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国学的基本特征

2014-03-10陆畅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学国学思维

陆畅

试论国学的基本特征

陆畅

国学的核心在于儒释道三教思想,三教在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方面所具有的异于西学之特征,是国学一词具有的民族主义涵义的具体体现。国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天人合一、智性直觉、心性实践等思维方式和儒释道之成圣、成仙、成佛的不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与西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注重理性思辨、分割宗教与人生的特征是不同的。

国学基本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尽管“国学”一词早在周代就出现了,但它作为现代意义的名词被学界广泛使用和讨论则是从近代开始的。最先提出现代意义“国学”一词者,或以黄遵宪,或以吴汝沦,或以章太炎,或以梁启超,并无统一意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在近代民族主义与国家意识觉醒的前提下产生的。洋务运动时期传统学术与文化被称为“中学”,以与“西学”相区别,并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而在甲午战争以后,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保国、保教、保种等等民族主义思潮因之兴起,“国教”、“国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1935年,王缁尘在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国学讲话》中道:“国学之名,古无有也。必国与国对待,始由于国家观念,于是始以己国学术称为国学。”这一方面表明国家观念与民族主义乃“国学”提出之背景,一方面又表示“国学”主要是指学术。

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国学”一词是从日本转手而来的。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大力提倡本民族文化,以与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相对抗,从而重新树立本民族在遭遇外来侵略时所丧失的自信。中国学者如章太炎等引进日本的“国学”概念,并将其用于指称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也就是说,“国学”一词在近代以至今日,始终与民族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基于此,我们在研究国学时就必须注意到:国学研究具有民族性,它的参照对象是西学,在研究国学时就有必要将其中与西学不同的地方彰显出来,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性。国学所涵范围极广,从典籍上看,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从现代学科角度看,它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宗教学、民俗学、考据学、文献学、语言学等等;从学术思想历史进程看,它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从思想角度看,可以分为儒释道三教四家(道包含道教和道家)。从中可见国学内容甚为广博,而其中的核心无疑是儒释道思想。我们便通过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两方面探讨儒释道思想,从而探究国学的基本特征。

1 思维方式

儒释道三教的思维方式与西学的思维模式迥异,这也是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三教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智性直觉、心性实践等。

1.1 天人合一

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史,其核心其实就是天人关系发展史。天人关系一直是儒道两家所关注的核心。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对天与人之间的沟通表示强烈的关切。自然是人道德行为的标准,君子处世应时时以自然作为准则。《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应该仿效天的生生不息而不断培养自己的德性,应仿效地的博厚宽广而使胸怀宽广、容纳万物。天人沟通的基础在于人的道德准则是来源于天的,所谓“天命之谓性”也。是以孟子反复强调“仁义礼智”是“天之所与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在宋明理学中,天理与人心、宇宙生生不已的气象与心性本体的不断推扩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朱子曰:“浑然天理便是仁。”(《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草木条畅,万物生机,是与主体内在生命融为一体的。《易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孟子》道:“君子远庖厨”,周敦颐“窗前草不除去”,程颢“切脉体仁”、“观天地生物气象”,张载喜欢“观驴鸣”,都是体认万物生生不息气象的表现,此即所谓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人的相互感通不仅在于主观道德上,亦在于客观的宇宙现象上。董仲舒的“人副天数”、“天人感应”,从自然与人类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来说明天人一体,互为感通。历代皇帝在各种灾异发生之后都会照例“罪己”,无疑显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强大影响力。

道家同样对天人关系有相当深刻的阐述。《老子·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都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自然的无为、柔弱。而在庄子的文章中,“天”的重要性已不下于“道”,并与“人”呈对举之状。《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大宗师》:“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真人”是顺乎天之自然,并无人为之造作的人。人同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返回其原初的自然状态,与天地为一体,消除分辨与对待。

