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秋:林科所的第二片叶子

2014-03-07王旭烽

文学港 2014年7期
关键词:白茶安吉茶树

王旭烽

立秋:林科所的第二片叶子

王旭烽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追忆白茶初兴时。

——题记

季节完全错位,秋老虎下山四处乱窜,杭州城到了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热潮,地球发了高烧,人们发了狂,世界发了疯。这个夏天的威力已冲高长三角多个城市的气温,多个城市高温天数破五十年来纪录:上海一百四十年来最热气温被刷新;杭州迎来六十三年来最热天气;苏州出现自一九六一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高值;据中央气象台当日预报,南方高温还将持续。立秋季节,所谓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听上去恍若隔世。

江南一带人们都在尽可能避暑,杭州、湖州一带茶农,这些年大多不采夏秋茶,故除抗旱外,尽可能地避了那茶园的辛苦。但我两浙地方亦有不少茶农采摘秋茶,尤其今年红茶大兴,秋茶恰好可用来做红茶原料的。何况比如浙江开化的秋龙顶,品质甚好,恰是秋天开采。我在网上还看到一则消息,正是立秋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板榄镇东岭村茶园,热热闹闹地开了采,新闻图片中一名瑶族妇女正在晾晒刚采回来的茶叶。

估计广东一带没我们这里热,汕尾一带的农村,还在吃交秋茶,这个习俗似乎我们这里是没有的。说的是立秋那日的中午时分,农家左邻右舍十多人便围坐在一起吃茶,这茶与众不同,标准的浑饮,陆羽看了又得摇头。那用料多以绿色蔬菜、瓜果、米粉丝、瘦肉和赤豆为主,搭配猪骨汤和茶水,色味俱佳,当地人也叫这种茶为菜茶。“立秋茶”在他们那里,是村民保存下来的老一代人的生活习俗,立秋时节到来,谷物蔬菜成熟,农忙稍清闲,家家户户摘蔬菜瓜果炒制成菜茶,寓意庆祝农作物丰收。这个好习俗我感觉很有推广的必要。

这个立秋季节,正是暑期,不采秋茶,也吃不上交秋茶,我哪里都不去了,老老实实呆在家中,查阅资料,想要追忆一番安吉白茶初兴时。

我们已经知道,安吉白茶的第一片叶子,是从天荒坪桂家场那株数百年白茶祖上得来的。可只有那一片叶子,怎么可能如习近平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呢?所以,接下去我得追溯第二片叶子的历史了。

如果说,第一片叶子是上苍赋予的,那么,第二片叶子,便是人类的力量了。这第二片茶叶,得从安吉县的林科所说起。

溪龙乡政府门口有一排比四层楼还高的杉树,沿着杉树下的小路往右一直走十分钟左右,在一处僻静的树林中便是安吉县林科所的所在了。小路右手边是溪龙乡中心学校,我们是一路听着咿咿呀呀的读书声来到林科所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育的安吉白茶,也多了几分书香气吧。

林科所是一幢三层的新楼,小巧干净,那株三百多年树龄的老榆树附近,面对新楼,还立着这样一块立地的大碑板,粉白色的底子上面大大地写着十个草字体的红字:忠实于科学,献身于林业。这十个字一下子把林科所的氛围拉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好像看到了王蒙老师写的那个《青春万岁》的年代扑面而来。

安吉县林科所成立于1976年12月,是安吉白茶的首席研发与推广单位,接待我们的是林科所的副所长方宏峰,一位眉清目秀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胡子刮得很干净,人也显得精干。方宏峰基本经历了白茶从第一片叶子到第二片叶子然后再到无数片叶子的全部过程,听他讲一讲林科所早期培育安吉白茶的一些情况,还是蛮有意思的。

应该说大溪山中有一株大白茶树,不会生育,是当地百姓都知道的,只是没有人想着要去靠它发财致富罢了。1979年,浙江省有一个浙北良种选育课题,当时湖州市茶叶科的科长叫林盛有,牵头就在湖州的三县两区开始进行品种选育,在安吉选中了林科所。考虑到刘益民是安吉林科所唯一的茶叶技术人员,找到刘益民,让他承担课题的一部分工作。在整个课题中,林盛有、程雅谷负责课题设计工作,滕传瑛负责记录,刘益民和他们雇来的两位村民负责日常管理。

