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外语教学中汉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014-02-22靳松荣高悦

靳松 荣高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了长足发展,外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回顾我国几十年外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汉文化教育逐步在人们的头脑中淡化,当代大学生汉文化的缺失现象日趋凸显。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教材和教学意识进行分析,找出汉文化缺失的原因,强调汉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能够唤醒人们对母语文化学习的重视,同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方向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语教学目的 汉文化缺失 汉文化导入

一、引言

在过去数十年的外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家学习外语的激情随着经济的提升大有越烧越旺之势。从外语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来看,基本贯穿了人生最宝贵的每一个阶段,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外语一直都作为人们热捧的学科。“目前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语言工具的使用,而是服从于学生应付各种考试。教学训练服务于考试的教育范式主导下,学生既无法把外语作为工具掌握,以外语为媒介了解其他国家的技术文明与思想精神,也难以深入阅读经典,完成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马利2013).[1]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课外班进行外语学习,大学生为了毕业而不得不通过四、六级考试,出国留学的学生更是要跨过雅思、托福之类的重重门槛。即使参加了工作,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评上职称,人们不得不把好久不看的外语课本重新拾起。外语对国人的影响已深入骨髓,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与外语教学相比,母语的文化教育却少有问津。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出现,我们才意识到,不知何时,大学汉语课本悄悄的退出了很多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大纲,随之,母语文化的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逐步淡化,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更是过多地强调了外语及外国文化的学习,从而忽视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存在,出现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逆差”。由此可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了西方文化的导入,去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培养。汉文化因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外语教学界的重视,尤其是数以百万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中似乎对语言学习方法和语言本体研究更感兴趣,对外语教学发展的最终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很少谈及本土文化的话题,更不会有意识的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中。

1996年的全国外语教学会上,李岚清副总理曾说:“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但连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都回答不出来。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学生能用英语正确表达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了吗?

二、当代大学生汉文化教育现状

“作为肩负中国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在以外语为工具了解掌握世界信息的同时,利用外语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文化也是作为中国人应尽的义务。”[2]。当代的大学生从小接触的是西方文化,对于西方饮食文化耳熟能详。这一切都因我们教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所致。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到底了解多少?又有多少学生能够用外语将我们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各国人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提高了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回顾一下学界同仁近年来对当代大学生汉文化导入调查情况。

段竹英(2013)针对237名云南大学2010级人文、公管、法学、软件、化工、生科、物科等学院各专业英语快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词语翻译测试部分,翻译表达正确率排在前三位的是41.8%,39.2%和37.6%。宋伊雯等(2010)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现阶段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欠缺用外语表达的能力,而大学外语教师在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的翻译上也略显不足。肖龙福等(2009)采用测试卷、访谈及问卷等研究工具,对山东省两所高校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的171名四年级本科生、26名外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受试师生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外语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尤其是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

根据以上针对当代大学生汉文化导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没有形成将汉文化融入到外语学习中的意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外语学习和汉语学习没有必然联系,很少或从未想过将外语学习当作汉文化推广的工具。二是,当代大学生虽然经过十几年汉文化的耳濡目染,但这种印记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第三,大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仍有一定欠缺,尤其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掌握极其贫乏。第四,一线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研究有一定差距,跨文化教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2000年从丛提出“中国文化失语”[3],外语界(肖龙福2008,杨洋2010,曾洪伟2006)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缺陷给予了更多重视,并对当今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给予了分析。他们认为文化缺失的原因来自诸多方面,比如,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状况、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状况等都将对大学生汉语文化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另外,除了中文专业的学生, 语文课几乎是到高考结束后就终止了,中国文化在学校的学习时间相比外语的学习时间简直少得可怜。在中国文化教育进入佳境之时,中国学生却被强行断掉了中国文化之奶。