“天人合一”的“一”在儒道两家是所指不同的,儒家是天人合于德,道家是天人合于道。天人关系中夹杂着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与辩争,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魏晋玄学中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魏晋玄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始年间开始的“正始玄学”,主要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他们主张名教不离自然,天与人是不可分割的。第二阶段是竹林玄学,以嵇康为代表,他提倡“贵无”,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天人相分,离弃人世之礼节名教的束缚,而崇尚自然与自由。由于这种观念很容易滑向纵欲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因此裴頠提倡“崇有”,来补救其弊。第三阶段是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元康玄学”,他们通过对《庄子》作注来阐明“名教即是自然”的观念。这三个阶段是玄学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期间呈现了“正、反、合”的辩证逻辑,从而形成了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天人关系基于相似性与相应性原理,人与天是相对应的,天道通过人事来反应,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并无孰先孰后的因果性。这与西学以因果逻辑关系为根本大不相同,无怪乎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并无逻辑性。

1.2 智性直觉

与西学注重主客二分、理性思辨的思维模式不同,国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直觉性、体悟性的思维方式。由于国学世界里,主体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整体,因此无法用主客二分的模式来把握这个“全体大用”。自笛卡尔提出主客二元对立说以来,近代西学理论就一直处于纠结状态,它既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基本方法论,又是使科学理性独霸、宗教精神与人文关怀丧失的滥觞。对外在世界的理性分析是科学产生的前提,实证科学就是将自然万物置于实验室进行剖析,而这个前提就是将自然世界客观化。国学则不然,《庄子》的“混沌凿七窍而混沌死”即预示着,宇宙本体只能够通过舍弃人的欲望与把持来了解,绝非可以将其分割把握。这也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尤其发达,而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所在。山川草木不是被分析为由何种矿物质与元素构成,从而对其分析研究,总结出科学原理,而是一直被当做审美与感喟的对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河流只是感叹它的人文化的象征性意义,而不是想象水分子的结构图。艺术性与诗化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对形而上本体的理解是不同于西方的知识理性进路的。通过对人生境界的理解来得知本体存在,这是“境界形态形上学”。而在理学家的眼中,整个世界是无分别的,自己“浑然与万物为一体”,因此见到牛羊被宰杀而生同情恻隐之心,见草木枯黄、柳残叶败而生悲凉落寞之感,甚至见到石头、大地龟裂而生悲悯之意。之所以会这样,乃在于自己的生命与万物自然是息息相关、互通一体的,他们是基于一个整体的有机存在,所谓“理一分殊”也。

正是基于此点,国学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关注人生问题,人文精神极其发达。外在世界对于主体的价值意义比探究真相的求真活动更为重要,而这些价值与意义都是要通过主体直觉性的体悟来获得的。直觉,是不通过理性分析而当下直接获得价值意义的智慧直观。它需要主体放下人为的思虑而任之自然,让人先天具有的空灵之性显现出来。老子的“虚静”、“无为”,庄子的“心斋”、“坐忘”,禅宗的“无相、无念、无住”,都是对直觉性思维的不同表述。

1.3 心性实践

国学向来是重视实践的,这里的实践不仅指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改造活动,同时也指对内在生命的探索与体验。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实践的智慧学”。作为国学主干的儒释道三教四家,都是对生命的本真进行阐释的学问。

儒家的实践体现在道德修养、经世致用方面。道德不是通过理性推理与分析得出的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心体悟出来的实践经验。因此,儒家有的是道德教训与箴言,而并无伦理学。道德要落实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行比知更重要。陆象山“截断众流”、“直指人心”,就是让人从道德训诫的理性理解中回到心性的实践中来,从而避免被书本教条所异化。而经世致用、安邦济民既是道德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社会实践的要求。道德实践与社会实践是儒家实践智慧的一体两面,也是儒家作为入世思想的主要特征。

道家对生命的有限性、世界的相对性、人生的无常性具有深刻的了解与感悟。它主要的实践方式是通过对“人间世”中种种现象的体悟,对“大宗师”的直观感触,来达到“德充符”(道在身而形于外)、直至“逍遥游”的境界,从而形成超世、达观、逍遥的人生观。道教则更是注重实践,外丹修炼要求具备各种基本科学知识的实践经验,通过不同材料的化学反应炼制仙丹。道教这种“敢想生命不死”的精神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同时也为我国古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内丹修炼则要求化精为炁、化炁为神,从后天反先天,最终羽化登仙。其中性命双修、身心俱炼的生命实践方式是道教内丹的最大特色。

