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均衡性发展研究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分析

2014-03-06邢震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台州第二产业

邢震

(台州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0)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均衡性发展研究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分析

邢震

(台州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0)

以浙江省台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数据为依据,结合台州近十几年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理论从两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作出剖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因素,指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

一、引言

从低级向高级持续变动的发展趋势,会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产业结构变化中得到不断体现。相对应的,人口的就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说,较强的相关性会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之间。[1]一方面,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受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即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就业结构。由于各方面因素以及取得的效益不同,各个产业所作用的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会有所区别,从而决定了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产业内部结构和变化方向受到产业内的劳动力分布和变化的影响,也即受到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和劳动方式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就业结构也影响着产业结构,合理的就业结构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向较为理想的方向演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浙江省台州市近几年经济增长迅速,劳动力的就业总量不断增加,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就业中体现的作用正在发生着改变。鉴于此,为了在台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区域发展模式,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并探讨台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变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台州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1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2 426.45亿元。产业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从4.74亿元、3.03亿元和2.36亿元增长到160.42亿元、1254.33亿元和1011.7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优化,台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产出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依然占据着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46.79∶29.91∶23.30,到 2010年调整为6.61∶51.70∶41.69。其中第二产业一直处于经济发展首要地位,第一产业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已远远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产业。而相对应,台州人口的就业结构也产生了类似的变化。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台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1995—2010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总体来看,台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由主导地位变为占比最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较快发展,但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冲击,比重呈现稳中有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导致比重有所提升,特别是近几年占比上升明显。以上台州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基本符合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2]台州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比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基本相同,但时间有所滞后,且变化的幅度和程度有所平缓。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较为明显,趋于减小;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于近几年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大,增长速度较快,但近几年速度有所趋缓。

表1 1995—2010年台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构成比例

从以上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台州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大体一致,但变动程度有所差别,且产业结构变动先于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比如从1995年到2010年16年间,台州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1.82%降为6.61%,总体下降15.21个百分点。相对应,就业比重从47.26%降为20.47%,下降了26.79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来看,两者比重的差距仍有13.86个百分点。这种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协调性,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的增长率与产值的增长率发生偏离。下面就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指标来衡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

(一)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

结构偏离度指标在这类分析中往往会被用到。通过这些数值,可以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况作出较准确的反映和估计。通过“GDP的产业比重/就业的产业比重 1”这样的算式就可以得出结构偏离度数值。这个数值的绝对值越小,说明结构越均衡;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对应的是数值“>0”;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对应的是数值“<0”;结构处于完全均衡状态对应的是“=0”。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之和可以得出总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根据相关数据对1995—2010年台州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

如表2所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较高。从1995至2010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从0.54上升至0.68。值得注意的是,偏离度的变动经过多次升降反复,从1995年开始,其绝对值上升至2002年的0.69,之后偏离度绝对值保持在0.70左右,有过多次的升降,但变对幅度不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其从业人员的结构与产业结构相比并不对称,而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并不顺利。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从1995年的0.64下降至2010年的0.19,变动幅度较大,下降明显。这也说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趋于平衡,正逐步向均衡点演变,同时表明台州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程度在得到改善。台州的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在产业链的位置大多为中低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但近几年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资金密集型企业的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表2 1995—2010年台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从1995至2010年,其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从0.27下降为0.16,变动幅度不大,总体变化趋于平衡。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95至1997年经历短暂的上升过程,之后一下处于下降阶段,到2007年的最小值0.11之后,又出现了持续的上升,但总体仍呈现下降趋势。台州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相对技术含量较低,对人员的要求不高,从而就业进入壁垒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富余劳动力的吸收。但近几年随着信息产业、金融保险、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较于前面的阶段会有所下降。

(二)就业弹性指标分析

用就业弹性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业弹性的大小改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能力的大小。就业弹性是一定时期内就业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间的比值,即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带来的就业增长的百分点。[3]各对应点的产值百分比变化对应的就业变化可以通过就业弹性反映出来。当就业弹性为正时,经济系统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强弱可以通过值的高低进行判断;产值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对应的系数越大,也即对就业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当就业弹性为负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产值增长为正值,同时就业增长为负值,那么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所造成的挤出效应也越大;另一种是当产值增长为负值,同时就业增长为正值,那么就业弹性越大所造成的就业的吸入作用就越大。另外,如果就业弹性的值表述为零,说明产值增长对就业增长没有达到促进作用。

