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

2014-03-04贺鹏康程冠良吴林综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4年6期
关键词:进行性房室起搏器

贺鹏康 程冠良 吴林 综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4)

1 定义及名称演变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progressive cardiac conduction disease,PCCD)是以心房和心室内传导系统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主要为希浦系等心脏内传导系统出现进行性传导异常,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上常可观察到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PR 间期延长及QRS 波群增宽。PCCD 属于病因不明的异质性疾病,病情严重时有潜在的致命性,可导致晕厥或猝死。PCCD 根据首先报道者又称为Lenègre-Lev 疾病(人类孟德尔遗传学登记号为no.113900),是一种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可以是功能性异常也可以是结构性异常,或两者同时存在[1-2]。

PCCD 疾病的名称尚不统一,归纳这些名称有助于对该病特征的认识。以前的名称先后包括:特发性双束支纤维化(idiopathic bilateral bundle branch fibrosis),这一名称符合该病最初病变的特征;原发性房室阻滞(primary atrial ventricular block),这一名称符合该病进展结果,但早期仅有束支阻滞时,这一名称不够恰当;原发性心脏阻滞(primary heart block)、原发性慢性传导阻滞(primary chronic block)等名称都不能够确切的代表本病的进展过程。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该病被称为原发性传导障碍疾病(primary conductive system disease)。近年来,又称其为孤立性心脏传导阻滞(isolated cardiac conduction disease,ICCD)、Lenègre-Lev 病、SCN5A 等位基因性心律失常等[3]。

2 流行病学

对PCCD 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等尚缺乏系统的临床资料,由遗传介导的PCCD 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PCCD 的发病率很难精确统计,原因是已经发病的患者虽然出现了双束支阻滞及心电图改变,但因无任何症状常不就医,而发展为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出现明显症状的只是部分患者。可以确定的是:PCCD 不是十分少见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遗传流行病学方法是确认罹患家系有用的方法[4]。发病主要有3个危险阶段:新生儿期、青春期、中年期。发病越早的患者传导功能的障碍也出现得越早,新生儿就已发病者可引起新生儿猝死。本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Schott等[5]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中,PCCD 患者的传导障碍随年龄增长有加重趋势。

3 发病机制

Schott 等[5]报道一个法国家系中编码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基因突变(SCN5A)。Tan 等[6]发现在患者心肌细胞钠电流密度并未发生改变,而出现钠通道动力学的失活,因此认为PCCD 是SCN5A 钠通道基因相关性疾病。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一个荷兰家系中存在SCN5A 基因中的5280 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缺失(5280 delG)。一项近期研究认为PCCD 患者突变的钠通道蛋白被修饰后无法送达质膜[7]。Kyndt 等[8]发现钠通道G1406R 单基因突变在男性人群中可导致Brugada 综合征或心脏传导障碍。心脏的传导障碍,无论是否为进行性加重,都与Brugada 综合征关系密切[7]。

PCCD 的SCN5A 基因突变影响Na+的快速内流,从而改变动作电位0 相,影响快反应细胞电活动的传导,包括浦肯野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病理情况下,SCN5A 基因的突变可使心脏钠离子通道发生功能的增强或降低。功能增强时Na+内流增强和失活减慢。相反,功能降低时Na+内流减少和失活加速,其中钠离子通道的功能降低是引发传导障碍的主要原因。Tan 等[6]发现SCN5A 基因发生G514C 突变时,钠通道的激活需要的电压增加,而失活更快,可激活的钠通道数量显著减少。总之,SCN5A 基因突变使钠离子通道的功能降低可能是PCCD 的病因[9]。

4 病理学改变

PCCD 是一种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表现为心脏传导组织的纤维变性和硬化,胶原纤维逐渐取代正常的传导纤维,结果使单位区域中特殊传导纤维的数目减少,以传导系统的远端为显著。

4.1 传导系统的病理改变

PCCD 常累及传导系统的多个部位,其中希浦系统最早受累,其他部位也可受累。基本病理学改变为纤维变性,也可出现钙化、萎缩变性等改变。偶尔累及窦房结时,窦房结P 细胞的病变可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出现窦缓及窦房阻滞等。在少数病例,病变同时累及房室结引起双结病变。

PCCD 最早的病理损害常是右束支及左束支的中段和远端,并可累及更远端的浦氏纤维网,引起浦氏纤维的萎缩、变性,弥漫性受累的传导系统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应当指出,这种弥漫性病理改变多数只限定在特殊传导系统内,邻近的心肌组织仍然是正常的。

4.2 传导系统的病理损害进行性加重

PCCD 的上述病理改变常呈缓慢的进行性加重,最后当房室传导系统全部或绝大部分被纤维组织代替时,则会发生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不同患者传导系统病变的进展速度有明显不同,有些新生儿及儿童期发病的患者,到青春期就可能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晕厥或猝死,这种病例近年有增多趋势。

5 诊断

诊断标准[3]:在<50岁的患者中存在不明原因的进行性心脏传导异常,而心脏结构正常且无骨骼肌疾病,尤其是有PCCD 疾病家族史更支持诊断。

本病诊断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3]。

5.1 发病特征

本病的发病年龄偏低,常在40岁前就有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改变,甚至在新生儿和儿童时期发病,并随年龄增长心脏传导障碍进行性加重。此外,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家族史,有家族发病的聚集性倾向。

5.2 心电图特征

最初心电图改变常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此后传导阻滞的进行性加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逐渐加重,即可能逐步进展为双束支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是“横向”的逐渐加重,即右束支阻滞的QRS 波时限逐渐增宽。一旦发现这些特征时,应果断做出诊断。PR 间期进行性延长是心电图的另一特征。

