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行兰考

2014-03-01王仲斌李向东

人民公仆 2014年6期
关键词:兰考县泡桐兰考

■ 王仲斌 李向东

春行兰考

■ 王仲斌 李向东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踏上兰考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栽泡桐、治盐碱、战风沙……焦裕禄在兰考470多个日夜里,写下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篇章。

4月8日,笔者与《人民公仆》杂志社记者一行四人踏上了兰考大地。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后的现在,我们怀着一种膜拜的心情走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竭力通过映入视野的点滴影像和埋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某些感动,理清这片曾经孕育伟大精神的神奇土地近年来的发展脉络。

给群众办事就是好干部

“走到群众中,给群众办事,就是好干部。”这是记者在兰考采访中听的最多、印象最深的观点。

出了兰考县城,顺着313省道向东走,一会儿就来到当年被焦裕禄树为“四面红旗”之一的红庙镇双杨树村。村口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晨练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位老人叫姚留学,当年他与焦裕禄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呢。

“说起焦书记,俺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对记者说。

姚留学说,1963年6月下旬,他和群众在村西路边的地里栽红薯,大概上午十点多,当大伙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他看到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来到地头,脱了鞋光着脚径直走到地里,捋起裤腿开始刨坑栽红薯。姚留学一不留神把红薯苗丢到俩人沾满泥水的脚前,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人问道:“小伙子,你知道怎么栽效果好吗?”姚留学抬头答道:“我只管丢苗,不管栽。”那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到家里,叔叔告诉姚留学,拍他肩膀的那位中年人就是县委书记焦裕禄。从那时起,姚留学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县委书记的言语和穿着咋与普通百姓一模一样,压根分辨不出来呢?“啥叫群众路线?俺觉得这就是群众路线!”

在姚留学家里,如今已住上两层小楼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双杨树村村民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用卖鸡蛋、卖猪的钱买来牲口、种子,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焦裕禄将该村作为农村实施集体经济的榜样树立起来,并称之为“双杨树的‘道路’”。今天,双杨树村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利用邻近县城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发展民间贸易,村民逐步走向富裕。“咱不能给焦书记丢脸啊!”姚留学说:“焦书记当年就是在这间屋里,见砖坐砖,见石坐石,和群众打成一片。”

和姚留学告别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不需要做啥惊天动地的事,只要走到群众中,给群众办事,就是好干部。老百姓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中看党员干部的。”

“群众的要求都不高,只要我们转变作风,实实在在走到群众中去,就会得到群众的信任,群众就会把心里话掏出来说给你听。”兰考县委

书记王新军说。

“你怎样对待群众,群众就会怎样对待你。“群众的眼最亮,情最真,心最热。”当年和焦裕禄一起参与治风沙的雷中江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

“小”村官的“大”梦想

在兰考县城向东10多公里处,远远望去,有一片上百亩的蔬菜大棚,这里就是仪封乡胡寨村,是“80后”大学生村官温振工作了6年的地方。

4月9日上午,记者见到温振时,他正蹲在大棚里为村民讲授红薯苗育种知识。鞋上沾满泥土、皮肤黝黑的温振看上去和村民没有什么区别,只有鼻梁上的眼镜让他略显书生气。

2008年,22岁的温振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郑州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兰考县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胡寨村党支部副书记,这一干就是6个年头。

“当年我来到胡寨村时,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500元。”温振说,“现在,胡寨村走上了一条高效农业之路,成了经济强村,还成了兰考县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温振刚来到村里时,面对这个一脸文弱的年轻学生,不少村民心里不停地嘀咕:“你能带来多少钱,能带来什么项目?”他心里清楚,要想改变群众对自己的印象,必须尽快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经过走村入户调查,最后决定发展温室大棚,带领大家科技致富。

2008年8月,温振自费去山东寿光市学习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白天在大棚里学习、跑材料市场,晚上住在25元一晚的小旅馆,一住就是17天。返村后,他用自家房产做抵押贷款10万元,与村民合作建了4座温室大棚,每个大棚占地1亩。短短一年的时间,胡寨村共发展冬暖大棚24座,日光温室32座,油桃大棚9座,形成了温室大棚特色农业种植基地。

村民看着年轻的温振在村里一天天住下来,勤学好问,而且热情、踏实、肯干,口中对他的称呼也从开始时带点调侃的“支书”、“领导”变成了亲切的“小振”。

2012年,温振注册成立了兰考县众村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此外,他规划建设120万公斤储存量的标准化储藏室和红薯粉条加工企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科学种田做示范,带领群众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温振先后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河南省十杰(百优)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并当选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昔日“第一风沙口”变成高效生态农田

