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功能:语言递归性对翻译的启示

2014-02-23牛艳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语言学译文语义

牛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随着人类对自然语言符号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两大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补充了语言的递归性、层次性、非单元性、离散性、随机性、冗余性和模糊性。

递归(recursion)一词来自于拉丁文,本意是“happen again;happen repeatedly”,指借助“回归”把未知的归结为已知的。乔姆斯基在《乔姆斯基理论介绍》(中文版,1982)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早在19世纪初,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德就观察到“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语言的递归现象来自于表达递归性思想的需要,即先有了普遍的递归认知需要和能力,才产生了语言中比较高级的递归句法。语言的句子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却是有限的。借助语言符号的递归性,有限的语法规则将构建出无限的句子,机器翻译的出现,就是源于此现象的有效使用。同时又因语言符号的递归性,人们的认知构式(进行规划的能力“ability to plan”和理解其他人思想状态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二、逻辑功能——语言递归性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逻辑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其“递归性”。它是语言所具备的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功能。Halliday(1985/1994/2004)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这种功能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y)和逻辑语义关系(logical-semantic relation)。这些关系可以以下图表示。

语言学家认为逻辑功能仅限于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机制,与传统语法的句子结构分析相比,逻辑结构分析没有所谓的主谓宾定状补及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这么复杂的分类,只是区分并列关系和主从关系,区分终止和持续。

(一)相互依存

Halliday(1985/1994/2004)认为,任何两个不同的语言单位之间都有某种依赖关系,即“相互依存”,具体分为两种:并列关系(parataxis)和主从关系(hypotaxis)。所谓并列,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同等重要。所谓主从,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在逻辑和语义上地位不同,其中一个单位比其他单位重要,是其他单位依附的对象。两者均可以出现词复合体,可以出现小句复合体。并列关系小句所体现的语义相对比较松散,而从属关系则比较严谨。

例如:1.She is an intelligent and diligent girl.(intelligent和diligent并列)

2.He is a teacher and I am a student.(He is a teacher和I am a student并列)

3.Mary is very clever.(very和clever主从)

4.John ran away because he was scared.(John ran away和because he was scared主从)

(二)逻辑语义关系

语言单位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韩礼德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扩展和投射。所谓扩展,指的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小句在语义上对另一个词或另一个小句进行的扩充,其方式有三种:详述、延伸和增强。投射指的是通过一个小句引出另一个小句的语言现象。被投射的小句可以是“话语”即某人说的话,话语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被投射的小句还可以是“主意”,即某人的想法。与话语一样,主意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

例如:1.John ran away,which means he didn’t wait.(详述)

2.John ran away whereas Fred stayed behind.(延伸)

3.John ran away so he ran away.(增强)

4.John said:“I’m running away.”(投射)

三、逻辑功能的翻译应用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模式。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使用做了系统的描写,而且其基本功能思想之一是语言的意义潜势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体现。因此,某些学者把功能语言学理论引入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之中,并做了积极的开拓工作。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是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而相互联系的,形成一种抽象的、互为依存的逻辑语义关系。翻译时,尽量保持中译文和英语语篇在整体深层次语义关系上和句法结构上的基本对等。

(一)逻辑功能的静态对等翻译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不管如何特殊地使用语言描述主客观世界,都要参照各事物之间的抽象内部关系——逻辑功能。李克兴认为:相对于动态对等,静态对等要求译文的深层意思、表层意思、语言结构、风格、格式与原文的这些方面完全对等,还要求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静态对等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其中要关注的是,接受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因此,静态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这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影响极大。

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法律条文,在句法上,语言的衔接形式都存在利用语言递归性产生连锁式效应,即后句句首复现前句句尾的语言单位的衔接方式。句与句之间的层层连接,可以开放式地继续,突出新旧信息的连锁,使句子更准确细致。不同的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对偶、排比、对照、层递等)更多赋予的是语言韵律的美感和表现的张力。法律文本都是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型文本,句式单调、冗长,语言趋于模式化和格式化,因此,这样大量的重复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模糊度,而且可以通过排比的重复结构,展示立法语篇的精确和威严。基于以上这些,使用静态对等的翻译方法不失为合适的策略之一。比如:Crystal和David指出,法律中的众多句子都有一个潜在的逻辑结构,即“如果x,则z必须是Y”或者“如果X,则Z必须做Y”。就句子结构而言,“if X”最有可能通过状语从句实现,即条件状语从句或让步状语从句,形成扩展句子的基本要素。

If a body is designated under subsection(1)or(2),the Secretary of State or the Assembly must,before the effective date,——

(a)give the body notice of the designation,and

(b)publish notice of the designation in such manner as he or the Assembly thinks fit.——英国《高等教育法(2004)》

