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级视角下的英国唯美运动社会动因探析

2014-03-10娅胡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阶层品位

许 娅胡 永 华

([1]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 100871;[2]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北京 100048)

阶级视角下的英国唯美运动社会动因探析

许 娅[1]胡 永 华[2]

([1]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 100871;[2]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北京 100048)

在唯美主义运动中,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是领导者,工商业阶层是追随者。通过唯美主义运动,以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中产阶级战胜工商业阶层,获得文化生产领域的控制权。唯美主义是新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艺术领域的表达。工商业阶层通过参与唯美主义运动,提升了社会地位。唯美品位将他们经济上的优越性转化为才能上的优越性,为之提供统治合法性。

唯美主义运动 品味 中产阶级

一 引言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蔚然成风,成为全社会风行的时尚,在90年代逐渐衰落,最终于 1895年因王尔德同性恋被判入狱事件的影响而终结。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包括精英艺术与流行文化两方面内容。在精英艺术层面,“为艺术而艺术”是其主要主张和标识。在流行文化层面,“崇美至上”为其特征。狭义上讲,唯美风尚主要指建筑、家居装饰和服饰上的一种唯美风格,即安妮女王建筑风格。唯美派画作、青花瓷瓶、日式工艺品、孔雀羽毛、百合花、向日葵、莫里斯壁纸,以及墙裙 (dado)是唯美家居装饰的特色;唯美女装是指中世纪风格的宽松裙衫;唯美男装则以王尔德的服饰为代表,即短上衣、马裤和丝袜。从广义上讲,唯美主义运动指的是用艺术美化生活,即现在所说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即在家居、服饰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注重审美因素,风格多样化,不单单局限于唯美风格。

传统的唯美主义研究主要关注其精英层面,尤其是文学,忽视绘画艺术和流行文化

层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这种局面开始逆转,唯美主义的视觉艺术和流行文化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成就、影响与意义也得到重新评价。唯美主义运动与消费社会,唯美主义运动与中产阶级成为研究中的两大热点。

本文拟从阶级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唯美主义运动与中产阶级的关系。此前的研究已经指出,中产阶级是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对其原因的解释主要依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关于品位区分阶层的理论,认为中产阶级之所以积极支持艺术,是因为艺术意味着高雅的品位和更高层的身份,因而唯美主义是一些中产阶级跻身精英阶层的工具;中产阶级通过组建艺术机构,组织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建构文化身份,争夺文化统治权。①参见Janet Wolff and John Seed,The Culture of Capital:Art,Pow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Middle Class,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Alan Kidd and David Nicholls,Gender,Civic Culture and Consumerism:Middle Class Identity in Britain 1800-1940,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Dianne Sachko Macleod,Art and the Victorian Middle Class:Money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al Ident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Diana Maltz,British Aestheticism and the Urban Working Classes,1870-1900:Beauty for the People,New York:Palgrave,2006;Jonathan Freedman,Professions of Taste,Henry James,British Aestheticism,and Commodity Culture,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将中产阶级作细致的区分,以期深化讨论。

二 中产阶级概念的梳理

中产阶级是个极富争议的术语,指称含混,指标不明,在 19世纪的英国尤其如此。许多社会史学家再三强调,19世纪英国的中产阶级绝非是具有 “同质性”(homogeneous)的群体。②J.F.C.Harrison,Late Victorian Britain:1875-1901,London:Routledge,1991,p.50.因此,在讨论之初,有必要介绍并分析英国中产阶级的渊源及其构成。

在英国中产阶级发展史中,1832年的 《第一次改革法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关于中产阶级崛起的经典叙述是,在1832年政治权力从贵族手中,突然转到了中产阶级手中,中产阶级成为事实上的统治阶级。虽然这个说法遭到了新史学的质疑,认为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中产阶级都满足于与贵族阶层共享政治权力,将主要精力放在商业和工业上,只是逐步地,随着选民权的扩大,中产阶级才积极参与政治,③Francois Bedarida,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990,Trans.A.S.Forster and Geoffrey Hodgkins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p.41.但在建构中产阶级群体和中产阶级阶级意识方面,这个改革法案意义非凡,它 “将中间阶层与工人阶层分离,给予前者选举权和代表,孤立后者”④F.M.L.T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A Social History of Victorian Britain 1830-190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6.。于是,传统贵族制社会中贵族与平民两分的社会结构,转型为近代社会中贵族、中产阶级、劳工阶级三分的社会结构。在19世

纪40年代,中产阶级成为普遍用词,用来指称那些位于 “上层人士” (persons of rank)与 “平民”(the common people)两种阶层之间的人。①参见 [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5—58页。19世纪中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英国社会分为下层阶级 (the lower or working classes)即城乡的体力工人、中产阶级(bourgeoisie/the middle classes)、上层阶级 (the upper classes)三个等级的结构。②Francois Bedarida,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990,Trans.A.S.Forster and Geoffrey Hodgkins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p.38.

