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惠之教”的治理启示

2014-03-09秦德君

决策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代养管仲民生

民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先秦诸子百家重民生、知疾苦的述著非常丰富,有大量轻徭薄赋、养护民生的主张良策。成书于战国至西汉,被顾颉刚先生称为“稷下丛书”的《管子》记载了管仲的言行事迹,其中谈到管仲任相40年,推行“九惠之教”的国策。“九惠之教”是个相当完整的民生管理和社会保障方案。其内容之具体、措施之完整、规制之得当,堪为中国古代民生关怀之大成,对于今天的民生建设有诸多启迪借鉴。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后世称“华夏第一相”。由于他推行一系列改革,齐国成为当时春秋五霸之首。“九惠之教”是他在民生上的建树和创造:第一为敬老,第二是慈幼,第三是恤孤,第四是养残,第五是合独,第六是问病,第七是通穷,第八是赈困,第九是接绝。

具体说来,“敬老”政策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一子的征役、一年中有3个月由公家提供“馈肉”。80岁以上老人免除二子的征役、每月提供馈肉。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役,每天提供一定酒肉,死后由公家提供棺椁。规定子女必须善调饮食,关心老人所需所求。

“慈幼”政策是家有幼弱子女无力供养而成为拖累的,三个幼孩可免国家“妇征”,四个幼孩的全免“妇征”,五个幼孩保障更为优厚,发给两人份的粮食,直到生活自理为止。

“恤孤”政策动员社会力量抚养孤儿。将孤幼托付给同乡、熟人或故旧承担抚养,代养一名孤儿免除一子的征役,代养两名的免除两子的征役,代养三名全家免征役。“掌幼”官员须随时了解情况,对饥寒交迫的孤儿施以救助。

“养疾”政策规定对聋、盲、喑、哑、瘸腿、半身不遂等各种残疾、智障,由公家负责“收容”,建立“疾馆”提供居所和衣食,直到身死为此。

“问病”政策对长期患病者,“掌病”官吏以君主的名义慰问。规定90岁以上老人每日一问;80岁以上两天一问;70岁以上的三天一问。一般病人则五天探慰一次。而对重病者则需上报,由君主亲自慰问。规定“掌病”官吏须巡行国内,以探慰病人为职。

“通穷”政策对那些定无居所、食无粮食的贫寒之家,其所在乡里如实上报的给予赏赐;不知晓或知而不报的,则予惩罚。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个一揽子民生治理的大政方针,涉及各种社会弱势群体,包含了民生、民政领域的大部分内容。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具有五个显著特点:

第一,立足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聚焦人们最现实、最直接、最需解决的切身问题;第二,“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不是相反,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第三,重于制度安排,根据不同弱势群体实际需求和民生的突出问题,在制度层面作出规范;第四,可操作性强。九个方面都设有专人负责,凡事在时间、内容、政策界线上有具体规定并设有“问责”内容;第五,政策方案整体、系统、平衡,不是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称得上是民生治理的“顶层设计”。

孙中山先生在谈到民生时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的确,民生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治理,整体性的政策创制和制度构建为其要津。

“九惠之教”给人以教益的,不仅是政策内容上的丰盈翔实,更是其思想方法上的周正和体现出的“规制理性”以及人性温暖。正如中国古代许多政治智慧和治政之道一样,值得体悟和学习。

■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猜你喜欢

代养管仲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代养年猪赚钱新门路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