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淮湖洼地治理与水环境保护

2014-02-27徐迎春丁瑞勇

治淮 2014年2期
关键词:洼地淮河湖泊

陈 平 徐迎春 丁瑞勇

沿淮湖洼地治理与水环境保护

陈 平 徐迎春 丁瑞勇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沿淮湖洼地面积6800km2,其中淮北洼地面积3200km2,淮南洼地面积3600km2。沿淮湖泊洼地除行洪区外,基本上都有控制闸,汛期淮河遇中、小洪水时,水位就高出地面,而且时间长,虽可拒外河水倒灌,但当地降雨,包括流域内的来水,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沿淮湖洼地的形成及其水面面积的变化

沿淮湖泊大都是潴水新生型湖泊。1578年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的治水主张以后,洪泽湖的基准面不断抬高,水面不断扩大,使淮河中游河道的比降减缓,溢于两岸,蓄积成许多河口洼地湖泊。有研究资料表明,瓦埠湖、花园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都是如此形成的。因此,沿淮湖洼地的形成大都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且水深较浅,一般只有2~4m。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汛期洪水倒灌,在湖泊的入淮口大都建有控制闸。20世纪50年代,沿淮湖泊洼地的水面面积约3000km2(不含行蓄洪区)。60年代以来,由于开垦、圈圩,造成水面面积的显著减小。60年代后期,有的地方曾提出湖泊洼地要“改渔为农”。70年代发生了大量的圈圩现象。90年代常年蓄水区的水面面积仅有1000多km2。从表1可以看出,瓦埠湖、城西湖、焦岗湖、花园湖、

西淝河下游洼地的水面面积减少一半以上。

表1 沿淮部分湖洼地水面面积变化情况表

三、湖洼地治理措施

沿淮湖洼地治理大多以防洪除涝为主要任务,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高截岗、低治涝、中部圈圩建站和扩大出口等。

高截岗。将湖洼周边大面积的高水通过开挖截岗河或截岗沟,将其直接排入干支流河道,减轻洼地积涝负担。

低治涝。在有条件的湖泊低洼处留出必要的容积,滞蓄截岗沟以下的涝水,兼顾蓄水灌溉,发展水运和水产。

中部圈圩建站。在湖洼周边沿适当的等高线修筑圩堤,保护部分耕地面积,圩内修建排涝站或对现有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

扩大出口,增加排水出路。对有条件的湖洼地,经过技术经济论证,抽湖水入淮河。

四、存在问题

治淮以来,沿淮一些较大的湖泊洼地先后进行了治理,对减轻洪涝灾害起到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沿淮湖泊洼地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部分湖洼地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圈圩,与水争地,造成湖洼地面积不断减小,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瓦埠湖现有圩口77处,圩区面积约145km2,而70年代圩口最多时达200多个。

(2)部分河道因下游洼地圈圩而影响除涝防洪,汛期不按统一规划防汛调度,确保、死保低标准圩堤,往往导致干堤出现险情的不利局面,扩大了灾情范围。

(3)部分湖洼地水体污染严重。如北淝河下游洼地由于部分工厂排放废水、废渣,水质污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周围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湖洼地水环境保护

1.水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文明发展进程的推进,要求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资源与生态等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跨越,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沿淮湖洼周边地区地势低洼,人均耕地相对较多,适当退田还湖、以粮食换水产品符合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趋势。

此外,沿淮、淮北地区是安徽省主要缺水地区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水资源不足已严重制约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77.2亿m3,亩均占有量为246m3,只有全省平均值的1/4,而且全省平均值又只有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左右。淮北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地下水资源量虽然相对较丰富,仍满足不了大中城市大量集中开采的要求。

淮河实测过境水虽较多,但年际、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且与当地径流丰枯情况基本同步。蚌埠闸上来水面积12.1万km2,实测多年平均过境水量278 亿m3,两者相差20多倍。随着淮河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水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淮河上游的来水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淮河干流枯水期出现断流的机率将增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有必要充分利用沿淮湖洼地的水资源。

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湖泊、池塘、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维护良性生态系统并非排斥人类的经济活动,而是尽可能做到适度开发。沿淮湖泊洼地现状的常年蓄水面积只有1000多km2,已不及50年代的一半。保护行洪河道和一般洪水可以过水的浅滩,不仅是防洪的需要,也是维护良性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调整治水思路,防止圈圩过度

沿淮湖洼地的过分围垦不仅对湖区的防汛抢险不利,还会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湖洼地治理应从防洪减灾与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出发,根据地形条件考虑河道行洪宽度以及内水滞蓄的需要,留出一部分洼地面积,兼顾蓄水灌溉,发展水运和水产。适度圈圩垦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过分围垦不仅使洪峰水位升高、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而且不利于维持湖区良性生态环境。对沿淮湖泊洼地现有水面,一定要珍惜、保护,严禁过度圈圩。

(2)结合城镇化建设,实施低洼地群众迁移

政府倡导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是必然的。居住在湖洼地周边特别是纵深低洼处的群众,受灾机率大,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从长远考虑,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低洼处的人口外迁。结合城镇化建设,实施移民建镇。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沿淮湖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耐水作物和水产养殖,形成湖洼地区的特色农业。在防洪标准较高的宜粮耕地区则应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实现稳产高产。水利、农业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共同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改善群众的居住和生产环境。

(4)防治水污染,为水资源综合利用创造条件

沿淮湖泊洼地的水质总体上要好于淮河干流。但这些湖泊洼地无论是水量、流量,还是流速都不能与干流相比,稀释功能相对较弱,防治水污染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像北淝河下游那样已遭受污染的洼地要因地制宜,做到涝水与污水分排,铺设暗管以排泄污水。要吸取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合理布局,少上排污大的工业企业。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与处理,留一片碧水给子孙后代■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30088)

(专栏编辑:周 权)

猜你喜欢

洼地淮河湖泊
高原洼地倒下一江水,演变成一个完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从三江并流看云南物种多样性
流沙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湖泊上的酒店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奇异的湖泊
高股息蓝筹股“洼地”价值凸显 “优选50超越50”引发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