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国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反思中国母语教育

2014-03-11庄莹莹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母语德国课堂

庄莹莹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03)

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低,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②德意志民族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的根本原因是德国的教育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母语教育为例,其课程设置健全新颖,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课本的编排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方法中渗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母语学习真正达到了最优化。面对德国如此完善的母语教育,中国的母语教育应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我国的母语教育找寻最适宜的出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 语文课程的设置及开展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③德国在母语课堂上喜欢合并课程进行教学,在讲述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穿插其它课程的知识,如数学、活动、科学等。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获取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布鲁纳在发现学习法的特征中强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④正是为学生呈现了形象具体的东西,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例如教师在讲解《蔬菜》一课时,为了使蔬菜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带领学生去蔬菜大棚参观,每到一处,就会针对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导告诉大家这种蔬菜品种的名字、营养价值及培育方法。学生们在蔬菜的乐园里听的津津有味,印象深刻,学生每认出一种蔬菜,教师就会奖励学生一份蔬菜,活动结束后,教师把每种蔬菜带回学校一份。第二天上课时,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了蔬菜超市,让学生在买卖蔬菜的角色中学到了语文、数学、科学等一系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正体现了布鲁纳的理论“表征系统”,人类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认知表征方式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靠动作(肌肉)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即我们能够通过作用于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物来表征。⑤即初到菜园学生们对蔬菜的初始印象。映象表征——用头脑中的表象去表现世界、获得知识;即通过这些熟悉的事物,学生形成意象的概念去想象并在头脑中内化,从而把现象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讲解来获得每种蔬菜的初步概念。符号表征——运用符号、文字再现世界、获得知识。最后通过老师设置的蔬菜超市让学生进行买卖交流来使得知识在学生头脑里得到整体内化,获得真知。这种课程的设置充分展现了“学思行”并重的教育理念。

2 母语课本的编订

中国的语文课本的注释可谓是应有尽有,作者简介、字词的音义、作品背景介绍等诸多方面。看似为学生减轻负担,其实是在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相反,在德国的教科书上根本看不到这些详尽注释的印记。接下来让我们以德国的一篇课文《分币痣》为例。

文本开头只有一个主人公的名字:汤姆·考尔特。注释中写到:你会正确读出来这个名字吗?看到名字可以联想到什么?请给这个人物画一幅肖像或勾勒一幅侧面像。以手中的画为蓝本对人物进行描写!最后同学之间相互介绍并讨论,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在阅读文本的的前提下进行探讨,这段故事是以哪个角度叙述的,又是怎样发觉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叙述的。请从小丑的角度叙述这段故事。尝试一下,角度的改变对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德国的语文教科书上的注释有的时候可能都比原文本身的篇幅要长,主要是提出各种问题,环环相扣来启发诱导学生通过问题去独立在文本中寻求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注释是要体现助读的功效,而不是解读,我们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去大胆提出对问题的不同见解。然而中国的文本注释体现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德国的母语教材不仅在文本注释上新颖,而且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也是别出心裁,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例如,德国母语教材《娇惯的汉斯———歌德小斗士》的课后练习设计如下:

2.1 在课文中找出反映小歌德个性特征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小歌德的性格特征。本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2.2 大家是否有过和小歌德相类似的情况,描述一下这个情况,要描述出周围人对你的反映:

这一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来更好地解读文本。学生在这里描述自己的事并概述周围人对自己的反映,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3 张贴出一幅小沃夫和三个同学打架场面的木刻版画。看图完成以下练习:

2.3.1 把课文中对打架的描写再读一遍,用彩笔把它画出来并与版画作比较。

2.3.2 和三个同学一起演示一下并把这个场面拍摄下来。

此时的再读文章是指理解性阅读、要求对课文里的描写与版画上的打架作比较分析并且演示出来。这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打架这个细节。让学生拍摄下这个演示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正与德国母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吻合,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4 四个年轻人打架肯定不会无声息地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给这个场面写一幕广播剧,并录下来。可以锻炼学生联想和创作性地写作能力。

2.5 如果大家感兴趣歌德的故事,可以再去找与歌德有关的读物:《伟人的童年:歌德卷》中《约翰·沃夫冈:娇惯的汉斯》;《给青年读者的歌德》,附前言、评论和插入语。这种外延性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6 查阅有关歌德的书籍,搜集其相关信息并把它们编成墙报在班级里介绍。这样是为了训练学生搜集材料的动手能力。

2.7 歌德写了许多诗歌,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2.7.1 读这首诗直到你能把它绘声绘色地朗诵出来。

