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与应对:论媒介融合时代的视觉文化素养教育

2014-03-03秦红雨董小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媒介图像融合

■ 秦红雨 董小玉

挑战与应对:论媒介融合时代的视觉文化素养教育

■ 秦红雨 董小玉

视觉文化素养是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介融合境遇下,其内容、视域和语境遭遇着重要的挑战,需要实现技术、人文、艺术的融合,需要具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视域,需要处理好文化“原质性”和“异质性”的关系。

媒介融合;视觉文化;媒介素养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互联网中的图像已经铺天盖地包围着我们,我们已经进入到图像时代,这样的语境,“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①因此,视觉文化素养成为我们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媒介融合不仅加速了视觉文化转向,也对媒介文化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对视觉文化素养教育的挑战

1.媒介融合促进图像经济的繁荣,也对视觉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图像成为各种媒体交流和融合的“硬通货”,在不同的媒介之间“穿越”,不仅成为“融合”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融合”的重要表征。媒介融合和视觉转向,成为了一个双向推动的过程,大规模的电子复制更是使图像走到了“丰裕”的地步,图像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生产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为了争夺市场,赚取观众的“眼球”,各种媒介之间图像生产不断盯着“性、腥、星”,“艳照门”“八卦图片”更是成为媒体的卖点,庸俗、低俗、媚俗的图像四处流传,“最火爆”“最惊人”“最值得”成为吸引眼球的噱头。

读图式的文化消费,由于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经科学证明会带来联想、思辨能力的下降,会影响公民读写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会造成个性创作能力的退化和个性风格的缺乏。更为重要的是,当视觉文化成为“快餐式”的消费品时,视觉图像的过量“繁殖”带来的不仅是所谓的“眼球经济”效应、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不仅仅是“视觉素养的失衡”⑤,更是图像对人作为主体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在享受图像经济繁荣带来的丰富的同时,也遭受着被良莠不齐的无穷图像包围的痛苦。在我们欢呼“媒介融合”和“读图时代”来临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抵抗人为的视觉暴力,自觉树立抵制不良图像信息的意识,提高受众对视觉图像的批判解读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这是自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公众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更是教育者不可缺失的责任担当。

2.媒介融合促进了文化的转向,也容易遮蔽视觉文化素养的不平衡性

美国学者亨利·吉金斯(Henry Jenkins)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5个层面: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③因此,媒介融合不仅促进了不同媒介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字文化和图像文化的融合,并形成了新的“融合文化”④,而这种“融合文化”是以“视觉性”的张扬为显著特征的,正如后工业之父丹尼尔·贝尔指出的:“如今,‘主流话语'是视觉。音响和画面(特别是后者)构成了美学,指导着观众。”⑤当然,中国的视觉文化语境和欧美有很大差异。正因为如此,在对中国视觉文化转向的观察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警惕:一方面在中国文化日益被卷入视觉文化的过程中,视觉文化的繁荣容易让我们放弃对中国传统视觉文化资源的吸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的表层化和媒介融合下的媒介普及,很容易让我们相信“世界是平的”,从而遮蔽城乡、东西部视觉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3.媒介融合造成视觉霸权突出,改变了视觉文化素养教育的语境

媒介融合的背后,是人类图像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进程,更是媒介竞争的重要缩影,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国际竞争和国家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竞争和争夺”⑥,形成了典型的“视像霸权”,并“代表了20世纪的全球化趋势”⑦。视像霸权有两层含义:一是图像对文字的霸权,“电视和网络上的视频传播相对于口头语言以及书面文章的优势正日渐明显”⑧。二是欧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霸权。因此,伴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和视觉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世界媒介文化发展的不健康态势:

第一是图像产业更多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在全球的氛围内形成图像产业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分工,借助图像经济的全球化,以求达到文化全球化的目的。

第二则是趁着媒介融合的东风,各种文化思潮在媒介当中四处流散,冲击和困扰着正在崛起的中国,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表面下涌动着驳杂的信息暗流。

正如美国媒介批评家席勒所指出的那样,信息资源是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建构的,受众在消费这些信息文化产品的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被同一化、西化,最终会形成全球文化的单一性和贫乏性⑨。因此,当我们一方面面临视像霸权的冲击,一方面又需要在严重依赖西方学术资源的情况下,以跨文化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合理吸收西方视觉文化的先进元素和西方视觉理论的有效资源,以促进中国视觉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这考验着中国传媒研究者和传媒教育者的智慧。