译文:如果一个机构根据款(1)或(2)被任命,大臣或者议会必须,在生效日期前,(a)给予该机构任命通知,并(b)以大臣或者议会认为合适的方式,公布任命通知。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主从关系和并列关系式表示,人们明确地分析出了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if a body is designated under subsection(1)or(2)就是一个“if X”通过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则the Secretary of State or the Assembly必须做Y(a和b)。为避免语义模糊或者歧义,法律语篇会较少使用指示代词,而是不断重复使用名词。翻译时遵循静态对等翻译的原则,该重复的地方要重复,忠实地翻译,如上面译文中的“大臣或议会”。

传统语法分析复杂句总是一点点地找它的主谓宾定状补,可能会造成语义之间支离破碎。用系统功能语法的逻辑结构分析,找出主从或并列关系,层次就比较容易理清楚。人们普遍认为英语的复杂长句使法律语言晦涩难懂,但是张德禄先生经过对十几个中英立法语篇的分析,发现句子中的衔接手段尤为突出,可以帮助人们极精确地诠释法律,其中运用最多的衔接手段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回指、共现等。还有,彭宣维先生也就句中的衔接词和法律的权力值进行了分析,即法律语言使用完整的句子结构表达复杂的含义,衔接手段包括参照、连贯、省略和词汇组织。大量的重复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模糊度,而且通过排比的重复结构,可以展示立法语篇的精确和威严。

(二)逻辑功能作用下的翻译形式转换

翻译过程中,对整体的语义关系把握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其在逻辑意义及其英汉语的体现形式上存在细微的差别。在英语中,句式多为主谓宾的形式,逻辑功能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连接词,即传统语法界定的连词(and、but、if等)和副词(therefore,consequently)。英语中的句子是层层相扣的,由中心向外扩展,衔接让人一目了然。然而,相比英语来说,汉语更多的用零连接的形式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汉语的意合现象比英语多;汉语是一种线形结构,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安排句序,呈现的是一个流水形图式,以连动句和流水句居多。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语义关系主要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体现。因此,翻译中主要问题就是尊重其无形的逻辑语义,最终目标是为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的最自然的对等,即动态对等。例如:英语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小句复合体是主从关系,在汉译时可以转换为并列关系;英语中复句的多层次在汉译时也尽量减少,趋于平面的线性的表达。

下面是电影Titanic中的一段对话及其汉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英汉逻辑功能表现形式的异同。一般认为,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则注重“意合”。

You don’t know me and I don’t know you and we are not having this conversation at all!You are rude and uncouth and presumptuous and I’m leaving now,Jack,Mr.Dawson.It’s been a pleasure.I sought you out to thank you and now I have thanked you...

译文:我们俩互不了解,你根本就不该问我这个问题。你很无理,很粗鲁,还很放肆。我现在要走了,杰克,道森先生,我不打扰了。我是过来道谢的,我已经道过谢了……(英文有6个and,只译出第四个。)

但是也有例外,如:英语中的连词and有时表示简单的添加关系,有时必须分句语义关系进行转换,使其逻辑意义更显性。

Even when a mere child/I began my travels,//and made many tours of discovery into 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 of my native city,/to the frequent alarm of my parents,and the emolument of the town-crier.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Washington Irving

译文一:我的旅行从童年时候就开始,//本城范围以内的[穷乡僻壤],我很小就去[考察],//因此我常常失踪,//害得家长很着急,//镇上的地保把我找回来了,//常常因此得到奖赏。

译文二:早在童稚时期,我的旅行即已开始,//观察区域之广,遍及我出生城镇的各个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此事固曾使我的父母饱受虚惊,//市镇报讯人却也赖以而沾益颇丰。

延伸关系是指在原有的语义上增加新的内容,增强是交代时间、地点、因果、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小句的语义进行说明。英语中的小句之间可以通过简单的and表示,然而在汉语中,无论是译文一还是译文二,都用了连词使逻辑语义更加清楚。如译文一中用了“因此”,译文二中用了“固”和“却”。

再来看著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通过分析英译本的第三句,看英语中的形合及汉语中的意合的体现形式。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A cow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

——万昌盛、王涧中(间接引述)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cowboy?”/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吴钧陶(直接引语)

英语中的省略是形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能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如万昌盛、王涧中的译文中“when asked”实则是“when he is asked”,后句紧跟的主语就是“cowboy”。英语的衔接手段中还可以用照应手法(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体现形合,如上文吴钧陶的译文中前句的“cowboy”和后句的“He”。然而,汉语不注重形合,所以才会出现“谁是‘借问’者?”和“‘行人’和‘借问者’是否是同一个人?”这类问题(参见黄国文2002b)。

四、结语

目前,一些翻译者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翻译理论,摆脱传统的评点式、随感式和印象式的翻译批评方法,希望在不同的层面和平面,对翻译问题和译文进行多维的、立体的、定性的、定量的、科学的分析。本文则结合多个例证,表明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功能在语篇翻译中应注意的几项策略,尤其要兼顾静态对等和动态对等原则。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 Edition)[M].London:EdwardArnold 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滕超,孔飞燕.英汉法律互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国文.杜牧《清明》英译文的逻辑功能分析[J].外语与翻译,2002(1).

[6]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7]杨敏.系统功能视域下的法律英语翻译[J].外语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译文语义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语言与语义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