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我国消费绿色转型的政策思考

2014-02-27沈晓悦赵雪莱刘文佳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2期
关键词:消费政策绿色

沈晓悦 赵雪莱 刘文佳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迅速增加,消费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与此同时,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在环境保护领域,过去一直比较重视生产领域的政策手段,对消费领域关注较少,事实上,以社会终端为主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对生产行为具有决定和引导作用,消费的绿色转型将带动生产行为的绿色转型,并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的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环保部门应对推动消费绿色转型进行总体把握,主动从经济和社会层面应对消费升级带来的资源环境挑战,为解决环境问题开辟新途径。

1 消费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而在2011年,消费贡献率达到55.5%,比投资贡献率的48.8%高出4.3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十年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消费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中国《经济蓝皮书》也指出,个人消费增长超出预期、成为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亮点。

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逐步落实,消费的高速增长势头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 不合理消费方式对我国资源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水平提速快,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

2.1 居民消费总量增加使生态环境负担加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迅速增加,尤其是近10年来,增速持续增加。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总支出为1759.1亿元,2011年为164945.2亿元。由于我国现阶段消费结构中,物质性消费比重过大,而物质性消费又是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问题为前提,因此,居民消费总量的迅速增加使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图1 我国2001年-2011年消费和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图2 1978-2011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完成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消耗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开始超过其再生能力,出现生态赤字。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1全球公顷,虽然低于全球平均的人均生态足迹(2.7全球公顷),但由于人口数量大,其生态足迹总量是全球最大的;尤其是人均生物承载力超出全球平均水平(0.87全球公顷)将近2.5倍,而不断增长的人均消费正是导致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2.2 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经济持续高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消费模式正处在由“追求生存消费为主”向“追求发展和享受消费为主”的方向发展,居民物质性消费迅速增加。自1990年至2011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81.62万辆迅速增加到7326.79万辆,年均增加345.01万辆,尤其是2008年之后,年均增加1275.13万辆;同样地,其他大件消费品的消费量也在不断攀升,自1990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摩托车拥有量从1.74辆增加到20.13辆、电冰箱拥有量从42.33台上升到97.23台、空调拥有量从0.34台上升到122.00台。

统计数据表明,自1990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物质性消费占60%以上,服务性消费占比近年来虽有增加,但一直低于40%。可见,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仍以物质性消费为主。

图3 我国城乡居民1990-2011年现金消费支出构成

消费结构中物质性消费比重过大,必然造成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有研究表明,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530万辆,对雾霾的贡献达22.2%。全国每年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废弃的铅酸蓄电池超过200万吨,但只有约40%进入正规危险废物回收渠道,大部分电池因消费者缺乏对铅酸电池为危险废物的认知以及监督薄弱等原因流入非法渠道,对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同时,随着我国电子产业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时尚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手机、家电等电子产品的拥有量和更新率持续攀升,有调查显示,购买手机的人中,约70%是“喜新厌旧”,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三部以上手机,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废弃物与日俱增。

2.3 过度和奢侈型消费加剧资源环境问题

资料表明,一些地区大量使用人工造雪来维持滑雪场的正常运营,耗能、耗水,北京周边十余家滑雪场全年有效开放时间只为2-3月,用水量高达40多万立方米。有数据显示,1平方米高尔夫球场草坪的维护用水,就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的用水量。2010年,仅北京一个城市高尔夫球场的耗水量就约为4000万立方米,相当于100万人的用水量。为了维护球场,施用化肥、农药的种类多达十余种,单个球场每年使用量达数十吨,这些农药和化肥随着灌溉水和雨水下渗外排,极易造成环境水质污染。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养活约3.5亿人。浪费食物的背后承载的是大量水资源、能量消耗和农药化肥施用带来的污染。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度包装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包装废弃物占固体废弃物总量的一半,每年废弃价值高达4000亿元;每年包装产量达3000多万吨,而总体回收率却不到30%。由于商品包装使用量过大,且多属一次性消费品、寿命周期短,因此所消耗的资源和导致的废弃物排放量也很大。

2.4 不良消费和生活习惯增加环境压力

餐饮排放对PM2.5来源的贡献可达10%至15%,高的时候能达到17%,烧烤为主要贡献源。许多人喜欢露天烧烤,烧烤为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烧烤出摊大多在晚上,此时会有逆温效应,排出的烟气不容易扩散,造成的污染比白天更严重。

3 我国对促进消费绿色转型尚缺乏战略性谋划及规范

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第七章“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此后,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推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但总体来看,我国促进消费绿色转型政策比较零散、针对性不强,甚至很多是以促进消费为目标,而非以保护环境为目标。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3.1 国家缺乏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总体战略和行动方案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关于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和行动计划,但20年过去,许多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二五”规划被认为是绿色规划,但也没有关于绿色消费的相关理念和目标要求,多年来我国对消费及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缺乏全面系统的政策引导和规范。

3.2 对可持续消费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法律及法律规范很少,零星分散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中,但在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等均没有关于鼓励或促进可持续消费的规定,导致我国推行可持续消费的目标及相关概念、范畴、主体等缺乏规范和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推进可持续消费方面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无章可循。

与之类似地,仅有2012年正式施行的新版《清洁生产促进法》对遏制过度包装做出了引导性的规定,而目前除了食品和化妆品,大多数领域的商品包装仍处于无标准、无监管状态。

