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秦社火的体育价值研究

2014-03-03

关键词:社火风俗民间

毛 煜

(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72)

一、序言

在文化全球化效应下往往会催生各民族自觉挖掘本土文化并探索其复兴的发展道路,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存储与解码,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和转型。如果说文化记忆是传统民间风俗留给大脑的财富,那么其动态的体育功能则是留给身体的瑰宝。很多传统民间风俗都因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而具备一定的功能,祭祀,节日狂欢,劳动,表演娱乐,而这些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需要肢体动作来执行和实现。而体育在现代社会是具有大众化和全民性发展倾向的,这就使得传统民间风俗活动所予以保留的动态的体育功能被这种倾向引导并放大,纳入到现代大众体育运动之中并内容化和项目化。

而从远古走来的民间风俗活动自然是经由“外形”转向“内意”,而前者因其实在性、实有性而得以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保存下来。而身体的活动在传承这一文明的同时,其自身的载体地位也得到了跃迁,成为了一种具有主体性质的存在。也就是说,身体活动在传承民间风俗的同时,也对自身实现了自我优化、自我改良的“正名”,即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成为了文化本身。其实,追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历史,都与原始民族的民间习俗有关,而都共同溯源于他们最初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发展阶段,身体则构成了担当整个物质生产继而整个民间风俗活动的主体,因而在那个历史阶段,民俗民间活动便内在的构成了体育功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可以说,任何一项民族民间风俗活动,探究其体育功能都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一个客观反映和挖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三秦社火的体育功能的挖掘,并非一个构建的过程,而是对一个生成过程的反映。

二、三秦社火起源、内涵特色与发展

社火(Shehuo)是形成于中国西北地区远古农牧业时代的一种古老的庆祝春节的民间庆典狂欢活动。包括舞龙舞狮、高跷、高台、秧歌以及旱船等,具体形式选择往往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作为民间常见的节日狂欢和艺术表演活动,三秦社火始于远古先民对土神与火神的崇拜(社,即为土地之神),因而也闪现着原始图腾崇拜的渊源和映像。三秦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三秦社火的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三秦社火的表演内容中大量为手执兵器的互相厮杀,因而又被称作“武社火”、“秧歌武术”,从属于中原一带秧歌体系中的武技社火。因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三秦大地是中原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圈和融汇之处,因而三秦社火流传地域基本上自下而上的分布于沿黄河上游,源于西周文化发祥地凤翔,在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等地兴起。这就是三秦社火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历史。

三秦社火作为形成于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民间习俗,自然具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特征。首先便是最直接的地域性和民俗性。地域性是三秦社火最为浓厚和明显的艺术特色,三秦社火的生成基本上是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基本的文化风格。一般来说,三秦社火都是在民间作为欢庆春节等节日或祭祀时必不可少的文娱节目来表演的,这一活动的展示形式,其一定程度的艺术形态往往折射出原始先民及其后裔作为农耕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追求。另外,劳动人民一起勤劳聪明的品质,通过几千年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积淀,加上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模仿一些被神圣化了的自然形象,从而构成了现在被称为社火的民间风俗活动。其次是其传承性。作为广为流传西北地区民间社会的一项节庆艺术表演活动,三秦社火在远古时期就是用来祭祀神明、欢庆节日的主要活动和表演,而发展到了现代,它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和文化功能仍然沿用,虽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祭祀功能,但不失为现代人欢度春节的重要表演活动。几千年来,三秦社火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迭和嬗变,经历了数十次的转型和打磨,也存在着某些程度上的改变,而在肢体动作表演和设计上则因强调了体育功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喜好,可以说现代三秦社火很好的传承了远古的、传统的社火形式和内涵。最后是娱乐性。三秦社会继承并创造性的发扬了传统社火的娱乐表演性,当然这得益于传统的社火表演无论是肢体动作还是步法都简洁易学,便于流传,尤其是娱乐表演对场地几乎没什么限定要求,随处随地、大街小巷、房前屋后都可以进行,因而是一项老少皆宜、与民同乐的娱乐表演活动。单就表演形式来看,三秦社火无论是花鼓、旱船、秧歌、还是踩高跷、霸王鞭以及火流星等,这些仪式用的道具在表演中展现的除功能性之外的艺术观赏性都能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形成了良好的娱乐观赏价值。