然而,《第一次改革法案》设置的区分标准,使中产阶级的范围非常广阔,构成异常复杂。所有年付 10英镑以上租金的租户,或拥有房产年租金在10英镑以上的人均享有投票权,也就是说,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均被纳入中产阶级的范畴。上至工商业巨头、下至杂货店店主和小职员,虽然他们的财富相差甚远、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却均归属于同样的阶层。因此,有史学家指出在政治上获得了选举权的中产阶级群体全然是一个 “大杂烩 (mixed bag)”。③F.M.L.T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A Social History of Victorian Britain 1830-190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6.

中产阶级的职业构成极其复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职业群体不断形成。工商业人士构成了早期中产阶级群体的主要部分,菲利普·戴维斯称他们为旧中产阶级。都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专业群体的壮大和分化:律师、医生、公务员、教师、文学、艺术与科学人士、企业和公司的白领雇员,戴维斯称其为新中产阶级,1851—1881年其数量增长了一倍。④Philip Davis,The Victorians:1830-1880,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p.202.

中产阶级这个笼统的指称,已无法涵盖这一日渐庞大且繁杂的群体,其内部需要不断地细分。19世纪60年代以降,人们以收入为主要区分指标,将中产阶级区分为上下两层。不过,随着专业群体的扩大,教育和文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加,继而出现以教育和文化为基础的区分模式,其始创者为倡导 “文化宗教”的马修·阿诺德,他认为英国的中产阶级可分为专业阶层和商业阶层:“我们的中产阶级可分成两部分,这在其他地方还未有先例。一个是专业阶层,受过一流的教育,具有优良的管理素质,但是不具备科学观念。还有一个巨大的商业阶层,他们在所有国家都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未来也取决于他们。在英国,他们受的是二流的教育,与贵族和专业人士隔绝,不具备管理素质。”⑤Matthew Arnold,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Continent,London:Macmillan and Co.1868,p.276.当代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继承了这一思路。在 《专业社会的兴起:1880年以来的英国》(1989)一书中,哈罗德·珀金指出,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群体中,比上中下纵向区分更为重要的是横向区分,即商业阶层和专业阶层。专

业群体的扩张使英国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专业社会,即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主导的社会,不同于此前大地主与资本家的财阀统治。专业社会的理想建立在专业训练和择优用人的基础上,强调人力资本。①Harold Perkin,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Society:England since 1880,London:Routledge,1989,pp.2-4.

三 新中产阶级——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导者

对中产阶级群体加以区分后,我们可以看到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与初期的主要参与者为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即新中产阶级。

唯美主义运动的前驱是设计改革运动,其领导者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设计改革运动源生于设计危机,由于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只会操作机械的工人取代了过去由行会培训的技艺娴熟的工匠,英国制造业陷入设计人员匮乏的窘境。这个问题在 19世纪20、30年代日益严重,引起了英国政府、艺术界,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亨利·科尔联合一些艺术家发起设计改革运动,推崇装饰艺术,鼓励艺术家与手工艺人合作,教导制造商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品位。②Charlotte Gere and Lesley Hoskins,The House Beautiful:Oscar Wilde and the Aesthetic Interior,London:Lund Humphries,2000,pp.35-42.唯美主义运动是设计改革运动的发展。设计改革运动的重点是针对设计人员进行艺术教育,但该举措收效甚微。设计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意识到,只有普及艺术教育,提升公众,即消费者的审美能力,才能提升英国的设计水平。在上呈国家促进社会科学发展联合会的报告 《艺术教育》(1858)中,罗斯金强调艺术教育应以公众而非艺术家为中心:“我们现在的重点应该放在普遍教育上。无论公众需要什么,艺术家都能很快生产出来;生产者所能受到的最好教育是劣质产品不被接受,优秀产品得到承认。”③John Ruskin,The Works of John Ruskin(Vol.16),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151.于是,在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领导下,广泛的艺术教育与普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逐渐展开,这便是唯美主义运动。

