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4-02-24周春滟李玉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川东地区社会化劳动力

周春滟,李玉印

(四川文理学院 人事处,四川 达州 635000)

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

周春滟,李玉印

(四川文理学院 人事处,四川 达州 635000)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省川东地区为例,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置于一个就业社会化的大背景下,从就业社会化的角度来探讨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化背景下农民就业的培训新道路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有效方法。

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

资料显示,尽管多年来川东地区在培训农村劳动力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的培训方式已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而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却因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而不断弱化、边缘化。川东地区农业中等学校逐年递减,而且仅仅靠现有农业职业院校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农业学校的毕业生也不可能成为新型农民,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已有的农村人才也迅速“非农化”,农村专业人才枯竭必将成为严峻的现实。因此,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农村人才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培训理念和制度制订缺乏社会化就业理论指导

从目前实施的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实践来看,传统的培训理念仍然左右着当前的培训工作。所谓传统的培训理念是指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为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将工人培养成驯服听话的“工具”,是人适应机器需要的理念。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在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时自然也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就必须转换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的培训理念,以人、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满足人、社会需求的培训模式,并切实深入贯彻到培训工作中。但是,我们在对川东地区42所中职学校的培训科目及措施统计时发现,到目前为止各中职学校还是以把自己的学员培训为听话的“工具”为目的,即让学员能够熟练地操作机器。这种以适应机器操作的培训仍然是这些培训单位的办学目标。培训理念决定培训制度的制定,在目前制定的各项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中无不充斥着这种培训理念,各项政策将农村劳动力看作是“剩余”的,言外之意他们是多余的人,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以就业为出发点。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不是多余的!

二、培训机构设置与资金投入不符合社会化要求

目前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培训机构重叠、设置不合理现象。川东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省级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机构中就有教育、农业、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当然,如果能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来说自然是好事,但现状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各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一是国家层面的培训机构经费不足,而民间培训机构办学设施简陋;二是各种培训机构、培训设施、培训队伍低水平的重复设置,造成培训资源和经费的严重浪费。具体到川东地区来说,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尚未把农民培训纳入到公共服务范畴,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对广大农村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大部分的经费还需要农民自己解决。

三、培训的内容和手段与社会化就业相脱离

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目的有两个——就业和个人发展,为此他们都希望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传统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单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课程标准,当前各培训机构还仍然缺乏服务意识,与就业社会化的大趋势明显不协调。由于没有一个可以参照依据的标准,川东地区各地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时,培训内容千差万别、执行标准参差不齐。广安、达州、巴中地区在培训时所选教材各异,教学内容也迥然不同。我们在几所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几乎是一所学校一种教材,教学内容各异,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又显得过于单一,计算机、美发、厨师、缝纫等占去了课程设置的一大半,对于提升农业技术的课程却是很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而这些却都是不愿外出农村劳动力最需要的(如下表)。课程设置的导向明显是面向低端的、临时的工种。

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希望接受培训的专业统计表(每组100人)(单位:人)

在培训手段上,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方法的居多,而把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还不是很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川东地区对农民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手段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对农民影响最大、接受最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培训资源严重不足。所调查的地区电台和电视台都没有专门的农业教育培训栏目,这样的媒体传播状况也严重制约着川东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发展。同样在培训单位存在的问题是:(1)专任教师数量少,教师水平低,自己就根本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学员起点低,自身难以接受先进的教育技术;(3)学校办学经费少,难以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4)受短期利益驱使,培训单位只追求招生数量,不注重培训质量。

四、农村劳动力自身不能适应就业社会化

1.在社会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个人因素对其参与培训意愿的影响主要有六个因素,即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当前的收入水平、预期的收入水平。我们调查中发现:男性因为面临着较大的维持家庭生计的压力,所以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烈的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培训的意愿;在年龄方面,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劳动力越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己;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他们的视野也更开阔,所以受教育年限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培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培训的意愿更强烈;当前的收入与参与培训积极性成反比,收入低的农村劳动力有更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他们会倾向于参加素质培训;对未来预期收入越高,越会做出提高自身素质的努力,预期收入与参与培训积极性成正比。

2.社会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家庭因素对其参与培训意愿的主要影响主要有四个因素,即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的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调查中发现,家庭人口越多,经济负担越重,家庭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压力越大,但培训意愿较强;当家庭中劳动力人数很多时,该家庭中的劳动力面临的寻找工作的压力越大,培训愿望也越强烈;以非务农收入为主的家庭成员,视野开阔,对知识的价值和技能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对专业技能有更多的需求,所以更愿意参加培训;家庭当前人均收入与参与培训意愿成反比,如果整个家庭的人均收入比较高,农民对改变目前的职业状况的意愿就不会很强烈,反之,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农民倾向于参加素质培训。

农村劳动力社会化就业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却是制约社会化就业的瓶颈,而作为提升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培训却仍然滞后于就业社会化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必须摒弃过时的培训模式,重新建构适应社会化就业的培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农村劳动力培训与社会化就业不相适应,政府出钱出力却得不到应有效果的困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障碍,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1]2011年在达县、宣汉、万源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Z].

[2]2011年4月在达州市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等地调查时与一些村支书和村民聊天时记录[Z].

D668

A

1674-9324(2014)35-0130-02

2010年度四川文理学院青年启动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C03R)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春滟(1982-),女,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人事处工作,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玉印(1970-),男,河南南阳人,四川文理学院人事处工作,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猜你喜欢

川东地区社会化劳动力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川东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调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川东地区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瓶颈与措施效果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