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陶艺走进孩子的世界

2014-02-24徐千翔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泥巴陶艺泥土

徐千翔

我相信玩泥巴是人的一种天性。尽管孩子们第一次看到陶泥的时候,都做了同一个动作、说了同一句话,一脸惊讶地说:“这是什么?好脏啊!”当泥变成了有趣的泥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汽车、轮船……这样的变化又使他们欣喜不已。玩泥巴的确是件让孩子们快乐的事。当然现今的陶艺并不只是“玩泥巴”, 它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开发儿童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起着特殊作用。事实上,浙美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陶艺课题,如《夸张的脸》《中国古代陶艺》《杂技表演》《砖石上的雕刻》等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陶艺却还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或者说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把孩子带进开放的、自由的陶艺世界。本文是以笔者执教的浙美版第十册中的《夸张的脸》一课作为例子,采用较为微格的方式阐述小学美术课中开展陶艺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感官体验——一起来研究研究泥巴

只有你读懂孩子,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怎样吸引孩子融入陶艺世界,让他们倾听泥土的语言,亲身感受自然的泥火之美呢?在教《夸张的脸》一课时,顺应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带着他们走出去,体验泥土,一起研究研究泥巴,让学生真实地触摸泥巴。湿软的泥土带给孩子们的感官刺激是直接的,是惊奇的。有了这份情感作为依托,学生更易融入陶艺这门艺术,更能够用心去感受泥土的魅力。

二、授之以渔——你会哪些方法了

《新课标》在论述美术学习的价值时,曾阐述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技术意识的培养体现在学生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情趣及个性表现与表达的技术支持。陶艺技能并非仅仅是美术教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的简单程式模仿,它包含了孩子们对陶艺的感知、情感和实践等较为广泛的一个整体。作为执教者,我们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并合理、开放地进行技术引导。

学生会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小动物、小玩具、树木、房子甚至人物等。当然,也会有他们的烦恼,如:我想做个卷卷的头发,该怎么办呢?我想让它变得更立体,要怎么做呢?我想要让它有个长长的脖子,怎么才能牢固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创意,让他们把心中的想法用泥土表现出来。

在执教《夸张的脸》时,当每个学生分到一块陶泥时,大家总会这样问:“老师,我们要怎么做呀?”其实,这时候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思考,这时教师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演示引导:“同学们,捏捏看,揉揉看,谁能试出更多的方法?”学生们在这样的启发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尝试团泥团、搓泥球、拍泥板、搓泥条、泥巴粘接,还有的借助工具切泥砖、擀泥片、掏空等等方法。还有的孩子尝试了新的方法:“我用裱花嘴把泥巴变成像奶油一样的泥条。”“我用手把泥巴在纸上压擦,我想做一个大胡子的效果!”“我用刻刀在泥巴上刮出了很有趣的花纹,等下我要把它用起来。”“我想把纽扣、珠子、橡皮泥、陶泥一起用起来!”(如图1~图4)孩子们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方法,我相信他们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这样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游戏性、趣味性的技法探索过程,也是最简单而完整的初期创作。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在陶艺的学习创作中,很多时候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至于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学生也许会因此放弃努力,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去完成,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深切地感受陶艺,增强成就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操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三、提炼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在陶艺教学中,如果局限于某种技艺的学习或者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也有违学生固有的创造天性。人的艺术感觉来源于人对自然社会中的观察和发现。在陶艺创作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思想地表现生活。

在《夸张的脸》教学过程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不同表情的照片,如喜怒哀乐;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陶艺作品,如唐代的天王俑——严厉与恐怖、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夸张的表情幽默生动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陶艺作品的夸张之处与独特之处。笔者引导学生在陶艺创作时,可以突出人物的表情特征或者对局部进行夸张、变形,使欣赏者产生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及趣味性。

从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观察并有目的地进行思考,从学生自我的理解中推陈出新、提炼精彩,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性的想象力,快乐地“玩”和快乐地表现,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

四、展示交流——你的作品很成功

学生创作的陶艺作品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现,充满了灵性和率真。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肯定他们的创作,还应协助他们展示作品。学生会为自己的作品被展示而感到自豪,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夸张的脸》展示评价环节,笔者邀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与大家分享,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叙述:“我用了粗粗的泥条把嘴巴做得最大,我想表现这是一个很爱说话很爱喝酒的人。”(图5)孩子的表达略有些羞涩和激动,希望大家都能读懂他的作品,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我的作品与众不同,它可以正着看,这是顶着漂亮发型的脸,也可以倒着看,这是一张生气的脸。”(图6、7)该生很是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作品,成就感无限。“我想表现的是一张非常生气的脸,我用泥片卷起来做了头发、眉毛、胡子、嘴角,看起来真的很生气啊。”(图8)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生的陶艺作品,如课后展评、摄影记录等方法,放大他们的成就感和新鲜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继续创作的兴趣和欲望。

五、文化浸润——这是一首无声的歌

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陶艺对学生而言,既是接触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良好机会,又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夸张的脸》一课,贯穿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土与火的艺术展开。陶瓷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作为"陶瓷古国"的中国,让学生欣赏了解优秀艺术作品的图片,使之眼界得到开阔,文化底蕴逐步加深,艺术美得到享受,爱国热情得到增强。

每个人对美的标准都有不同的理解,陶艺作品的美应是人们心灵深处最朴素的美,它促使人们重拾遗失的情感,而不至于淹没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喧嚣和冷漠之中。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态,陶艺制作让儿童从朴实的泥土中发现惊人的美,是脑力与体力协调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塑造,不仅有利于开发儿童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身手的灵巧性。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南堡小学 325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泥巴陶艺泥土
泥土
泥土中的功臣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泥巴泥巴我爱你
爱玩泥巴的犀牛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呼吸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