2.7.2 在班级或小组里背诵这首诗。

2.7.3 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找出一些文本中所提及的物品,在你朗诵诗歌时作为辅助手段。

这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回顾我们语文课上设计的练习,我们不难发现二者都注重听说读写的基础性训练。但是也有很多差别。第一, 德国教材练习的设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综合、从课内到课外层层深入的原则。练习之间并不孤立存在,有自己内在的联系。这种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我国的练习设计则缺少这种环环相扣、贯穿式的联系。

纵观中国和德国教材的注释和练习设计,可以看到德国的教材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读图、交际、口语表达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3 以实践为主并深入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学方法

3.1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德国的开放式教学即学校政策和教师教学公开透明,学生家长可以在校园里自由参观并在课堂内旁听。这样可以真实的看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家长和老师经常性的沟通有助于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来更好地促进教学。中国的教师值得学习的是德国老师对差生非常有耐心,正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的传统观念。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更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放学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秉承着“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的理念在坚守着师道尊严。

3.2 注重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在德国的校园里看不到统一的服饰也就是我们中国学生每天必须穿的校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穿戴五颜六色的服饰来愉悦身心。在德国的课堂上没有固定的坐姿,学生可以选择舒适的姿势进行听课,这样不会因为一些固定的模式引起学生对听课的反感。德国学生的考试并没有分数名次之分,这样不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自己对照老师上课所讲的正确答案自行评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

3.3 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和学习中的乐趣,是其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可见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的课要设计编排新颖并且讲的好,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好。这也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就是要使学生“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由于中国的母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家长、老师只看重成绩和分数,不注重对学生的身心教育和未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只为分数这一单一目的而努力。学生拼命背诵古诗词,作文模板,机械学习基础知识。对母语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以后的职业是否会有帮助。相反德国的教师注重把书本上的内容还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参观博物馆或者列举案例等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搞活课堂,还可以使学生达到充分锻炼的目的。学生亲自去探索真实的博物馆来解读文本。这种母语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使学生达到喜欢学习并以学习为乐趣的境地。德国的教师在学生午饭前先拉上窗帘,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听老师缓慢的指导语,此时学生的全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学生在快乐的时光中完成了上午的学习任务。到了下午,德国学校都不上课。有的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参加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课外延伸的知识。在德国学生没有中国繁重的家庭作业压力,课后是孩子自由的时光。家长会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去尽情发挥自己的探索发现能力。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学习课程。然而,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则认为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时间应该用于练琴、画画、读书。然而看似这种教育方法是爱护学生的表现,其实这是在剥夺儿童的天性,给学生的生活留下缺憾。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离不开语言表达,可见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母语学习。禁止学生做游戏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语言天赋和表达能力,也很有可能阻塞学生想要说话的通道,导致学生产生语言障碍。很多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贪玩,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试验表明,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游戏活动中教导他们习得母语。用游戏来完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克服学习上的一些困难。”⑥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

3.4 启发式教学

中国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掌握,德国注重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国的教学方法注重怎样去传授知识,德国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启发诱导学生探索发现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

德国一直在践行着“弟子规教育”,他真正地做到了“有余力则学文”。德国各级教育机构指出,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学校自理。德国学生的课堂与中国式的老师教学生学的状态截然相反,德国的课堂崇尚自由学习,讨论式教学。德国学生一节课的知识传授量不大。在课堂上学生成U字型环绕老师而坐,便于师生交流。在课堂上,大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老师在一旁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学生们在一旁引经据典、相互争辩,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创新,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正如《论语》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⑧从教的方面说, 是经过学生用心思考之后,仍是不清楚才去启发、诱导学生;从学的方面来说,则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当然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按照“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一旁做及时的反馈,其中“续近似法”就是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⑨教师应对学生接近正确的答案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 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观念。教学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间接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讲述,就好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

孔老夫子在很久以前就为中国的教育引入了这些教学方法。可是我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不是很好,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相反德国却一直实践着这一传统教育,并且完成的非常出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母语教育发展现状在呈现进步之势的同时,对比德国仍存在着众多的弊端和不协调。当然我国的母语教育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有对比就会有差距,我国要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去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先进母语教育经验,使我国的母语教育稳步向前发展。中国的现代母语教育需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这不应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并保证贯彻的力度和质量。

【注释】

①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②斯迈尔斯德《品格的力量》.

③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⑥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⑦《解读论语》 傅佩荣国学精品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⑧《解读论语》 傅佩荣国学精品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⑨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母语德国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母语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母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