狭义上的唯美风尚也是由艺术家创建的,文艺人士和知识分子不仅是唯美品位最早的支持者,也是其早期拥护者的主体,并在唯美风尚的传播中发挥了领导与宣传的重要作用。唯美风尚起源于先锋派艺术家但丁·罗塞蒂,伯恩·琼斯、莫里斯与惠斯勒的作品与审美趣味。唯美品味的主要特征是中世纪主义 (Medievalism)和日本风尚 (Japonism)。孔雀、向日葵、百合花、青花瓷瓶、日式扇子与器物,以及安妮女王的建筑风格是其主要标识,其内涵为先锋派、少数派、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世界主义。诗人斯温伯恩、散文家佩特为唯美艺术主张和生活观念提供了思想资源。

唯美品味及唯美艺术主张与生活观念,首先在一些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圈子获得接

受,他们构成了唯美风尚早期拥护者的主体。唯美品位的最早支持者包括唯美派艺术家们的友人与信徒,还有牛津大学的一些教员与学生。牛津大学是唯美美学思想和生活观念的诞生地。在罗斯金与佩特两代美学大师的教导下,不少教员与学生成为唯美品位的追随者。小说家玛丽·沃德 (1851—1920)在回忆录中记录了19世纪 70年代风行于牛津教员中的唯美风尚:

在我们这儿,除了学院院长,还有极少数享有特权的教授,没有人的年收入超过 1000英镑。有家室的教员们的平均收入不到 500英磅。但是,我们常常举办晚宴,家里的墙壁上都贴莫里斯壁纸,摆放古雅的箱子和橱柜,还有青花瓷器……我们都迫切地希望跟上时代,追随潮流,无论是在美学上,家庭管理上还是教育上。不过我们的时尚可不是贝尔桂维亚或是五月市的,我们才看不上它们呢!我们的时尚源自莫里斯和伯恩·琼斯。①参见 Mrs.Humphry Ward,A Writer's Recollections,London,1918,Feb.7th,http://www.gutenberg.org/dirs/etext06/8wrr110h.htm,2010年 12月8日。

在 19世纪 70、80年代,伦敦的肯辛顿、切尔西和贝德福德花园逐渐成为文艺人士和知识分子的聚居地、唯美建筑与家居装饰的典范社区。肯辛顿地区有著名的雷顿宅邸、阿尔玛·泰德玛的圣约翰木屋、威廉·伯吉斯的塔屋;唯美风尚的中心——切尔西,有罗塞蒂的都铎公寓、惠斯勒的“白屋”。贝德福德花园位于城郊,由两位著名的唯美主义设计师戈德温和诺曼·肖负责设计,这里的房屋均为别致的安妮女王风格,房前屋后环绕着鲜花和果树,向日葵装饰图案四处可见,门窗上装饰着彩色玻璃;这里的社区俱乐部经常举办艺术展览、业余戏剧表演,还有各种讲座。许多文艺人士与知识分子被吸引来此居住。瓦特·汉密尔顿在 《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1882)中详细报道了被誉为 “唯美主义者之家”的贝德福德花园。②Walter Hamilton,The Aesthetic Movement in England,London:Reeves&Turner,1882,p.111.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作为领导者和宣传者,在传播唯美风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牛津才子王尔德。在校时,王尔德就是牛津学子中的唯美主义者典范,1879年毕业后进入伦敦时髦社会成为时尚先生,向公众展示和宣传唯美主义。1882年他以“唯美使徒”和 “唯美主义运动领袖”的身份前往美国作巡回演讲,宣传唯美主义。在19世纪 80、90年代,他一直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演讲及写作展示和宣传唯美主义。

此外,还有许多文艺人士成为报刊的品位专家,通过撰写家居装饰指南来宣传唯美品位。譬如,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关于家具、布艺和其他的家居饰品的品位的建议》

(1868)中,伊斯特莱克赞扬了莫里斯公司的设计,使得莫里斯公司的名声由艺术家小圈子走向了公众。

四 新旧中产阶级的权力之争

我们借鉴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品位区分阶层理论,与西美尔的时尚区分阶层理论,分析唯美风尚与新中产阶级之间的关联。在布尔迪厄看来,品位承担着阶层区分的重要功能,也是阶层斗争的主要工具:“品味分类,它分类分类者。①原文为 “Taste classifies,and it classifies the classifier”,该 句不 知 可否 译为 “群以 品味 聚,人 以品 味分”?——编者注。社会主体,通过他们的分类而被分类,通过他们做出的区分来区分彼此,如美丑、卓越与粗俗,其间他们在客观分类中的位置得以表达或是揭示。”作为 “阶层的标识”(markers of class),品位是 “统治领域和文化生产领域斗争中最重要的筹码”②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Trans.Richard N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p.2-11.。西美尔对时尚的洞见是:时尚是阶层区分的工具和产物;时尚既是社会差别的产物也是其结果:

每一个时尚,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阶级的时尚,也就是说,每次刻画的都是一个社会阶层的特性。这个阶层以其外表的相似,对内统一联合,对外排斥其他阶层。一旦较低阶层试图模仿较高阶层,接受了后者的时尚,前者就会抛弃这个时尚,设计新的时尚。因此,只要明显有社会差别的地方,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时尚。③[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编,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区分是布尔迪厄和西美尔所洞识的品位与时尚的核心功能。那么,作为新中产阶级的品位与时尚,唯美主义发挥了怎样的区分功能?它所致力于区分和排斥的是哪些阶层?贵族?劳工阶层?还是中产阶级群体内部的其他阶层?

