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PR模拟人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中的教学体会

2014-03-09果海青万小超

医疗装备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员达标率心肺

于 虹,果海青,万小超

(解放军第252医院:1护理部,2干部病房,河北保定071000)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尽早CPR可延长室颤时间,增加除颤的机会,有利于心脑功能的保护,显著提高存活率。有研究表明,院内患者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也有研究证实,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50%,超过6min,成功率仅4%,因此,患者的生存机会与护士能否施行早期有效的CPR密切相关。为了确保全院护理人员对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我院把CPR急救技术列入新护士规范化岗前培训内容,针对2012年在该项技能培训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提出教学中的改进措施,有效的提升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12年我院对118名新护士实施了规范化岗前培训,针对CPR急救技能培训考核达标率仅为68.9%,我们依据CPR模拟人在考核中给予的评分结果,反思扣分问题与教学的相关性,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中的改进措施,并积极安排新护士进行全员复训、补考,使该项操作考核的达标率从68.9%提高至93.6%,有效的提升了培训效果。

2 存在问题

实践技能操作的主要考评指标是CPR培训质量的核心,就是从模拟人检测到的参数来评估CPR的质量。我们在考核时使用高级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GD/CPR10280),成绩中技术数值由模拟人控制器打印,考官依据打印数据及现场操作过程给予评判。模拟控制器显示的共性问题有:

2.1按压深浅度不准确误差报警,占84%,误差数值由3-136次/5个循环不等。

2.2人工呼吸送气量大小误差报警,占53%,误差数值1-9次/5个循环。

2.3开通气道不成功报警,占39%,与操作者手法(未掌握下颏角90°要领)有关。

2.4按压部位不准报警,占4%,于操作者手法(未掌握掌根部重叠及手指上翘、垂直按压要领)有关。

上述存在的问题反应的是此项操作最关键的技术,引起教员对教学的反思、分析。

3 问题分析

3.1“教”的问题:针对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员课程设置中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点“填鸭式”教学多而对学员应用实践能力的评价少,教员重视自身操作示教的标准多而对学员培训练习中纠偏指导少,教员重视课堂上与学员二者的互动多而对模拟人应用讲解少,忽视了此项操作模拟人在考核中客观评价意义,缺乏三者间互动。

3.2“学”的问题:部分学员缺乏自主学习精神,不注重揣摩、体验、内化,对操作的技术要点更多是停留在“形似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关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面对与模拟人训练中开通气道失败、按压误差率高、送气红黄灯报警等不能提出问题和讨论而影响技术能力的持续提高。

4 改进措施

4.1调整授课计划。将CPR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划分为相关理论知识、现场操作示教、模拟人考核应用技术讲解三个部分。教学内容的变化,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对整个操作知识点的整合,促使书本上显性知识得到内化。学员在模拟人上能正确体现颈动脉触摸、开通气道的手法、按压部位、深度及频率、按压方法与节律、送气时间与潮气量等技术方法,考核达标率得到显著提升。

4.2增加情景教学。CPR的教学不单纯是讲技术,更要引导学员树立责任意识和角色的置换,将救死扶伤、争分夺秒、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带入教学中。教员在指导教学中要利用情景注意激发学员的情感、兴趣,把注意力转化为对生命支持的责任,从不断的重复按压和送气动作中揣摩出按压深度5~6cm、送气500~1000mL的精准技术,把本来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被学员掌握所应用。

4.3默会知识构建。CPR教学活动始终都应注重默会知识内涵在教员、学员中的体现,要“以人为本”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能够确实解决个体问题,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与教”两者的对话,解决书本中不能描述的实践中技术技巧,对每一名学员做到手把手的帮带,重点针对CPR急救技术的核心环节加强讲解和实践操作,如文字中描述“双肘关节伸直,依靠操作者体重、肘部及臂力,有节律地垂直按压”,但实际训练中发力点、深度、频率、按压与放松的节律的连贯动作是需要认真揣摩、内化,合理应用的。此过程中教员要尊重学生,强调实践与探索、对话与讨论的互动教学,实现双赢。

4.4注重对新护士进行CPR培训后的中长期掌握效果的追踪。高效的培训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复习能够达到理想的中长期学习效果,因此定期进行复训或者以考核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5 效果

我们针对118名新护士CPR初期培训效果不佳的现状,通过进行CPR教学的反思、分析、总结改进,在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3个月后对全体新护士进行了复训、补考。通过再次规范化培训考核的验证,使该项操作考核的达标率从68.9%提高至93.6%,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确保了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娄平,庄小静,王武军.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81-1383.

[2] 张霞,沈义军,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4(23):116.

[3] 刘桂花,于京华,钟燕莹,等。2231例危急症抢救与影响因素分析[J],急诊医学,1997,6(2):69.

[4]杨正飞,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12(32):1139-1143.

[5] 杨晓,高鹏,护理教学中默会知识的反思与建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8(22):75 .

猜你喜欢

教员达标率心肺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校长问题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晚安,教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