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沿

2014-03-04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测产海藻变异

前沿

■湖南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突破1000公斤

湖南省科技厅报道,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的超高产水稻新组合“Y两优900”现场测产百亩片亩产达1026.7公斤,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袁隆平院士出席了测产现场的新闻发布会,中国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测产专家、湖南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怀化市、溆浦县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测产。

红星村的“Y两优900”攻关示范片共102.6亩。专家组全面考察了攻关示范现场后认为,该攻关示范片生长平衡,长势长相整齐一致,后期落色好,栽培管理水平高。专家组将攻关示范片所有田块进行编号,采取抽签方式随机抽取了8号、20号、35号共3块攻关田。经实割测产,8号田实收面积491.17平方米,实收毛谷868.56公斤;20号田实收面积418.20平方米,实收毛谷807.90公斤;35号田实收面积418.54平方米,实收毛谷793.84公斤。对每块田所收毛谷样品现场晒干除杂后实测水分含量,以标准含水量13.5%折算成干谷重量,最终,三块田分别折合亩产958.61公斤、1074.67公斤、1046.83公斤,按算术平均,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

国家科技部、湖南省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十五”以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支持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共计40余项。支持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科技厅先后支持“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4个科技重大专项。

自1997年我国启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以来,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创新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此次湖南溆浦“Y两优900”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026.7公斤,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从实践上证实了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继续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遥遥领先世界。

“十一五”以来(截至2012年),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4384万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1%,累计增产稻谷415亿公斤,为我国水稻生产实现“十连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欧盟充分利用微生物清除海洋垃圾

科技部网站报道,人类文明已造成大量无机废弃物排向大海,导致海洋垃圾的日积月累,尤其是重大的原油海运泄漏事故和不可降解塑料废弃物的排放。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仍有接近1000万吨的塑料废弃物进入海洋,不仅对海洋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和造成海滩污染,最终很可能直接威胁人类自身安全。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资助支持的部分清除海洋垃圾研发项目,特别是利用大自然微生物(细菌或真菌)清洁海洋垃圾方面,已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例如,FP7资助的Kill-Spill研发项目,利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可降解生物基发散剂(Bio-Based Dispersant),可将海水中的泄漏石油转化成含有微小油珠的雾团状,迅速提高海洋食石油细菌(Oil-Eating Bacteria)消化泄漏石油的进度。原先需要数年时间进行泄漏石油残留物完全吸收的海洋自清洁过程,采用新技术仅需数周时间即可完成。又例如,FP7资助的BioClean研发项目,成功筛选出30种至少可降解一种类型塑料废弃物的所谓高产微生物(细菌或真菌),在清除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实验研究中效果明显。目前,研发项目正集中于提高微生物功能,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潜力。

Kill-Spill研发项目的总协调人,希腊克里特技术大学的KALOGERAKI教授称,原先通用的化学制剂清理海洋泄漏石油,看似海洋表面得到清洁,实际上留下了更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长期潜伏后遗症。

■国内首款生物酶解海藻肥上市

10月31日上午,由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中心历时3年科研攻关研制的“海神丰”海藻生物肥产品上市销售。这是我国第一款采用生物酶解技术生产的海藻生物肥,目前已成功打入日本及美国市场。

“海神丰”海藻生物肥以鲜海藻为原料,采用完全生物酶解技术提取营养成分,以“抑菌”法进行生物保鲜,避免了化学法生产、储存造成的活性物质损伤、二次污染等问题。此项生产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5项,获授权2项。海藻生物肥绿色天然,富含海藻酸、海藻蛋白、甘露醇等活性因子,作物吸收利用率高,经在国内五个省农业基地及美国大型农场对比试验,果蔬类产品增产可达15%~32%。经国家水果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验,施用“海神丰”海藻生物肥的草莓、苹果维生素C含量可提高12.5%~89.4%,含糖量提高2度左右,具有着色好、皮薄、口感佳、耐储存等优点。

据了解,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高新技术型海藻生物产品制造基地,拥有1.5万亩的海上生态养殖场及3.2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现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酶解设备160多台(套),年可产海藻生物有机液肥10万吨。“海神丰”海藻生物肥的上市,对绿色环保肥料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更有力地促进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

■变异基因组研究揭示番茄由小到大的秘密

中国农业科学院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领导的国际番茄变异组研究团队通过对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种质进行了重测序分析,构建了完整的番茄遗传变异组图谱,为揭示番茄的进化历史、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最新研究成果以长篇幅论文在线发表于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

此前,番茄人工驯化过程一直未有全面研究。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该研究揭示了番茄果实变大经历了从醋栗番茄到樱桃番茄再到大果栽培番茄的两次进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分别有5个和13个果实重量基因受到了人类的定向选择。

研究团队还通过比较不同番茄群体的基因组差异,发现第5号染色体是决定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主要用于生产番茄酱)差异的主要基因组区域,此区域含有多个控制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硬度的基因,这些基因赋予了加工番茄显著的特征。此外,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决定粉果果皮颜色的关键变异位点,此位点的变异导致SlMYB1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缺失,进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得成熟的粉果番茄果皮中不能积累类黄酮。我国北方消费者偏好粉果番茄,这一发现为培育粉果番茄品种提供了有效的分子育种工具。

在现代番茄育种中,野生种质资源被广泛地应用。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准确地界定了野生番茄基因组片段在栽培番茄基因组中的位置和长度。分析发现,番茄的驯化和野生资源的利用共导致了约25%(约2亿个碱基)的基因组区域被固定,这严重限制了番茄的进一步改良。有了变异组提供的1100多万个分子标记,今后育种有可能突破这一限制,进一步拓展番茄育种的空间。

在番茄变异组大数据的基础上,黄三文团队正和美国科学院院士HarryKlee教授领导的番茄品质育种团队紧密合作,将阐明影响番茄风味的20多种挥发性物质的代谢和积累的机理,为培育更加美味的番茄提供新的工具。

“植物育种的历史写在基因组里。‘温故而知新’,变异组将为未来番茄育种指明方向。变异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阐明番茄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并为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打下坚实的基础。”黄三文研究员说。

猜你喜欢

测产海藻变异
海藻球
小麦测产迎丰收
变异危机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变异
海藻与岩石之间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