唯美主义者的一个常用贬义术语为 “非利士人”,这揭示了其意图所在。广义上,唯美主义者会贬斥任何非唯美主义者为非利士人。不过,在当时,受著名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影响,“非利士人”通常指称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不懂文学艺术、奉行功利主义的工商业阶层。在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中,阿诺德以 “野蛮人、非利士人、群氓”分别指称英国社会中的三大阶级。④参见 [英]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3页。就其缘起而言,自17世纪末,德国人

就用 “非利士人”指称 “诗歌和艺术的敌人”资产者,该术语于19世纪30年代在巴黎文艺界得到广泛使用和普及,随后经由卡莱尔介绍到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因为阿诺德的使用而流行开来。①Estelle Morgan,Bourgeois and Philistine,TheModern Language Review,1962,Vol.57,pp.69 -72,see.http://www.jstor.org/stable/3721977,2009年8月22日。

由此可见,除了凭借唯美主义区别于其他阶层,如贵族或劳工阶层,新中产阶级主要的目的是区别于中产阶级内部的另一大群体工商业资产者,即旧中产阶级。区分的目的何在?布尔迪厄的理论揭示权力,即统治领域与文化生产领域中的主导权,是品位斗争的核心所在。唯美品位和唯美风尚 “刻画”的是以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中产阶级的特性,唯美主义思想是新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唯美品位之成为时尚,意味着新中产阶级的文化统治权的确立。

唯美主义维护了新中产阶级的利益。首先,唯美主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主张,对美和品位的推崇提升了文化资本的地位。新旧中产阶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拥有的资本形式上。旧中产阶级在经济资本方面占优势,而新中产阶级在文化资本方面占优势,故此,当代社会学家艾尔文·古德纳也称他们为 “文化资产阶级”。②参见 [美]艾尔文·古德纳 《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34页。两个阶层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两种资本的兑换率上,其间的意识形态斗争表现为金钱与文化观念的争论。唯美主义抨击 “非利士主义”,即是抨击经济资本的霸权地位。其次,唯美主义宣扬的 “专业主义”也是新中产阶级抨击旧中产阶级,争取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为艺术而艺术”是专业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达。“为艺术而艺术”将美从真和善中分离出来,确立为艺术的独特属性;将美的创造和鉴赏视为艺术家专门具有的才能,将无功利性赋予艺术和艺术家。“非功利的智识” (dinsinterested intelligence)是专业主义的核心,“非功利”与 “自治”是专业身份 (professional)的属性。③Harold Perkin,The Origins of Modern English Society:1780-1880,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9,p.260.之所以专业身份意味着更高的阶层身份,是因为从历史上来看,专业人士在社会阶层上与贵族和绅士阶层更为接近。传统的三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 (learned profession)为神职人员、法律和医学人士,以其无功利性与专业性区别于其他以谋利为目的的行业,适合绅士阶层从事。对 “非利士主义”的批判也可从新中产阶级谋求专业身份的角度来理解。T.W.海克在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智识生活的转型》中指出,“英国智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反资产阶级的态度转变的”。驱动自然科学、文化批判和大学三大文化领域的变革的一个主要动因是科学家、学者和文艺人士,渴望超越中产阶级的地位和身份,尤其是超越工商业人士,成

为 “新的绅士阶层”(new gentry)。因为专业身份意味着拒斥旧中产阶级 (主要是工商业阶层)以牟利和实用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和依附于市场的地位。科学家、学者和文艺人士通过自我隔离 (self-isolation)与社会和市场保持距离获得独立和自治,创造出一种 “更高的存在、高雅文化”。①T.W.Heyck,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London&Canberra:Croon Helm Ltd.,1982,pp.223-227.在社会学家古德纳看来,作为新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专业主义,帮助新阶级 “彬彬有礼地颠覆”了旧阶级,因为虽然专业主义并未公开批判旧中产阶级,它却暗示新阶级 “在技术上和道德上都优于旧阶级”,它 “不动声色地把新阶级奉为公正、合法的权威典范……暗中消解了旧阶级的权威”。②[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26页。

