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东部生态经济区发展探索

2014-02-28课题组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桓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

[摘 要]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生态经济。辽宁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发展一直被视为辽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本文就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代表的辽宁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经济;桓仁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1-0052-04

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出路。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辽宁已经形成了“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突破辽西北”整体功能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那么,辽宁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怎样以及生态经济发展如何?我们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切关注,走进了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我省东部山区的浑江中下游,属长白山余脉,县域面积3547平方公里,总人口31.9万人。这里,西望沈阳中部城市群,东眺吉林中部城市群,南与朝鲜半岛相近,北与吉黑相邻。随着“两高一铁”的建成通车,桓仁俨然成为辽东地区的交通要道,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凸显。桓仁县占据了五个“辽宁之最”——最高的山峰、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大的水库、最好的水质和最佳的空气质量。

1.水利资源丰沛。桓仁县域内江河溪流密如蛛网,比较大的河流就有70余条、大小库湾104个、泉眼254处。浑江由东北向南流经全县161.8公里。桓仁县域内建有2座国家大型水电站,可利用水资源为54.6亿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已建成的大伙房输水工程每年向我省中部城市群调水18亿立方米,辽西北调水工程正在建设中,建成后预计调水也将达到18亿立方米。所以,桓仁是我省重要的“水源基地”,素有“辽东水塔”之美称。

2.森林资源充盈。桓仁县域内群峰叠嶂,山峦含翠。这里的林地面积为4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39%,拥有桓龙湖国家森林公园和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重要的“绿色屏障”,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3.自然资源丰饶。从植物资源看,桓仁的山参、林蛙、大榛子、红松籽和山核桃油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矿产资源看,现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菱镁、滑石、钾长石、石灰石、硅石、大理石、铅、锌、铜、钼、石墨等,稀有矿种有铂、镍、金、银等;从旅游资源看,这里有五女山城世界文化遗产,有号称“北国第一洞”的望天洞,有“塞北小桂林”雅称的大雅河漂流风景区,有属于第四世纪冰川遗迹的冰臼奇观,美丽怡人的桓龙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枫林谷风景游览区。

4.文化底蕴厚重。桓仁也是一部历史,被专家誉为“高句丽发祥圣地、清王朝肇兴之地、中国易学标本地、国歌原创素材地。”这里发现的最早的出土文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据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女山城,山体呈长方体,主峰海拔820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米,显得格外气势磅礴,巍峨壮丽。从山顶俯瞰山下,云海翻腾,气象万千。在桓仁县域内,居住着汉、满、朝、回、锡伯、壮族、布依等14个民族。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犹如一本集历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好书,给人以阅读的快感,耐人咀嚼品味。

二、“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

据介绍,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百年不遇的暴雨造成了桓仁县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桓仁县的基础建设几乎毁于一旦,损失惨重。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场景唤醒了县委县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敲响了修复生态环境的警钟,“莫把辽东变辽西”成了当时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口头禅。从此,县委县政府以“生态立县”为发展战略,以集约、绿色、低碳为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发展之路。据县委书记蒲信子介绍说,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集全县之智、聚全县之力,认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这篇大文章,让桓仁真正成为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桓仁县通过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工程建设,近五年完成造林135.7万亩,退耕还林3.5万亩,封山育林289万亩?鸦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完成河道、山体、矿山等生态治理1412亩,小流域综合治理42条;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依法关闭矿井84个,高污染、高耗能企业7家,完成减排项目16个;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建成节柴改灶1万铺、太阳能保温房30.1万平方米、秸秆气化站8处、“一池三改”6334户;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建设,建成环湖公路42.4公里,新建桥梁23座,修建隧道3座,完成村组道路257公里,新建和改造城乡电网392.9公里,政务信息交换系统开通率、县乡村三级农网开通率、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均已达到100%。经过十几年凝心聚力的建设与保护,桓仁县成为国家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县,桓龙湖成为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6个乡镇先后成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乡镇,25个村成为国家和省级生态村。桓仁县正在向“国家生态县”的建设标准迈进。