作为一种形成于原始农耕社会的民间习俗,三秦社火一经产生便融入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并固定化、经常化,而这种民间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则必然要面临社会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剧变,包括其内容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嬗变。作为一种极具娱乐功能的民间习俗,三秦社火不可避免的面对来自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而表现为一种式微的地位。三秦社火主要集中于春节等节日期间,而这又是现代人娱乐的主要集中时期,因而大量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对三秦社火的传统娱乐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被边缘化。在娱乐层面上,形成了新老两代泾渭分明的对三秦社火的好恶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三秦社火后继无人的危机。因而在民族文化自觉运动的大背景下,三秦社火需要正视自身的现状,坚持自身的文化品性,创新发展方向。

三、三秦社火的体育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存在着一种知行合一、身思一体的倾向,反映在哲学层面上就是一种身体哲学范式。在这种哲学范式影响下,中国众多民族民间风俗艺术都存在着思维与行动双重并轨的线索,因此三秦社火作为典型的民间风俗,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展现出了多层次性,将大量的文化记忆留给了大脑,那么也同样以体育功能的价值贡献留给了身体。

1.强身健体——直接的体育功能

健身功能是体育价值最直接的表现,也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三秦社火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因其整体的仪式、表演需要大量的肢体动作和步伐来实现,因此具有健身功能是很自然的。健身价值首先就表现为在社火表演中往往能够活动筋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因为大量的依靠大动作的肢体运动和步法表现出来的社火表演,比如锣鼓表演中需要持续的大力度挥舞敲打以及高声呐喊,从而高强度、有规律的锻炼了臂力和腰腹肌群,同时还全面有效的提高了肺活量;舞龙舞狮不仅需要表演者有超强的体力,同时还要有支撑指导、协作和秩序的耐力和柔韧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难度的项目;同样在花鼓表演中,也需要良好的肢体柔韧性和平衡性来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击鼓动作;霸王鞭和火流星是三秦社火中难度最高的项目,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对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一些社火表演还涉及舞步,而且这些步法配合着社火内容的奔放狂欢而表现为矫健轻盈美,充满着活力的美感,而且要求舞者需要通过各种舞步动作,边舞边走边与观众互动,这种舞步就要求表演者有着极强的协调性和动作韵律感,而在进行这些舞步的时候,全身的动作能够让头、腰、上下肢各部位全部得到锻炼。三秦社火中很多表演都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的,因此表演者要想驾驭这样的表演,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而是需要长期专业的训练,为了能够锻炼表演所需要的耐力、协调力、平衡力、爆发力以及更为高难度的武术技能,表演者必须要把提高体能作为基本的前提。另外,三秦社火的表演形式也强化了这种健身功能。

三秦社火表演形式往往是绕着村子进行的,鸟瞰是一种绕圈舞的形式。这就决定了社火舞蹈表演的时间就比较长,从开始到结束,表演者为了能够在长时间内持续的做出表演动作,就要把握好身体各部位恰当的动作、位置和均匀的节奏,从而能够始终如一的表现社火所要表现出的内容,这样,就能够保证全身上下包括头部、上肢、腰部、下肢等位置都能够有一个全面可持续的运动,合理的分配体能,从而确保在一个相对持久平稳的状态下促进血液循环、活动筋骨,全面促进身体的健康。另外,在村落道路的拐弯处,一般会汇聚比较多的人群,表演至此处时,热心的观众一般会挡在路的中央,拦住表演的队伍,叫他们拿出自己的“绝活”,表演者会被围在一个圈子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表演给观众看,甚至有时会和积极性比较高的观众进行互动,玩一些花样,动作时而优雅、时而调皮,常常引来观众的哈哈大笑。不仅促进了表演者的身体健康,又调节观众的情绪。这样三秦社火就在客观上调动了陕西地区民间群众为了表演好社火而积极准备健身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说成为了陕西地区民间群众自发组织健身活动的主要枢纽。一般来说,三秦社火无论是表演还是观看,都能够提升民众肌肉、骨骼和关节灵活性,还有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改善,因而全面改善了体质和健康状况。

