世,政治家…看了社会还是可用人力控制的,一切不合理的事,都该用人力去改变,此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自王莽举行这样的大改革而失败后,政治家的眼光亦为之一变。根本之计,再也没有人敢提及,社会渐被视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只能听其迁流所至。

——吕思勉《中国通史》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以上三则史料可以知道:材料一中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对王莽及其改制持否定态度,而且用词极为激烈,骂王莽是乱臣贼子,批评其改制措施一无是处,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材料二中东汉思想家桓谭也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持否定意见,但言辞比班固和缓,主要从王莽不识大体、是古非今致其改制措施不合时宜而遭到失败这一角度予以批判。材料三是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对王莽改制的肯定,即肯定了王莽“拨乱世,反之正”的改革动机,并惋惜于王莽改制的失败,认为王莽改制的失败对后世古代政治家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趋向保守。

在师生共同解读史料后,教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以上三人对王莽及其改制的评价截然不同?(2)结合课本内容[2]谈谈你对王莽及其改制有何看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予以总结:(1)班固是儒家学者,所作《汉书》又是正史之一,他对王莽和王莽改制的评价乃是儒家学者和官方的标准看法。而桓谭的生活年代虽然与班固接近,但桓谭平生喜毁俗儒,反对谶纬,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所以他对王莽无意作道德上的批判,而更侧重其改制失败的深层原因。吕思勉作为一位现代史学家,成长于中西文化交融以及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的时代,以建立新史学为己任,他对王莽改制的评价是依据进化史观作出的。(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自然不能认定王莽是乱臣贼子,也应该肯定他的改制源自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是西汉末年改革呼声的一个巨大反响,而对于其改革的得失成败则需要具体分析,除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为后世所承外,其他改制措施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学生分析以上三则史料,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进行历史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3]在上述探讨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前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及其评价标准,从而提高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藉此开拓视野,不人云亦云,敢于结合自身知识进行历史评价,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运用相关史料,对党锢之祸的历史问题予以探讨

材料四: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滂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材料五: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

材料六:东汉……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盖其时轻生尚气,以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

——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尚名节》

教师对以上三则史料予以解读,提出问题:(1)以上三则材料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原因分别有哪些解释?(2)怎样评价范滂等党人?

之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说明:(1)材料四说明东汉末年士人不满宦官专权,所以起来抗争,这是党锢之祸的表面原因;材料五从儒学发展的角度,剖析出儒家思想的盛行是党人出现以及党锢之祸的深层原因;材料六则从察举制度的发展这一角度揭示了另一深层原因,即东汉士人结党反对宦官专权、激扬名声有其现实功利的考虑。(2)尽管东汉士人反对宦官专权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但他们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黑暗统治,敢于挺身而出,扬清激浊,不计生死,其勇气、气节令人景仰;而党人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应该给予肯定。

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即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研习史料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认识。”[4]以上三则史料的运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他们对党锢之祸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材料四叙事生动,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士人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精神,还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升华情感、激扬精神、提升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史料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上述史料教学的活动只是笔者结合教学经历略加叙述,并非面面俱到,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搜集、整理史料的学习活动。此外,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选择可信、精简的史料,并尽量选择学生容易读懂的史料,对难度较大的史料,教师应注意加以解读。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运用史料教学,焕发高校历史课堂的活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张桂平.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学方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1.

[2]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26-232.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

[4]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7):42.

G642.41

A

1674-9324(2014)28-0242-03

赵丽云(1974-),女,山东日照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古代史王莽史料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王莽岭抒怀
区域史视阈下的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