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2014-03-11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建设

冷 英

(盐城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51)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高校的文化象征,是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的基础性设施。随着时代进步,高校的不断发展完善,图书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图书馆发展乃至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定义上来说,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与意识的综合体现。一个社会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深受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他成长成才最具体和直接的精神土壤。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环境育人的作用,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1]。作为高校的文化中心,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图书馆文化”这一说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图书馆管理学者率先提出[2]。8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界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研究开始起步,迄今为止,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对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成果。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在长期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总和,包含价值观念、发展目标、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图书馆精神和思想意识等,集中体现了图书馆的精神风貌和理论水平。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容

就图书馆文化而言,它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图书馆的物质文化表现为图书馆的建筑、布局、绿化、厅堂设计、阅览环境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人们往往可以从这些物质文化形态一窥图书馆的精神面貌。图书馆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水平正一步步提高。

2.制度文化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联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对于协调图书馆内部职工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乃至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3.精神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图书馆本质和个性特色的最集中体现。精神文化既包括用以指导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更包括图书馆职工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人文关怀[3],以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为宗旨,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人文性等特征,并在高校图书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规范、激励、凝聚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校图书馆不仅有浩如烟海的大量专业图书、综合学科图书和各种文献资料,其优雅的阅读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人性化的优良服务对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面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柱,是高校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高校的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源头。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物质文化建设

(1)加强馆舍环境建设

图书馆阅览环境直接能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心情。舒适明亮的环境无疑能愉悦读者的心情,激起其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欲望。阅览室中温度的适当调节、家具颜色的恰当选择,加上一些绿色盆栽和一些人性化设施如网线接口、电源接口、饮水设备等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感觉,从而指引、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陶冶其情操,促进其素质的提升。

随着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馆舍环境建设可以及时调整。盐城工学院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合一的管理模式,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随意取书阅览,信息共享空间正在建立,而且设有多个学习、考研自修室,人性化的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图书馆首先要根据学校各院系的专业和学科发展要求采购藏书,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出发,紧跟时代脚步,也要采购一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思想道德、健全人格的文献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高校科研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需要引进越来越多的中外文数据库,这些电子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较快,查找更为快捷方便、不易丢失,能在较大程度上弥补纸质文献资源的缺点。

2.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图书馆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代表着高校的形象。从馆容馆貌到图书馆人的仪表、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图书馆的外在形象和文化素养。高校图书馆健全管理制度,在明确职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展现图书馆精神风貌的同时,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个主动参与图书馆管理,发挥其智慧,调动其积极性,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切身体会到自身与集体发展的关联性,从而增强其自律性。

(2)制定人性化的读者借阅制度

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不仅要从硬件设施和馆藏资源上关注读者需求,还要制定人性化的读者借阅制度,尊重读者权益,解决读者诉求,努力提升为读者服务的品质,真正将读者满意度当作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3.精神文化建设

(1)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群体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养不高。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一大批硕士学历的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图书馆工作者队伍,提升了图书馆人的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对那些学历层次偏低的员工,图书馆多组织一些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形成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通过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文明礼仪规范等培训,树立其读者至上、热忱服务的职业精神。这些培训内化到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灵,必然会通过其服务工作辐射、渗透到读者的工作和学习中,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图书馆精神。

(2)以服务树形象

首先,要强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语言规范。比如不要在工作中聊天,整理书架时轻拿轻放,为读者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在与读者交流时,一要耐心倾听,二要使用普通话,避免使用方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却能在读者心中为图书馆加分。

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就是为读者服务,协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从为读者提供网线插口、冷热直饮水到“大流通”的借阅模式再到学科馆员的对口服务方式,图书馆细致周到的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图书馆还可以意见箱、网上留言等直接的形式或者通过借阅、定题服务的工作分析,从中总结出读者关于馆舍文化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积极解决,促进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3)以活动促交流

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阵地,有它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诸如介绍文献检索技巧、宣传图书馆资源等,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拉近与图书馆的距离。

以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学校的学生社团“读者协会”办公地点就设在图书馆,在图书馆馆员的指导下,读者协会开展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知识竞赛、图书漂流、上海世博知识竞赛、专家讲坛、读者之星评选等一系列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增进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培养了阅读习惯,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图书馆在职工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对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很大作用。通过踏青、拔河比赛、新年联欢会等活动,培养馆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馆员积极、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养成,形成健康、快乐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 洪元琪.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J].文教资料,2006(21):1-2.

[2] 卢红.新时期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6):73-75.

[3] 李群.图书馆精神文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73-74.

猜你喜欢

图书馆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图书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