3.3 政策存在偏差,节能政策较强而环保政策偏弱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节能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如对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等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和节能效果,但关于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相关消费政策较少,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刺激都较弱。对于以降低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标志产品政策,缺乏财政等支持,完全靠消费者自身环保意识提高而做出自愿选择,政策效果较弱。针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大多只是尝试通过教育引导解决,未能从法律责任方面予以规范和强化。

3.4 现行消费政策多以扩大消费为目的而非真绿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消费新政,其中不乏有节能环保等要求,如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家具以旧换新等,但这些政策的目标主要以拉动消费为目的,而非真正的绿色消费政策。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多亿元。由于对进入以旧换新或下乡产品的节能环保准入要求不高、监管不严,使得大部分活动成了流于形式的变相打折,并未起到激励绿色产品的作用。

3.5 经济政策激励不足,调控作用有限

我国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经济政策整体发展较晚,对消费者行为的激励和调控作用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消费税范围窄,计征方式不合理。我国自开征消费税以来,在引导消费方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文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消费税在调节消费结构方面越发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我国仅对一次性木质筷子、大排量汽车、少量奢侈型商品(如游艇、实木地板等)征收5% ~10%的消费税,范围有限、税率水平偏低并采取价内计征方式,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所购买产品价格中包含的消费税,政策作用非常有限。第二,价格政策缺乏具体实施方案,调控作用不足。以阶梯式电价制度为例,当前,我国多省已经发布了居民阶梯式电价的实施意见或听证方案。但是,目前各省阶梯电价实施方案中虽已提出鼓励居民执行峰谷电价,但是鼓励措施不足,且多数省市尚未出台峰谷电价实施的具体规定或管理办法,无法发挥经济手段“削峰平谷”的作用。第三,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有限,对市场带动力不够。我国政府采购对环境标志产品只为自愿采购而非强制。在政府会议宾馆、公务车辆、办公设备、家具等大宗采购中对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均无硬性要求。政府既然如此,更何谈对公众有绿色要求。

4 推动我国消费绿色转型的政策思考与建议

推动消费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发改、财政、商务、住建等多个政府部门。在当前环境问题凸显、消费快速升级的态势下,环保部门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对推动消费绿色转型进行总体把握,主动应对消费升级带来的环境挑战,通过消费绿色转型“倒逼”生产绿色转型,为解决环境问题开辟新途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推动建立国家可持续消费总体战略

我国应制定国家可持续消费发展战略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可持续消费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可持续消费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与监督保障机制。应在《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修改中,将可持续消费理念以及政府、企业、个人的可持续消费权利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依据。

4.2 将践行绿色生活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从道德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提升环保战略高度

绿色生活是一种新型价值观,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在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下,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推行绿色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是环保部门的应尽责任。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部门应抓住重要机遇,可以“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为主题与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向全民发出绿色生活行动倡议,在全国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文明风尚。同时应与教育部门协调将绿色生活理念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城镇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妇女教育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等各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培训体系,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建立绿色生活价值观。

4.3 将促进消费绿色转型作为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环境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出台一批绿色消费政策

大气雾霾、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活垃圾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也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密切相关。配合当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下一步的清洁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计划,积极推动制订针对消费领域的配套政策:

一是加快完善并提高绿色产品标准及绿色包装标准:其中,绿色产品方面,如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标准、绿色宾馆饭店认证标准、绿色采购标准、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引导企业为消费市场提供丰富和可靠的绿色产品及服务;绿色包装方面,需要建立并完善食品、保健品及一些高档商品的包装标准,必要时辅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实施条例。二是扩大政府绿色采购强制范围。将环境标志认证产品以及绿色饭店、绿色印刷、新能源汽车等纳入政府强制采购范围。三是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根据固废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加快出台《强制性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目录》。四是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资源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含磷洗涤剂、车用铅酸蓄电池、高毒性农药化肥、含高VOC家装建材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计税方式应从对生产环节计征改为在批发或零售环节计征,应从价内计征改为价外计征,引导消费者自愿购买节能环保产品。五是推进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绿色消费信贷品种。就消费者选择大宗绿色消费品,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认证家电、太阳能热水器、小户型及节能环保型住房等给予折扣或较低的借款利率以及便捷的融资服务等信贷优惠支持;转变过去倚重抵押品的融资模式,探索通过节能环保的预期收益抵押等方式扩大民用节能产品购买的融资来源。

4.4 推动建立跨部门绿色消费政策协调机制

环保部门应发挥在环境监管、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环境宣传教育以及环境服务、环境标志认证等方面的职责和优势,在部内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形成推动合力。同时还应推动在国家部委层面建立绿色消费跨部门协调机制,环保部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5 小结

本文研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消费模式开始由“追求生存消费为主“向”追求发展和享受消费为主”转变,居民物质性消费迅速增加,成为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来源。为此,环境保护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政策切入点,推动消费绿色转型:一是推动建立国家可持续消费总体战略;二是将践行绿色生活作为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三是推动出台一批绿色消费政策;四是推动建立跨部门绿色消费政策协调机制。

[1]唐丁丁.全面推进可持续消费促进“十二五”环保目标实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4):5-10.

[2]刘志全.我国“十二五”环境服务业发展需求与思路及重点工作[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6):5-7.

[3]唐丁丁.强力推进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业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6):8-10.

[4]原庆丹.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急需政策发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6):14-16.

[5]唐丁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1):5-9.

猜你喜欢

消费政策绿色
政策
绿色低碳
政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助企政策
政策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