通过对就业弹性这一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实现在产值增加值相对固定时,对三次产业的劳动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从而达到最优状态。表3是通过计算得出的台州1996年以来就业弹性的变化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各有不同。1996—2010年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大部分为负值,除了1997年的0.36和2000年的1.28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增长与产值增长为反方向变化。产值增长为正值,而就业增长为负值,表明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对就业有着较为明显的排斥作用,挤出效应较为明显。这种挤出效应在1999和2004年尤为突出,分别达到了 2.45和 3.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供给度超过了其自身的需求度,而对应的产值增长并没有减少。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绝对值大小变化有所反复,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别是从2005年至今,其就业弹性值有所升降,但总体仍保持在不高的水平,特别是2010年其绝对值达到最小值0.17,这也说明,台州第一产业的挤出效应在逐步被弱化。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在这15年间大部分为正值,这也表明台州的第二产业仍保持着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从第一产业转移过来的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在1997年、2004年和2007年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强,特别是2009年,就业弹性达到了最高值的2.00。其中原因主要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台州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受到很大冲击,影响了产值的增长,也使得每一个百分点的产值增长所对应的就业增长显得相对较高。但在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变为负值,此时产业增长为正,就业增长为负,产业增长对就业造成一定的挤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第二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会有所限制。

表3 1996—2010年台州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15年间数值大部分为正值,除了1997年和2010年的 0.31和 0.24,且就业弹性总体呈现较大波动,从1996年的0.10开始上升至2000年的最高值0.54,其后又降到2006年的0.07,之后又出现一定的增长。总体来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在2005年之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其弹性值更是变为 0.24。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两点:一是近几年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是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相对于批发、零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来说,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于剩余劳动力来说其面临的进入壁垒也较高,相对应,其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二是这些新兴服务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要快于传统服务业,因此其每一个百分点的产值增长对应的就业增长相对会较小,从而出现就业弹性下降。但总的来说,台州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是较强的,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台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台州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偏离状态,第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并不足以承载其所有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需要被转移至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就业人员的吸纳并没有达到充分。在此,通过选取相关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变量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影响程度。考虑到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尽可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因素。

由于台州总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01年大致保持在1.50左右,在2001年之后才逐步出现下降,故选取2001年至2010年十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参考序列{X0(k)},k=1,2,……10,并选取五个相关变量作为比较序列,分别为人均生产总值、技术进步、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简称工业增加值占比)、FDI占总投资比重(简称FDI占比)、民营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简称民营企业占比),分别记为{X1(k)}、{X2(k)}、{X3(k)}、{X4(k)}、{X5(k)}。在这些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但它同时也会对劳动生产率造成一定的提高,并形成对劳动力的挤出;工业增加值占总产业值比重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进而带动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FDI在台州的投资额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并不高,但它代表的是投资的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与其关联的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台州传统制造业的替代;台州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在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决定作用。此外,由于目前对技术进步这一变量的测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结合台州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专利申请的件数来对这一指标进行替代。

通过选取十年的数据样本(如表4)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如表5)和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得出影响台州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关联度,并对几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

表4 2001—2010年台州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因素

表5 2001—2010年台州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因素初值化数据

表6 台州产业结构影响因素排序

从表6中可以看出,各变量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五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工业增加值占比>民营企业占比>人均生产总值>FDI占比>技术进步。对台州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最大的是工业增加值占比,影响程度达到0.913,其次为民营企业占比,达到0.865。这两个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较高,说明台州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业化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人均生产总值对产业结构偏离度也有较大影响,关联程度为0.802。其余两个指标的关联度均在0.7之下,这也同台州目前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大多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水平,亟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基本相符。

四、几点结论

通过上文对现代化进程中台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分析,以及对形成两者偏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台州的就业结构变动有一定滞后性,表现为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不同步。从文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偏离度绝对值有上升趋势,且其值均为负,说明第一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偏离度均为正值,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已经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吸纳承接剩余劳动力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第三产业,其结构偏离度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第三产业的结构要比第一、二产业更为合理。

二是产值的快速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出就业的快速增长。从台州近十多年的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产值增长很快,但就业并没有相应地快速增加。是因为目前的发展模式更多地依赖于投资推动,而投入的行业更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这就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被资本所替代。虽然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但也要先解决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问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带动就业的增长。

三是通过对偏离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台州研发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不足,工业增加值占比以及民营企业产值占比过高是引起台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其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来自于民间,这种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有效率和凝聚力,使得民营企业对这种模式的制度安排产生一种很强的路径依赖。但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有向产业链高端移动的趋势,但总体技术水平还是较低,这同研发投入不高是分不开的。另外,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从第一产业被挤出的劳动力越来越难满足现代工业的要求,这也导致了这部分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因此,下一步,台州应当更加关注进一步提高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1]张建武,宋国庆,邓江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9-22.

[2]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3]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7-12.

[责任编辑:董建军]

F241.4;F062.9

A

1674-3288(2014)01-0047-06

2014-01-03

邢震(1974-),男,浙江台州人,台州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企业经济。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台州第二产业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