佛教的修行实践则更多,集中表现在“戒定慧”三者。戒,是持戒,目的是为了保持身心的纯粹性,修佛之心不为经验世界所引诱与干扰。定是禅定,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如数息、念佛、打坐等来实现心念的定守不外驰。慧是智慧,也是佛教修行中最重要的一种。禅宗通过机锋棒喝、喝祖骂佛等极端方式来截断此心向外寻求偶像崇拜之路,回到自己当下的心性本体上来,寻找“自家本来面目”。此心常“惺惺”(常醒不辍),则“担柴挑水,无非妙道”,“心之所触,皆是佛法”。

2 价值取向

儒释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重视社会人生,对死后的世界并不关注,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面对的是族群社会,关注的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各安其分”)。社会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规范,“为君者止于仁,为臣者止于敬”。人们在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伦理规范下,被塑造成为社会需要的“君子”形象。当然,一个人并不完全是伦理规则下的奴隶,而还有着超越性的追求:“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这种超越性被宋明理学家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的道德性来自于天,尊崇天之高,即是提升人的尊严。天理、人心、仁、道、本心、良知都是道德本体的不同称呼而已,它们是将人的道德性与其超越性的根据融而为一的表现。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所有的工夫都是为了实现这种内圣外王所能达到的最佳典范。

道家自来关切生死,对死亡哲学有深刻的反思,也最具有悲剧色彩。它的价值追求就在于“真”,“真”是宇宙人生之本源状态,没有人为的破坏,“真人”则是道家的理想人格。由于对世界的有限性、价值相对性的觉解,使得道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是极其吊诡的。世间乃非本真的存在,是丧失了真实性的梦幻世界,其间种种克伐怨欲、礼乐名教、仁义道德之属都是值得考量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复礼”,这是一个不断下降落实为现成性固化的过程,愈是分辨,愈有规定,而逐渐固化为远离本真的存在。“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当礼成为制度化与形式化的存在时,也就沦为工具,成为诸侯窃国之利器。儒家的德性对于道家来讲,并非究竟,它们不过只是“始制有名”、有所分别辨析后的产物,都是来源于混沌无分别的“道”。一切有形、有象、有名、有始的现实存在或观念,都是“道”所生之“子”,皆处于有限、相对、固化之中。因此要拉近万物与“大似不肖”之“道”的距离,必须“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这样才能道物兼得。

佛家以出世成佛为基本价值追求。超越轮回,解脱生死,涅槃寂静,是它的目标。佛家看来,世界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万法皆为有条件的存在,并无自性,故而万法皆空。因此,要通过般若(佛的智慧)照察诸法实相(真实相状),这个实相是永恒的、绝对的、与世间法不同的出世间法。因此应破除对万物的“法执”与对自我的“我执”,才能认识实相,但同时又不可执著于对“法执”与“我执”的破斥,而应该“不落两边”,恪守“中道”,以致“空亦复空”。所有的存在都要被否定,这样就导致佛性也被“空”掉了,因此大乘有宗大力提倡佛性论,以确保佛教之为佛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的存在。

儒释道思想作为国学的核心,它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贯穿于《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著作与历代文学作品等国学典籍之中。天人合一、知性直觉、心性实践等思维方式与西方主客二元、理性分析、思辨理论相比,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在价值取向上看,国学承认人虽然有限,但可以通过种种工夫修行达到无限的境界,成圣、成仙、成佛。而在西方则把这种无限性归于上帝,人只能成为上帝的信徒而做不了上帝,因此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宗教与人生无法打成一片。探究国学的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国学研究将会有一定的方法论助益,也是我们理解国学的基本前提。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徐小跃.禅与老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牟宗三.圆善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5]徐小跃.国学谈[J].新世纪图书馆,2012(8):3-9.

[6]李庆本.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85-88.

陆畅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u Chang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in the way of thinking such as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eople,rational intuition,Xin-Xing practice,and in the value judgment such as to be saints,immortal,and Buddha.It shows something about the nationalis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subject-object dualism,rational speculation and separation between the religion and the lif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asic characteristics.Way of thinking.Value orientation.

B2

2013-08-22编校:徐忆农)

猜你喜欢

西学国学思维
“垂”改成“掉”,好不好?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怀念赵西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思维总动员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