五 新旧中产阶级的合作与共谋

虽然唯美主义运动的创始者与领导者均为新中产阶级,唯美主义表达的也是新中产阶级的利益。然而,它批判的敌人旧中产阶级,也加入进来,推波助澜,使之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

唯美派艺术家的早期主顾中包括一些工商业人士,如曼彻斯特建筑业领袖托马斯·费尔贝恩 (1823—1891)是威廉·赫尔曼·汉特的赞助人;普雷斯顿的棉纺业霸主托马斯·米勒是约翰·埃弗里特·密莱斯的主要赞助人。利物浦的造船商弗雷德里克·莱兰收藏了罗塞蒂、伯恩·琼斯,还有惠斯勒的大量作品,并将他伦敦的居所变成了一座“唯美艺术圣殿”。③Dianne Sachko Macleod,Art and the Victorian Middle Class:Money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al Ident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284.在艺术史专家戴安娜·撒施科·麦克劳德看来,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先锋性正与这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相契合。企业家在自己的事业上勇于创新和冒险,也愿意支持绘画上的先锋。④Ibid.,pp.128.1877年,格罗夫纳美术馆的开业,标志着唯美品位受到精英阶层的认可,成为精英身份的标识。自此,唯美风尚由艺术精英转向公众。无数中产阶级,包括工商业阶层,成为唯美风尚的追逐者。

姑且不论从商业利益角度而言,工商业阶层可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唯美风尚中获利,在身份建构与阶层区分方面,他们也从唯美主义运动中受益颇多。首先,参与唯美主义运动、追求艺术和品位有助于工商业阶层建构文化身份,提升社会地位。虽然他们被文化生产者贬斥为 “非利士人”,但通过追求 “文化”,即购买文化生产者的劳动产品,习得文化人的品味,也可获得超越,逃离 “非利士人”的身份。这无疑也是 “反

非利士斗士”阿诺德的意图,批判非利士人是为了教化人们去追求美好和光明,从而超越自己的阶层。①James Seaton,Cultural Conservatism,Political Liberalism:From Criticism to Cultural Studi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p.130.其次,通过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合作,新旧中产阶级共同战胜了贵族,获得统治权。正如历史学家托普森指出的:“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角色转换已经完成:贵族成了非利士人,只对他们艺术产品的金钱价值感兴趣;中产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和专业阶层成为高雅文化的卫士,后盾是商人的金钱和鉴赏力。”②F.M.L.T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A Social History of Victorian Britain 1830-190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266.最后,唯美品位帮助工商业阶层与劳工阶层区分开来,为其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唯美主义提倡的无功利审美态度,以中产阶级优越的经济状况为基础。布尔迪厄曾指出:“纯美根植于一种伦理,或者是一种选择性地,与自然和社会的必需品保持距离的态度。”③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Trans.Richard N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5.中产阶级优越的经济状况是他们得以与日常必需品保持距离,采取纯粹审美态度的基础。通过将旧中产阶级经济上的优越地位转化为品位上的优越性,即道德和能力上的优越性,唯美主义为旧中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

对新旧中产阶级的区分,有助于更为细致地辨识唯美主义运动中,发挥不同作用的中产阶级群体,分析其参与唯美主义运动的不同动机,以及其中的斗争与合作。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是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导者,通过唯美主义运动,以其为代表的新中产阶级战胜工商业阶层,获得文化生产领域的控制权,争取到统治领域中更大的权力。唯美主义通过推崇文化资本和专业主义,维护了新中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它是一种新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工商业阶层通过参与唯美主义运动,提升了社会地位,与新中产阶级合作夺得统治权,并通过将经济上的优越性转化为品位上的优越性而获得统治合法性。

On the Aesthetic Movement of Britain:A Perspective of Class

Xu Ya[1]Hu Yonghua[2][1]Department of Englis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

In the Aesthetic Movement,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the Aesthetic Movement;taste;Middle Class

徐娅(1978—),女,四川省乐山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英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叙事学。联系地址:北京大学英语系 (100871)。Email:xu_ya @pku.edu.cn。

胡永华 (1977—),女,湖北天门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研究。联系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100048)。Email:cooldew@sina.com。

and the traditional bourgeoisie were followers.Through the Aesthetic Movement,the new middle class represented by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beat the bourgeoisie and dominated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Aestheticism w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ideology in art.By participating in the Aesthetic Movement,the bourgeoisie enhanced its social status.The aesthetic taste transferred their economic superiority into cultural superiority and provided legitimation for their dominance.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阶层品位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