二、媒介融合下视觉文化教育的应对

媒介融合和视觉文化的双重冲击,从根本上刷新了当今中国人的时空观和文化观,这就需要我们的视觉文化素养教育及时做出调整和丰富。

1.视觉文化素养教育要实现技术、人文和艺术的融合

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类通过观看,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发展出一组视觉能力的素质○10,这种素养也就是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我们让学生具备科学、理性的“视觉思维”。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组合)(11)。而这种观看、想象和组合,需要从技术、艺术和人文综合的维度来提高。技术维度上,众多的研究提出要实现“传媒的全景化生产”,要提高“全媒体制作能力”,要重视视觉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要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人文维度上,包含着对视觉图像的解读和批判,视觉图像需要人文素养作为支撑,以便能挖掘视觉影像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思想意义,不仅要“看”,而且要能“看见”;视觉影像的批判,指的是我们要对图像有一种警惕和反思,要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影像背后的意义与权力关系。艺术维度上,今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关键就在于图像或云影像所据有的主导地位。图像有着无法取代的直观性、虚拟性和逼真性,艺术上又带来“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杰姆逊语)等审美体验,这都需要我们从艺术的角度重新调整图像与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因此,面对媒介融合下的视觉文化生态,我们的视觉文化教育要打破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思考媒介环境及媒介融合环境下人的存在、意义、价值等终极问题,将技术、艺术、人文充分融合,通过时空、传受者以及媒体交互融合的逻辑关系,理解和消化媒介融合的视觉化以及其意义的深刻性,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科学的传媒教育资源。

2.视觉文化素养教育要融入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视域

目前在我国一方面是媒体融合的不断加速,视觉文化空间的不断扩展,视觉性已逐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核心;另一方面则是东西部、城乡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引发的视觉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视觉文化素养教育必须正视中国不同地区的传媒差距及视觉文化空间的差异,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我国视觉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视觉文化本土发展的特殊性,认识城市视觉空间对边缘乡村的严重挤压和无底线诱惑的事实,这是我们进行视觉文化素养教育的前提,更是视觉文化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面对视觉传播的全球化,面对欧美文化的攻城略地,面对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剧,公众需要在国际视域中充分认识到视觉文化竞争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认识欧美国家媒介融合下视觉霸权的暴力性与侵入性特征,深刻理解媒介融合下视觉霸权对视觉生产和信息安全的危害,把握视觉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视觉文化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将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让视觉文化成为公众全面认识世界的窗口,让健康的“视觉共同体”不断得到构建和深化。

3.视觉文化素养教育要处理好文化“原质性”和“异质性”的关系

在中国这个国度中,传统与现代、新兴媒体与传统艺术、媒介化与原质性之间的紧张纠缠和困扰着我们。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曹顺庆教授认为“异质性”是一个知识学概念,意指“中国文论”的知识质态、谱系构成、思维空间和话语方式等方面均与西方诗学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异(12)。而朱立元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化和文论传统的时候,指出中国文论根本不是“失语”,而是文艺发展同现实语境相脱节,像大众传媒等给传统文艺所带来的“异质”并没有得到认真清理(13)。在这里,我们用“原质性”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首先,中国文化的“原质性”是在中西文化相比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原质性”;其次,媒介融合下的视觉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多异质性的内容,我们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坚持,和纯正的传统艺术形式的称为“原质性”。而“异质性”,一方面指大众传媒生产的文化同传统文化的“异”,另一方面也指视觉文化对国外文化引进的“异”。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视觉文化转向的必然,认识到“异质”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传统视觉文化资源的价值,看到传统审美文化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恰当的解释和转换。重视中国文化的“原质性”,处理好“原质性”和“异质性”的关系,“与当代视觉文化建立间离机制,不至于使我们迷失在这个人工技术所构成的视觉环境中”(14)。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国民视觉素养的提高,这有赖于我们视觉文化素养教育的展开,更有赖于视觉文化素养教育与时俱进,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当代文化转向的挑战。

注释:

①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② 谭晓刚:《视觉文化生活与视觉艺术素养的失衡》,《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③ Jerking H.Convergence?I Diverge.Technology Review.2001(6).

④ 亨利·吉金斯:《媒介融合的文化逻辑》,《国际文化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⑤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⑥ 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⑦⑧ [德]彼得·卢德斯主编:《视像的霸权》,刘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⑨ [美]赫伯特·席勒:《思想管理者》,王怡红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74页。

(10) 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2005年版,马焰序一。

(11) 转引自王娟:《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比较研究》,《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第2期。

(12) 张晶:《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文学评论》2006年4期。

(13) 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14) 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15)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1页。

(作者秦红雨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博士;董小玉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媒介图像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