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

2014-03-11张海玉王章玲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群众工作

张海玉 王章玲

(1.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⑴载春秋,他始终将自己比喻成“中国人民的儿子”,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群众史观。他主张“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他强调“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他“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⑵……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之思想,对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亦能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1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阶段

“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最初由李立三在1928年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后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在不同场合也相继使用了此概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其丰富内涵。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主要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三个阶段。

1.1 民主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邓小平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解和认识,虽未形成完善丰富的“群众路线”体系,却体现了其朴素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之真谛。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面对如何掌握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下的政权优势之问题时,指出“党的优势不仅在于政权中的适当数量,主要在于群众的拥护”⑵;在批判“以党治国”之观念时,指出有些同志“误解了党的优势,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不了解真正的优势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⑵;在总结五年来(1937-1942)敌我斗争的原因时,指出“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人民即使反对敌人而对我中立,也只是便利了敌人”⑵;在谈论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时,指出“游击武装在活动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照顾人民利益,凡是能够保护人民利益的事,应努力赴之;凡是可以招致敌人摧残人民的事,都应谨慎从事”⑵。

1.2 在解放战争时期

当邓小平面对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时,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⑵;跃进中原后,在面对战略形势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的大好形势下,邓小平再次强调“杀人问题”,指出“老百姓当时对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你们可以搞得好些吗?而是你们还肃不肃反?……错杀了人必定要脱离群众”⑵;当总结为什么我军突破长江、迅速完成京沪杭作战任务并把预计时间缩短一半时,邓小平认为“群众支援,地下党和游击队之配合”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人民都一致支援我们”⑵。

1.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国情、党情和干群关系的变化,邓小平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深入思考,逐步在50年代形成有关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全面、最系统的阐述。⑶在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做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其中用大量篇幅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讲,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争取,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⑵

这里,邓小平将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简单概括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两部分。“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⑷,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在此基础上产生。而群众路线则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4 改革开放新时期

“文革”过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发,挽狂澜于既倒,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群众路线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至此,群众路线的完整而科学的表述已基本定型,并沿用至今。⑸同时,《决议》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⑹

1990年3月12日召开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再次肯定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同时指出,要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五十余年来,从朴素的“为了群众”到成熟的群众观点,从碎片化的只言片语到完善的体系规章,邓小平同志有关群众路线的思想日趋丰富、日趋贴近时代,是新时期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2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创新贡献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历史规律的途径。邓小平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一切为了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2.1 群众路线不等于群众运动

群众运动即广大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或社会运动,它作为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诚如董必武所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是群众运动,没有这些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比如土地改革,仅仅依靠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一个法律而不动员人民群众是不行的,必须发动群众,让群众来参加,问题才能解决的比较彻底。”然而,它是却不是唯一形式。邓小平在60年代提出,“不是一年到头全运动,不是一律的这里运动什么那里也运动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实事求是,如果一年到头运动就没有劲了,就变成浮夸、形式主义了,实际上违反了群众意志,脱离了群众。”⑵而党在指导群众运动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第一是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第二是注意整理与健全组织生活;第三是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第四是把群众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⑵只有尊重群众运动的规律,才能维护群众的既得利益,继而提升群众工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2 丰富了“人民群众”概念

在结束“文革”浩劫和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于1978年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将动乱中被错判为“臭老九”和“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重新界定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主张“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⑺此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大旗,主张扩大统战政治基础,将各民主党派纳入到爱国统一战线中来,这有利于让广大知识分子和党内外爱国人士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大显身手,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3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

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指出:“我们不是尾巴主义者,当然懂得,群众的意见一定不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⑵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又提到“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⑺而进行解释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不是成功的。”⑺因此,只有普及教育和科学引导,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自觉和主动,进而避免“文革浩劫”这样的政治风波。

2.4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标准

邓小平多次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定义社会主义本质,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方能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鼓励凤阳小岗包产到户,提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主张“三步走”战略,按照“温饱-小康-富裕”的路线大踏步前进;他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中的重要一环,切实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而历史证明,邓小平从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出发,来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其群众路线方法论的亮点之一。

3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群众史观的基础上,与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学习并把握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贯彻落实当前已步入第二阶段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有利于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1 践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四风”

早在5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觉察到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滋长着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他认为,“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时期的斗争。”⑵时至今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依然弥漫,作为过去人类历史上长时期剥削阶级统治的遗留物,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之影响。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们按照“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这三个阶段安排,切切实实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照群众期盼,多角度审视自己,认真查找问题;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匡正形象;坚持以整风精神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以达到改进党风政风、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3.2 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便指出,为了保证党的政策主张在群众中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反应迅速反映到党的指导机关,帮助党加强对政权的指导,要注意党团同志的工作方式。⑵如:要能团结人、要坚持政治立场、不可经常以党的名义提出意见、党内实行严格的纪律等等。此外,工作方式的改进还包括工作者要“渗透到现实的底层离去”⑵,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经过调查研究,把下面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政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计划”⑵,要在长期的群众工作基础上建立起经常工作和基层工作⑵……针对新闻工作,邓小平指出“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⑵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形式,其中包括热闹的形式。但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搞得深入一些。”⑵这些对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3.3 实施惠民政策,加强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从物质层面着手,发展生产力关注群众的物质利益。“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在他那里,既包括精神与幸福,又包括实实在在的经济与发展。而事实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走群众路线最重要的一点是贴近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根据百姓需求制定政策、方针,从而打破以往“空洞的、说教的”理论,使政策更接地气,更具民意。同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对公正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实现社会公正,取决于中国社会能否建立健全一个合理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制度体系。⑻因此,更需用制度来保障“政策实施”和“成果共享”,使“共享”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使和谐社会建设拥有坚实基础。

3.4 坚持民主集中,确保群众监督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领导方法来说,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没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既不能实行真正的从群众中来,也不能实行真正的到群众中去。不实行民主集中制,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党员群众,而且上级脱离下级,甚至在同级里也势必造成少数人或个人脱离多数,少数人或个人专断的局面。”⑵可见,只有坚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作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才能确保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贯彻执行。⑼此外,共产党要接受群众的监督,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⑵而扩大监督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扩大各方面的民主生活⑵,通过畅所欲言打破独断专行,通过建言献策消除唯我独尊,只有吸收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愿望、接受群众监督,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才能让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8-23.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张莉.邓小平的群众观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赵雪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特色社会管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北京:人民日报,2008-06-23.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王成元.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和谐社会[J].人民论坛,2009(18).

[9]胡凤伦.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N].首钢日报,2013-10-23.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群众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
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小圈子”“群众观点”和“正当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