2.愉悦心情——娱乐性提供的心理保健功能

娱乐性是三秦社火的重要特征,也代表着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的功能转型和文化方向。而娱乐性对于体育功能的贡献就自然表现为对社火表演者、参与者和观看者心情的愉悦功能,最终形成心理保健。三秦社火是陕西地区农民自己创作、自行组织、自己表演、自己参与和自己观看的自娱自乐的社会文化活动,因而表演没有任何的功利性目的,完全出自娱乐本身,因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愉悦农民的身心。三秦社火整体表演风格热烈、欢快且风趣,比如跑驴、推小车等表演中担纲主角的是诙谐的小丑形象,滑稽的装束和笨拙的动作必然引起观众的爆笑呼喊;同样在舞狮表演中,由人扮的狮子也会通过滑稽的动作和搞笑的情节引发观众哄堂大笑;还有由一个人扮演的二鬼摔跤,精彩绝伦之后揭晓真相那一刻,会让现场观众惊奇哗然。三秦社火中多数表演都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氛围,在观众的欢笑、鼓掌和叫好声中,表演者的心情也十分的愉悦,从而更加促进了表演的力度和质量。尤其是三秦社火多是为欢庆春节而做的准备和表演,因此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时,更是将愉悦心情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社火表演中,村民之间毫无障壁隔阂,同喜同乐,普天同庆,气氛祥和热烈。因此可以说,在民间群众心里保健方面,三秦社火的娱乐功能是功不可没的。

3.传承文化—传承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秦社火的体育价值不仅仅在身体概念上,也就是绝不囿于视觉层面上的强身健体,还有更深层次文化内涵,也是由体育概念实现的。从相对晦涩的哲学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文化的哲学范式是一种身体哲学和身体文化,尤其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往往是经验式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强调的是一种身体示范为主、思想意识传承为辅的路线。因此,像三秦社火这种以身体表演为存在形式的民间风俗,其传承自然也是靠身体本位。作为横贯古今的地域文化,三秦社火有着毫不逊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功能。体育从属于广义上的文化,因而作为三秦大地固化、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三秦社火不仅仅有着静态的实体文化产品价值,还有动态的行为文化的过程价值。传统的三秦社火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并没有完全被颠覆其原生态的生存发展环境,对新兴文化的追求也始终没有停止和放弃过,而对于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改造效应也并没有停留在消极的、盲目的、被动的接受上。这在客观上克服了三秦社火文化的某种“橱窗”属性,而促进其保持了自身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三秦社火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业态,在逐渐自觉的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的改进和融汇,从而在确保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原生态内涵意蕴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转型和时代化,构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重组的积极态势。这种经过重组的三秦社火文化因此基本保留其不变的文化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最稳定、最坚强的文化核心,往往标榜着民族文化和区域文明形态最本质的思维方式。以身体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三秦社火,恰恰是遵循了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以特有的身体本位,以直观的、经验的方式将远古文明一路承袭并沿用至现代文明,客观实现了传承地域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的价值。

4.身口合一——承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与聚合

体育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是一种具有组织性、系统性的社会活动。三秦社火作为一种形成于农耕时代的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自然具有维系生产关系、塑造社会交往关系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又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的完善,而从远古到现代,这种交往关系的塑造功能慢慢的集中化、独立化并形式化,而其原始的实用功能则慢慢退隐,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体育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界、民族限制的,因为体育依靠的是身体行为这种非逻辑形式表达的视觉符号系统,因此以这种形式实现主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则更加的简单直接,不会造成太多的歧义和误解,因此决定了这种形式能够穿越远古和现代、区域之间的隔阂,能够迅速得以流传和传承保留。三秦社火作为一种身体行为文化,其内容与形式均为形象的身体活动,因而其表现的主题直观、生动,其依托的感情也往往具有人类共同关注的属性,因此很容易起到达成共识、沟通感情、塑造共同生活愿景的作用。作为一种从直观层面上可以愉悦身心健康和释放情感的民间习俗,三秦社火至今自然保留着甚至集中表现着能够凝聚族群集体记忆、加强群族文化感情交流、聚焦文化认同的功能,依然构成三秦地区的最日常化、最耳熟能详的精神文化伴侣。尤其是三秦社火从传统走向现代,其内容与形式在不断的时代化,反映出了作为传承者的人民群众和民间艺术家在不断的思考能够创新表演形式的主题和艺术形式,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也不断的交流体会和经验,更构成了深层次的艺术交往和情感对话,是直达三秦社火“止于艺术”高度的认同。可以说,三秦民间社火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依然构成陕西地区民间群众自我展示、自我记忆和自我实现的独特方式。在文化全球化所构建的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三秦社火得以全方位的展现,凸显其特有的地位,这恰恰是作为体育形态的三秦社火的功能所在。