4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这里是兰考县当年“第一风沙口”。

“当年张庄村沙丘成群,遇到大风,风起沙飞,遮天蔽日,周围几公里都种不成庄稼。”在兰考县东坝头乡敬老院门口,当年曾和焦裕禄一起治沙的老党员雷中江老人指着身后一片“焦林”对记者说,这座村庄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在焦裕禄和工作队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几十年后,终于摆脱了风沙的肆虐。如今的张庄村民,正奔走在致富的路上。

“50年前经焦裕禄书记号召栽下的刺槐苗如今已成参天大树,为了缅怀焦裕禄,群众称这片树林为‘焦林’,这里的刺槐为‘焦槐’。焦书记虽然走了,但他在兰考人民心中永远活着。”雷中江老人说。

“50年过去了,昔日的大风口变成了大粮仓,当年贫瘠的沙土地变成了高效农田。”东坝头乡党委书记许家书指着村东头上百亩连片的现代化农田一脸自豪地说。

在蔬菜基地,许家书对记者说,

现在东坝头乡走上了一条现代高效农业化道路,种植的蔬菜、果树、药用牡丹有近3000亩。去年该乡还招商引资签订了一个2万头奶牛养殖项目,配套高端奶加工、肉牛养殖、液态肥等项目,预计产值达8亿元。

“奶牛养殖项目能安排2000多人就业,将会吸引更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回来创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找到工作。”许家书说,东坝头乡还将依托黄河,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群众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根植群众,才能根深叶茂

记者在焦裕禄干部学院旁边看到,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泡桐枝繁叶茂,已长成参天大树。全国各地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们,以焦裕禄为镜,做人民的好公仆。

“泡桐为什么枝繁叶茂?因为它深深扎在兰考的土地上。”焦裕禄的话,穿越半个世纪在天空回荡。

为什么唯独泡桐立得住?这种生长极快的落叶乔木,耐沙荒、耐盐碱、耐瘠薄。它的根扎得特别深,少则几米,多则近20米,直达浅水层。半个世纪以来,泡桐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唤醒了豫东大地沉睡的生机。在兰考,老百姓称泡桐为焦桐。

50年后,人们追忆“老焦在兰考的475天到哪儿去了?”

答案是:风沙中,暴雨间,寒风里,骄阳下,最困难的乡亲身边……一年零三个月,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

那是一个冬日,焦裕禄顶着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和凛冽的北风,走进梁孙庄低矮的茅屋,为双目失明的大娘和生病的大爷送上面粉和钱。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答:“我是您的儿子。”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最深情的回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不能变。”在仪封乡西老君营村,女大学生村官杨艳敏谈起新时期的焦裕禄精神时深情地说。

泡桐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榜样

是树,就要栉风沐雨。生长在“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岸边的泡桐更是如此。如今在兰考随处可见的泡桐似乎成了兰考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更成为兰考儿女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榜样。

当年焦裕禄来到兰考,正值豫东大地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候,不少村庄粮食绝收。

“办法还得在群众中找。”焦裕禄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调查队,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编号、绘图。“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在激流中探水情,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查得清清楚楚,绘成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千难万难干了就不难。经过艰苦奋战,兰考除三害取得成效。到了1965年,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最缺粮的县初步实现粮食自给,许多队还有了储备粮。

离开兰考前一天,焦裕禄留下一篇只定下标题、没来得及完成的文章《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篇文章其实是种下一个幸福兰考梦。半个世纪以来,兰考的党员、百姓,努力用汗水灌溉这个梦。”双杨树村党支部书记吴青云说。

3月17日下午5时许,习总书记一行离开张庄村,临时到黄河兰考县东坝头段视察。

“历届领导都很重视黄河的事,这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啊!”谈起不久前总书记视察黄河的情景,东坝头乡张庄村村民张长水如今仍是一脸兴奋:“过去我们怕水

淹,现在是把水引到地里灌溉。如今,我们村里没有一分地是荒着的,全部是亩产1000多斤小麦的肥地、好地。连黄河滩地也不荒废,都包给人家种了。”

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他的精神正如其亲自栽下的泡桐,已经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激励着中华儿女;他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4月,兰考大地的麦子在春浇后茁壮成长着;成片的麦田喝饱了曾经给它们带来洪涝灾害的黄河水,惬意地在和煦的阳光下晒着太阳;路边和麦田间,不时地可以看到几株精神饱满的泡桐树……

今天,站在兰考县的大地上,你很难想象,50年前这里是“一碗水半碗泥沙”的凄惨景象。半个世纪的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却没能带走群众对焦裕禄的深深思念和爱戴。

(作者系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

猜你喜欢

兰考县泡桐兰考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
紫花泡桐(节选)
又访兰考
论兰考县脱贫攻坚经验及其当前中国时代价值
紫花泡桐(节选)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兰考交卷
一株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