三、外语教学中汉文化缺失的应对措施

1.提高汉文化导入意识

外语教学的目的本应该是作为承载世界各国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沟通的工具,我国外语教学的开展应该是为不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服务,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汉文化精髓,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的指出,我国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目的追求功利性,汉文化宣传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缺失,教学目的舍本逐末等现象日趋凸显。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教育工作者的汉文化宣传意识淡薄。陆俭明提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需要树立一些意识。即“要树立很强的学科意识;要树立很强的学习、研究意识;要树立自尊自重的意识”。[4]明确了这些意识之后,教师才能明了自己的职责和所求。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5]这里的人文性,我个人认为就是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融入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教学的一个缺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的汉文化导入是我国外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束定芳等(2006)也指出,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成为一个不容争议的论题。[6]

意识决定成败。教师作为传统外语教学的主体,对学生民族文化宣传推广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如在外语教学中将中国文化有机融入到外语课堂,将会对培养学生进一步熟悉母语文化,宣传母语文化的意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如,每逢我国传统节日,教师让学生用外语写作的形式来描述这些中国节日的由来、发展历史、相关典故,这样学生会在课下用一些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并对所搜集内容进行编辑整理。这样学生准备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汉文化的过程,同时,用外语进行汉文化的表述则是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过程。

2.调整外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英国人在向世界推广外语时的体会是:作为一门外语,一国的语言作为外语来教时,别国语言好过母语国教材,才是母语发达的标志。教材是文化传播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编排直接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在几十年的外语教学中,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虽经过历次改编,但以英美概况为主的西方文化介绍占据整个教材的局面仍然没有什么改变,这样的教材编排无疑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主动或被动的集中在西方文化上。同时,从根源上切断了刚刚步入独立思考阶段的大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可能,除中文专业之外,其他的大学生自步入大学开始,中文专业教材几乎消失殆尽,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更不用说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用外语宣传中国文化了。所以教材内容的选定应该引起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一线领导和教师的注意。

汉文化的导入可以通过诸多途径来实现,比如:在外语教材中适当穿插中国文化元素,或者在外语专业的学生中开始汉语文化选修课程等。新近,云南大学针对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和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开设了“中国文化英语桥”的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追捧。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开拓其东西方文化视野,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激发其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灵活处理中英文化差异,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通过这些途径的汉文化导入,将为学生提高汉文化学习提供帮助,对学生汉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交流的素质

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逐步增强汉文化导入意识,同时,教师的文化根基专业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好这一主导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高为师,德高垂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吕必松教授认为语言教师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法知识;文学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二是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指语言文字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交际和组织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7]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再加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除应该具备课堂实践能力外,从事外语教学教师的跨文化素质还应包括:汉语及中国文化知识、外语及学生母语国文化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汉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导入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语法词汇等语言本体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准确反映出特定语境中语言含义,并能够通过第二语言将它表述出来。外语教学中的汉文化导入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多年输入的文化知识通过第二语言进行输出出来。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当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该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而多年的本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脑海里的积淀已经有了一定储备,大学生缺少的是这样的机会,通过第二语言尝试着去表达中国文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要的汉语言文化导入,尤其是教师的样本作用将无疑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并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外语教学改革首先应该着眼于外语教学目的。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作为世界各国沟通理解的桥梁和纽带,语言教学首先要从国家体制上进行改革,摒弃功利性学习行为。通过外语与母语文化的共融,使得世界文化得到更广范围交流和学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更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和支持,汉文化的推广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外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导入是汉文化推广的重要途径。

最近我国高考改革外语成绩的总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边是国语总分的提升,一边是外语总分的下调,一升一降,表明的是国家层面对外语教学和母语文化发展认识发生了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说:“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母语学习上,现在很多学生写字不如从前、中国传统文化不十分清楚,适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变,高校也应该适应基础教育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8]这种调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学生会对提高汉文化的重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外语教学中的汉文化导入给予极大地支持。

项目:石家庄铁道大学“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10449)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H132075)

[参考文献]

[1]马利英语降分,高中教育走向何方【N】.燕赵都市报2013-10-28(17)

[2]段竹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英语桥”课程建设研究2013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60-63.

[5]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7月

[6]束定芳,庄志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1):1-17

[8]孟繁华幼儿园起学英语高考优势不在EB.中国新闻网2013-10-22。

(作者单位:1.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际处 河北石家庄,2.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 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