5.艺术表达—诠释体育艺术审美风格

身体文化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视觉文化系统,是一种不依靠严格逻辑表达而理解的系统结构。体育能够跨界甚至上升为艺术,并具有相对成熟系统的审美功能和情趣,将体育价值从单纯的身体层面的功利性功能上升为一种思想与身体共同关注的非功利性功能。三秦社火有着比重较大的高难度动作和武术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一种侧面传承和表现,而武术又是中华独特的身体美学的典型。因中华武术有着观赏性、修养性远胜实战性和竞技性的传统,这就决定了有着武术背景的三秦社火有着别样的甚至是具有支撑支配地位的审美价值。三秦社火中大量的武术内容,集合了拳术与兵器双管齐下的套路,同时又自觉吸取了西部戏曲中武打部分的手、眼、身、法、步等专业程序,又融入了戏曲的鼓点和腰鼓锣鼓等形式内容,其观赏价值在戏曲和武术两个领域都能有所收获。三秦社火因将武术套路、戏曲武打动作和民间节庆活动表演三者融为一体,从审美层面上可以说是把舞蹈武术化,同时又把武术舞蹈化和情节化,实现了艺术类型上的跨界和综合。

四、三秦社火的展望性思考

对于传统民间风俗活动的理解,很容易形成一种“橱窗式”的文化间离,即将它作为一种与时代毫无关联的、不再发展了的封闭性产品,而现代人对传统民间风俗往往本着一种独立于外、袖手旁观的消费态度。这种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对如三秦社火等西北民间风俗活动最严重的曲解,这种意识构成的文化消费心理也会对三秦社火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三秦社火自身的发展状态和内在需求来讲,它至今仍然是与西北地区民间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非是独立的舞台产品,它本身就构成了三秦地区的民俗生活本身,当然,如果从文化传承和影响力辐射的角度来说,让三秦社火走出三秦大地,面向全国全世界,的确需要艺术舞台和专业的媒体形式加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它们。因此,未来三秦社火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要在保留自身原汁原味的艺术内核和生活原貌的同时,尽可能的依托现代化传媒手段,实现这种独特的民间风俗共时性共享。当然,也需要通过提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继而提升三秦地区民间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在文化生成的根基上提升三秦社火这项民间活动内在的发展动力,从而与现代文化生活实现自然对接。

可以说,从文化层面上透析其体育价值,彰显了三秦社火作为一种民间风俗丰富的内涵和多角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三秦社火自觉的保留了远古农耕文明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固有的黄土文化,并开放性的融入了现代文化。而作为一种需要身体行动实现的民间风俗,三秦社火则表现为一种从客观到主观的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说,文化与体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牵引。总之,作为我国西部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综合的文艺体育活动,三秦民间社火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背景。将一种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演绎以舞蹈为主的艺术形式。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三秦社火又开放性的自觉地吸收了各种共时性、历时性存在的艺术样式和娱乐方式,经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影响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逐步发展为现在的样式。三秦民间社火起源于民间,又扎根农村,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其民俗性、全民性和娱乐性凝聚一身,发展为一种集文化传播、体育运动双重功能的民族文化业态,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振兴工程中的一抹亮色。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13.

[2]饶远,张云钢,许仲槐.中国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45-46.

[3]池秋平.原生态三秦社火与民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51-52.

[4]杨惠裙,田荣军.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10):34-36.

[5]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156-160.

[6]杨惠裙,田荣军.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5):13-16.

[7]王强,史民强.民问社火溯源及其体育文化价值[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120-121.

[8]侯婧.民间社火及其对农民健身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87-89.

猜你喜欢

社火风俗民间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太平风俗美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