其实,白茶的命运那时已到了转机的时候了,安吉县农业局的科技人员们,也开始了对这株白茶祖的保护和关注。1980年,县政府也开始拨款对大溪横坑坞那棵白茶进行保护管理,大家不约而同地注视着这株白茶,就这样为了同一个目标,汇集到了白茶树底下。

1980年开始,课题组跑遍了湖州地区3个县的11个乡15个村,进行优良单株调查选定;取了以后就放在林科所进行繁育。

1982年4月的春天,课题组从白茶祖身上剪取插穗537支,开始扦插繁殖白茶,成活288株幼苗;1983年3月,移植到了良种对比试验小区,种植了82丛,成活了75丛。到了1984年,白茶项目被县科委列为星火课题计划,发展了5亩3分第三代白茶母本园,性状表现具有稳定性,至此,白茶繁育的第一阶段完成。第一片叶子,成功地演变出了第二片叶子。

这第二片叶子,究竟是怎么样变成千千万万无穷无尽的叶子的呢,那可是一个大大的技术活啊。

首先,安吉人民已经给白茶取了一个科学的名字,叫做“白茶一号”,凡是从根上开始可以归到白茶祖上的白茶,其种都叫做白茶一号。

我们的白茶祖已经养育出了一大批的白茶母树,以后传种接代的事情,她就不用操劳了,有她的儿女们呢。

白茶一号的栽培,可要注意那么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对采穗母树的培育。要当妈妈的茶树,当然要让她吃得好养得好了。春茶采摘后,得赶快给它修剪干净,什么蓬面鸡爪枝之类的,瞅着也难看,快快去掉了,修剪到能长出粗壮的枝梢,才算可以。您要问我那得几分几毫,这可说不出来,凭感觉吧。

然后便是施肥,氮啊,磷啊,钾啊,那是为了增强新梢的分生能力。还得防止病虫害,保证新枝的枝叶健壮完整。

还有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动作,你若是估摸着到扦插时顶端的芽还没生成,那你就得在十天半个月前打顶,不让枝梢再长了,只有这样催熟啊。

要剪什么样的茶穗最好呢?红棕色的最好!绿色的,硬枝的,也行!

第二个环节便是小茶穗的温床了。若按陆羽为我们定下的老规矩,“上者生烂土,中者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那我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安吉白茶了。

安吉白茶的苗圃,得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有足够水源、排水却又方便的农地或水田。土质要求是微酸的,轻黏质的。种过烟草的、麻类的、蔬菜的园地,都不适合作苗圃。这一来,我看也没有多少土地符合要求了。土地还得开上排土沟,每亩地要饼肥一百公斤以上,还得配上过磷酸钙20公斤,和土要拌匀了。另外,很重要的一条,还得在畦面上铺5-6厘米厚的疏松红黄壤土,那是供扦插用的。

第三个环节便是煎穗和扦插了。从白茶母树上当天剪下的枝条,当天就得插上,穗长三厘米左右便可,每个穗上有一个腋芽,还要有一片健全的真叶,这个我在现场看到过,当时就觉得真是神奇,这小小一芽一叶,就能生出无穷的生命来。

我看到的扦插是将穗斜斜插入略湿的土中,深度是露出叶柄即可,每亩可以插上十五万枚左右。别在正午大太阳下干这活,上午或者傍晚都行。

第四个环节,插完穗得赶紧地搭上遮荫的棚子,遮风挡雨防晒,棚高也有要求,30到50厘米左右。

第五个环节,便是管理了。要浇水排水,保持土壤湿润;要保护好荫棚,冷了要加膜,热了要掀掉,跟养小孩子一模一样的;要及时地除草除茶苗的花蕾,用手去杂草;要适当地施肥,每月一次,以稀淡为主;还得防治病虫。苗期里常见的病虫有小绿叶蝉,茶蚜和叶病,该喷的药还得喷的。

最后该是起苗了。白茶苗一般都是在秋天插扦的,到第二年秋高气爽之日,便是起苗栽种之时了。苗木的质量也是标准化的,《安吉白茶地方标准》规定了,二级以上的茶亩,要达到苗高20-30厘米,茎粗18-30毫米,根长4-12厘米,叶片6-8枚,还要无检疫性病虫害。

我以往到乡间茶区,看到采摘茶叶无数次了,可种植茶苗却少之又少,自己下地插扦的,只记得在新昌有过一次。安吉的白茶茶亩,还没有亲手插扦过,只在田埂上见过,却不是秋插。所以以上的文字,都是纸上谈兵,是参考了陈有才先生《白叶一号茶树的栽培》的经验之谈,依样画的葫芦。

