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学生“发现”积累习作素材

2014-03-11刘小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落花生发现陌生

刘小燕

(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福建 南靖 363600)

训练学生“发现”积累习作素材

刘小燕

(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福建 南靖 363600)

每个小学生在一天中都要经历许多事情,但到了晚上,连一篇日记都写不出来的大有人在。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位教师说得好:“现在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少发现。”本文讲述了怎样训练学生去发现。

发现;积累素材;习作

每个小学生在一天中都要经历许多事情,但到了晚上,连一篇日记都写不出来的大有人在。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位教师说得好:“现在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少发现。”

发现,就是找出原来就存在而大家都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物或道理。对小学生来说,发现是他们以前不曾认识、了解的事物的特性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含义、道理,现在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了,了解了。这就是发现。

发现不只是看见、听见,而是在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结果。没有思维就没有发现,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学会发现,练习着去发现。这样,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才有可靠的保证。

如何去“发现”?对小学生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从陌生中寻找熟悉。

陌生,即未被认识的事物或道理;熟悉。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内涵。它们各有特色,但它们之间又都有较为相似的内容。它们各有特色,但它们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相似联系。从陌生中寻找熟悉的方法,就是在细致地观察“陌生”事物的基础上,在陌生的事物中,寻找那些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存——“熟悉的相似点,借助这些相似点来认识“陌生”的事物。例如,《落花生》的作者是抓住了落花生生长的特性,把它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的人”联系起来,进而认识了落花生能启发人的道理。这里,落花生的本质特性中蕴含的哲理是“陌生”的,而做人的道理是作者“熟悉”的。作者抓住了“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相似联系,便认识了落花生的特性中蕴含的哲理。

从陌生中寻找熟悉,仅抓住一个侧面,寻找与旧有知识和经验的一个方面的相似点是不够的,这样,往往不能抓住根本。应尽可能地把握“陌生”事物的每一个侧面。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的中介。要求事物进行全而细致地观察、分析,尽可能多地寻找与旧有知识、经验的相似点,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识别、选择,这样,发现才可能是新的、准确的以及深刻的。以“家长从单位拿办公用品给孩子使用”为例,如果学生认为这是“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错了,只有抓住“拿办公用品”与“占公家便宜的不正之风”之间的联系。“发现”才准确、深刻。

怎样训练学生去发现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

一、要引导学生广泛读书、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不断地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使他们头脑中知识、经验的储存丰厚起来

知识和经验的储存愈丰厚,观察认识新事物时所能寻找到的“相似点”就愈多。比如蜘蛛捕虫,它编织的网愈大,捕捉到小虫的可能性就愈大。知识和经验的储存为发现新事物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一位学生看到伯父家的哥哥在捕鸟用的是闰土捕鸟的方法。她想到了六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学过的《为麻雀平反》,想到了哥哥捕鸟是错的,应保护益鸟。这是借助“熟悉”——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但她又从哥哥用的是从《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雪地捕鸟的方法”这个侧面得到了另外的发现,她想到了报上、电视上介绍的文化市场的整顿,想到了哥哥同样是学了知识,却不能认真分析再用——用“闰土捕鸟的方法捕麻雀”,这是错的,而学了思想品德课上的《为麻雀平反》却不能指导行动……借助从电台、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发现了当前小学生在“学”和“用”上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两种发现,后者明显更新一些。

如果没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存,则不可能得出更多方面的发现,作文自然难出新意。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人均订阅《学生周报》等三种以上报刊,还针对学校图书室的有利条件,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组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生年课外阅读量迅速增加。

丰富的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发现”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比如,

学生叙写《市场见闻》一文时,先到集贸市场去参观,对当前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学生发现的材料不仅有表现市场繁荣方面的,而且有诸如农村大娘买皮鞋、农村学生家长买电子琴、卖花市场的情景……以及个体户为顾客补衣服等反映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容。其中,丁立泉同学的那篇写“个体户何义芹热情为过去的顾客免费补防寒服”的习作在小学生刊物《儿童作文园地》上公开发表。

二、训练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习惯

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关心,是学生发现生活的重要前提。好奇、热爱才能关注,才会有情感做动力去进一步观察、发现。

因此,在教堂中,我们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阅读和实际对生活观察体验中体会生活美的含义,引导他们用全身心去感受生活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引导他们去观察、研究生活。

三、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能力

全面细致地观察是发现的基础。观察得细致、全面,找到的相似点才多,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分析、推理、综合及提炼,认识才可能理解准确、深刻。

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在学生能够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和观察,向学生传授“发现”的知识,训练学生去“发现”。首先,教学生读了课文,学了知识,指导现身边的事物的联系,让他们思考:学到的东西与身边的哪些事物有相似的内在联系,借以认识事物。其次,引导他们运用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练习寻找相似点,“发现”新事物。再次,训练他们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一个事物的一个侧面,练习寻找与旧知识的相似点,抓住一个事物的一个面,练习寻找与旧有知识的相似点借以发现新事物。

例如,带学生到盘山去春游。我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眼前的景物或人、事,使你想到了读过或听到过的什么?使你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有的学生看到盘山又大又圆的怪石,想到了有关地壳变动的知识,便向当地人和老师寻问怪石的成因,以证实自己的判断。有的学生想到了读过的《黄山松》,便仔细观察了盘山的“迎客松”,从而发现了“迎客松”的特点,有的学生在盛开的梨花下拍照,想到大自然的奇异美妙,令人陶醉;有的学生看到上山时同学们互相帮助,想到了集体的温暖;还有的学生沿着崎岖的小路向上登攀,想到了马克思的话:只有那些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还有的想到了“列宁登山练胆量,练毅力”;等等。

最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个侧面去寻找相似,加以分析、综合,提炼出新的准确而深刻的发现。例如,夏天里,学生观察公园的景物,我提示他们:不但要看白天的景物,还要看晚上的景物;不但看景,而且观察景中的人物……结果,学生不但认识到了景美,而且通过景人结合,想到了社会的稳定、祥和。

五、培养学生稳定的观察、认识、发现新事物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和不断去发现的习惯

1.激发兴趣。兴趣,是由需要引起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观察、认识和发现新事物的兴趣的产生依赖于一种需要

2.保持兴趣。使观察不断地成为学生的需要,观察的练习不断获得成功,并且增加了一些督促性措施。

(1)每次观察、认识、发现新事物时,都不同程度地指导学生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观察、认识的新知识。

新知识的运用过程对小学生来讲是一种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需注意的是教师要给予悉心指点,使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

(2)坚持把日记、习作中的观察、发现相结合。中年级习作尽量安排“观察后作文”,高年级作文命题尽量是学生有所发现的事物,促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也能自觉地发现新事物。

3.深化兴趣。在观测坚持观察、认识、发现生活的基础上,引导至观察、认识、发现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肯定,使之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坚持训练学生“发现”积累习作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G622.41

A

1674-9324(2014)28-0222-02

猜你喜欢

落花生发现陌生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熟悉又陌生的“”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