三、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从乱砍滥伐到满目青翠,从河流污染到绿水清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桓仁带来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巨大发展空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如何让县域内的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呢?桓仁县的具体做法就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探索一条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

1.发展生态林业。一是林下种植。目前,全县以林下山参、五味子、细辛为主的林地药材面积达到60.3万亩,产量达到1000多吨;以大叶芹、刺龙芽为主的山野菜面积14.7万亩,年产量达到1000多吨;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面积1500亩,年产量为1.11万吨。二是林下养殖。林蛙养殖封沟716条,年产商品蛙6000万只;养鹿场21处,养鹿1500只。三是干坚果经济林。目前,干坚果经济林97.5万亩,产值2.93亿元,其中,红松种材兼用林78万亩,结实面积11万亩,年产量4000~7000吨,产值近2亿元;山核桃果材兼用林8万亩,年产量4000~6000吨,产值2000万元左右;杂交榛子1.9万亩,结实面积0.8万亩,产果800吨,产值3200万元,产苗木350万株,产值2100万元。目前,桓仁县已经形成了林地药材、山野菜、干坚果经济林、林蛙养殖、速生工业原料林、林业种苗等六大林业产业基地。有“林下山参大王”称谓的姚峰对我们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自己既是桓仁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作为桓仁人,他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过去是要想富就砍树,现在是不砍树照样富。”现在的桓仁不仅是“天然氧吧”,也是‘绿色银行。如今姚峰的林下山参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姚峰只是绿色致富的一个缩影。比如拥有3508个农业户的二棚甸子镇,就有2200户种植山参。2012年1-8月,全镇销售林下山参收入达到4163万元,五年累计销售林下山参收入过亿元。二棚甸子镇四平中心村村委张广富介绍说,在我们村,百万元户有一百户以上,千万元户有十多户,2012年全村林下山参收入超过5000万元。据统计,2012年桓仁县域内的林下山参面积超过50万亩,林下山参专业户2.8万户,从业人员9.7万人,营销年收入在10-30亿元之间。

2.发展生态农业。桓仁县正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一是建设绿色蔬菜基地。从2008年起,桓仁县通过实施沿江沿河的农业产业带建设工程,已经形成了温室草莓生产区、西红柿生产区、香菇生产区和食用菌生产区,总面积达到7360亩,总产值达到接近亿元。二是推广有机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大豆、杂粮等。目前,桓仁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3万亩,有机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桓仁大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原产地证明商标。三是建成我省最大的淡水养殖场,也是我国最早的三大有机鱼产生基地。可养殖水域14.8万亩,优质水产品达到20余种,年产量达200多万公斤。四是种植有机冰葡萄,已经发展到5.98万亩,产值达到1200万元,成为冰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五是鼓励畜牧业生态饲养。

3.发展生态工业。一是产地生态产业。桓仁拥有与世界冰酒之国加拿大相同纬度的自然环境,被誉为东方的“黄金冰谷”。利用产地生态优势,酿造生态、健康、高品质的冰葡萄酒,已经成为桓仁县生态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被列为我省“一县一业”发展项目。二是生态造纸。沈煤龙盛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采用石头造纸技术生产可替代传统纸张和部分软包装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系列产品,产值10亿元,年利润2.3亿元。三是特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开发出山核桃油、山里红V多、山葡萄V多及刺五加饮品等名优特食品系列,吸纳剩余劳动力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发展生态旅游。2003年前,桓仁只有3家旅行社,4处旅游景点,3家星级宾馆,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寥寥无几。桓仁县以2004年五女山城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2处,3A级旅游区2处,旅行社13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96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3740人,旅游高峰季节接待450万人次,旅游行业收入达到42亿元,成为“中国旅游强县”。