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抄一抄轻轻松松,却不知他们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换来这无价之宝,这一套成功的栽培法,几百年后,都该算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今天的安吉白茶,它的基本特征已经这样确定下来了:灌木型,中叶类,主干明显,叶长椭圆形:叶尖渐突斜上,叶身稍内折,叶面微内凹,叶齿浅,叶缘平。中芽种,春季新芽玉白,叶质薄,叶脉浅绿色,气温大于23度后,叶转花白至绿。

方副所长带我去现场参观了成活七十多丛茶苗的实验田,现在那里已经不种茶树了,但还有一些被斫伐过的老茶树根,黑郁郁地扎在地里,也还有几蓬老茶树在边上生长着。我问这茶树根长得那么粗,应该就是早年移植的那些茶苗长成的吧。方副所长说就是,但不是因为它们长得粗,他让我看这些茶树的根,树皮发白,他说这才是老白茶树的标志。

我们接着到了那块重要的标志五亩三分地。这块地宽畅多了,一片片的全是被刈斫后的老茶根,一旁推着一大片已经枯死的老茶枝,看样子这片茶地现在正在修整中。茶地中很亮眼地树着一块黑色的碑文,上面刻着这样几行大字:安吉县林科所,白茶基地,珍稀种实验五亩三分。一九八七-一九九○年种植。实施人刘益民。

刻碑上的这位曾被称为白茶之父的老人,前些年我曾去他家走访,他家就在林科所边上,一套极简朴的平房。我见着了他的夫人,但刘益民先生已经去世了。

方副所长向我介绍着这块土地的神奇,他感慨地说:“那时候扦插技术还是比较成熟了,当然没有现在技术条件那么好,刚开始成活率还没现在那么好,就是种在那个七十丛的地方,后来技术成熟起来,量多起来,就种到这块地里来了,可以说,安吉的白茶基本上都是从这块地里发出去的。就是说这块地是最早的安吉白茶苗圃,是第一批移下来的安吉白茶茶树成园的地方。你看碑上写的是八七年到九○年,这是一块一块种植的,不是一下子种起来的。

被方副所长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了另一款曾经很有名的茶——安吉白片。记得1989年,安吉白片在第三届全国名茶评比会上曾经获奖,跻身中国名茶行列。后来安吉白茶声名鹊起,安吉白片便黯淡了。有些人会问我,安吉白茶和安吉白片有什么区别啊?我也拿这个问题去问安吉茶人,这回问了专家,总算彻底搞清楚了。

原来这安吉白茶和安吉白片虽然都属于绿茶,但树种却是不一样的。安吉白茶的树种是白茶一号,也就是白茶祖的科学名称,被称之为无性系茶树良种。而安吉白片的树种呢,是以高山绿茶(地方群体种)、龙井43和迎霜为主的。

它们制作的方式也不同。安吉白茶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凤形的,条直显芽,壮实匀整,色泽是嫩绿的,鲜活的泛着金边,属于烘青绿茶;一种是龙形的,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嫩绿中显出玉色,很匀称,属于炒青绿茶。那些清明前采的精品白茶,干茶是金中隐翠,而非翠中隐金的。而安吉白片呢,形如兰蕙,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仔细赏茶,也是非常迷人的,这就是半烘炒青绿茶,或者就是烘青绿茶。

一般人喝茶,没有赏干茶这道程序,茶艺呈现时有这道程序,行家会仔细地看,一般人也就瞄一眼算是赏过了,其实赏干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绿茶,千姿百态,个中信息丰富极了。记得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大约就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位身在湖州的作家朋友给我寄来了一种茶,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安吉白片吧。我拿出来请办公室同仁共饮时,一位同事叫了起来:啊呀你的茶发霉了啊。原来那茶叶上毛茸茸的一身白毫。我们连忙都凑到天光下反复研究,竟然无法判定,不知道是霉还是毫。虽然如此,我还是泡开喝了,那时的我虽然也喝茶,还基本上属于茶盲啊。如今喝茶喝出精来了,想起当年的笑话,由不得还会汗颜。那时候安吉白茶已经扦插成功了,但大面积地推广,还是十年以后的事情。

从第一片叶子到第二片叶子,也是整整十年的历程。接下去是第三片叶子,那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

猜你喜欢

白茶安吉茶树
绘本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绘本
小丑拉绳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看到了什么
茶的箴言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