5.3 临床特征

本病在单束支及双束支阻滞阶段,多数无临床症状。当患者发生间歇性或慢性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能突然出现脑缺血症状,发生黑矇、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5.4 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

5.5 遗传学方面背景

常见的PCCD 相关基因(定义为在5%的患者中有致病基因的突变)是SCN5A、TRPM4(有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和LMNA(有心力衰竭的患者)。

6 治疗[3]

本病的初期或早期,患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仅有右束支阻滞或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由于束支阻滞本身并不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而且束支阻滞本身也无特异性的药物治疗,因此,束支阻滞不需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当患者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宜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予起搏治疗进行保护。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室内传导阻滞的加重,故应该在监护条件下使用,从小剂量开始。一旦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停药。Ⅰb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对晚钠电流选择性强,对心室内传导影响较小,但大剂量应用也可能诱发传导阻滞加重,应谨慎使用。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内传导影响相对小,因为PCCD 对传导系统的影响相对广泛,常累及窦房结、房室结等部位,应慎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QT间期,可能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等,应禁忌使用。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不会加重束支传导阻滞,但可能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维拉帕米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化进程,上述是否能对PCCD 患者起到一定疗效,尚无定论。对病情进展迅速者,可考虑激素治疗,这类药物可以增加钠离子内流,改善传导功能[3]。

起搏器治疗[10]:(1)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有相关症状时属于起搏器Ⅰ类植入适应证;(2)双束支阻滞当存在间歇性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即使不伴有相关症状也应积极植入起搏器,属Ⅰ类植入的适应证;(3)双束支阻滞发生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阻滞部位低,心室逸搏节律点一般位于阻滞部位的远端,其心室节律点的自律性更低,同时变时性功能差,一旦发生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更容易发生晕厥及猝死,因而对这类患者起搏器植入的指征应放宽;(4)无症状的双束支阻滞患者,当电生理检查HV 间期≥0.1 s,或心房起搏能诱发希氏束以下非生理性阻滞时,属于Ⅱa 类起搏器植入指征。

国内专家有关起搏器治疗指征的共识如下[3]。

Ⅰ类:对于如下情况的PCCD 患者推荐植入起搏器:(1)间歇性或永久性的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有症状的莫氏Ⅰ型或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a 类:(1)存在双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无论有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起搏器都是有用的;(2)对于携带有核纤层蛋白A/C 基因突变的有左室功能不全伴或不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植入ICD可能是有用的。

家族成员筛查:对PCCD 突变阳性的家族成员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是非常有用的。当先证者一旦确诊,需要对一级家族成员进行充分的检查。先证者确定基因变异后,对其亲属进行基因分型,这样可以排除没有可能患PCCD 的成员。总而言之,建议对家族成员用综合性的临床和基因检测来评估,了解PCCD 疾病的遗传方式和其他心脏及非心脏病的表现。

7 预后

目前研究认为PR 间期长度及QRS 波宽度是影响PCCD 患者预后的因素[11]。在Framingham 研究中提示,在一般人群中,束支传导阻滞与病死率无明显相关,而在合并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群中束支传导阻滞,特别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导致病死率增高。而在PCCD患者中展开的研究认为,心力衰竭合并QRS 增宽的患者病死率增高[12-13]。

[1]Lev M,Kinare SG,Pick A.The pathogenesis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coronary disease[J].Circulation,1970,42(3):409-425.

[2]Lenègre J,Moreau PH.Le bloc auriculo-ventriculaire chronique,étudeanatomique,cliniqueethistologique[J].Arch Mal Coeur,1963,56:867-888.

[3]郭继鸿.Lenegre 病[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287-297.

[4]Gourraud JB,Kyndt F,Fouchard S,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strong genetic background for progressive cardiac conduction defect by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J].Heart,2012,98(17):1305-1310.

[5]Schott JJ,Alshinawi C,Kyndt F,et al.Cardiac conduction defects associate with mutations in SCN5A[J].Nat Genet,1999,23(1):20-21.

[6]Tan HL,Bink-Boelkens MT,Bezzina CR,et al.A sodium-channel mutation causes isolated cardiac conduction disease[J].Nature,2001,409(6823):1043-1047.

[7]Herfst LJ,Potet F,Bezzina CR,et al.Na+channel mutation leading to loss of function and non-progressive cardiac conduction defects[J].J Mol Cell Cardiol,2003,35(5):549-557.

[8]Kyndt F,Probst V,Potet F,et al.Novel SCN5A mutation leading either to isolated cardiac conduction defect or Brugada syndrome in a large French family[J].Circulation,2001,104(25):3081-3086.

[9]Holst AG,Liang B,Jespersen T,et al.Sick sinus syndrome,progressive cardiac conduction disease,atrial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aused by a novel SCN5A mutation[J].Cardiology,2010,115:311-316.

[10]张澍,华伟,黄德嘉,等.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2010 年修订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4):245-259.

[11]Kawaguchi T,Hayashi H,Miyamoto A,et al.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progressive cardiac conduction disease[J].Circ J,2013,77(1):60-67.

[12]Shamim W,Yousufuddin M,Cicoria M,et al.Incremental changes in QRS duration in serial ECGs over time identify high risk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Heart,2002,88:47-51.

[13]Grigioni F,Carinci V,Boriani G,et al.Accelerated QRS widening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ardiac death or of the need for heart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02,21:899-902.

猜你喜欢

进行性房室起搏器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探析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更正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报告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房室交界区前传功能
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