5.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建成大小水电站29座,装机容量47.5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16亿千瓦时;牛毛大山风力发电场已装29台,年均发电5300万千瓦时,新装33台,2015年投入使用,预计年发电量可达到10845万千瓦时;节柴改炤、太阳能保温房和秸秆气化站等能源工程建设,年可节省烧材20余万吨,成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

曾几何时,在许多人眼里,桓仁似乎总与“贫穷落后”相关联,如今,生态经济发展正在颠覆人们对桓仁的固有印象。有人这样调侃说:20世纪80年代的桓仁是“一条马路不到头,两个馆子没酱油。旅馆就是大车店,几盏路灯照半宿。”如今的桓仁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桓仁县委县政府真抓实干,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蒲信子书记介绍说,近五年是桓仁县生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民生工程普惠最广的五年、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五年。2012年,桓仁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4亿元,实现了连续12年的快速增长。其中,生态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90%以上。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72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万元。当然,桓仁县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桓仁县委县政府带领桓仁广大群众的努力奋斗,也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的结果。今天的桓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冰酒之乡”、“山参之乡”、“林蛙之乡”,生态经济发展呈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四、问题与建议

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已成为人类的生存危机,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更是辽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约束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工业化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2012年的巴西“里约+20”峰会再次凝聚了绿色发展的共识,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和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世界各国开始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据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唐凤德教授介绍说,近年来生态环境破坏每年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接近1.5万亿元人民币。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800立方米,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为重度缺水省份。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要“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绿色屏障”,桓仁的生态环境建设如何以及生态经济发展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能否最终实现的重大问题。

桓仁县的生态经济发展令我们激动和欣慰。当然,桓仁的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怎样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尺度上的整体战略与行政区划的联动,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的协调,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目标与实施能力的协调以及政府愿望与农民需要的协调。我们在调研时也了解到一些具体事例。比如桓龙湖上游来水水质较差,严重威胁着桓龙湖的水质安全,解决省际间的水污染问题已经远远超过县域政府的职能;随着辽西北调水的临近,调水量增加势必造成桓龙湖水位下降,水库岸坡裸露与石质化则将成为潜在的巨大地质灾害和生态灾害;由于实施“封山育林”,林分郁闭度过大,影响了中龄山参的生长,延长了生长周期;由于野猪大量繁殖,毁田伤农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护水源,严禁水库上游搞开发,农民利益受到影响。辽宁大学著名生态专家董厚德教授认为,如果这些问题协调不畅,就容易形成“政府有心、百姓无意,政府苦恼、百姓埋怨”的局面。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还需要进行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

可以说,桓仁的发展已经成为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的样板,桓仁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东部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全局性问题。随我们一同调查的《光明日报》驻辽宁记者站毕玉才站长认为,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消费模式共同衍生的问题,必须赋予经济发展以生态尺度。只有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

桓仁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前行一步,对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以科学规划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制定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形成硬性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达不到评价指标体系者直接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

2.以建立“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为目标,以政府、企业、大学或科研院所以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经济发展为机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将东部山区打造成为“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和“国民休闲度假基地”。

3.建立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经济发展联席会制度,统筹规划和协调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实现东部山区的整体联动。

4.加强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建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体系与预警机制,比如建立生态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环境问题档案,及时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处理生态环境问题;设立生态经济发展研究基金,引导科研院所将研究主战场转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5.发展轻轨交通,形成东部山区与中部城市群之间的2小时交通圈,甚至更短(现有的高速公路为2小时,铁路为4.5小时),促进人员流动,进一步增加东部山区自然景观的吸引力和释放生态经济发展的潜力。

6.调整发展思路,实行分类指导,有效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7.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发展合作社、股份制或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实现利益共享,创造性地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辽宁大学桓仁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课题组成员:郭民、宋有涛、马溪平、关伟、肖升)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桓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
孙喻奇
摘蕾和采收期对桓仁山参品质的影响研究
好山好水出好米
桓仁蛤蟆油膨胀度与浸泡时间的试验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