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斌

2014-02-2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共性建筑师建筑

祁斌

QI Bin

B.1971

1993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一所所长

2012 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2009 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2004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我1993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研究生,正值小平“92南巡”之后的又一个社会快速发展期,建筑行业整体火热。系里的学术氛围相对宽松,对外来的新思想关注很多。那时讲座很受欢迎,几乎每周一次,在大家心目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上课。国外来的名师、出国回来的老师带来最鲜活的幻灯片,真是比大家速记速写功夫。那时没有网络,电脑刚刚开始,画图主要靠手工,定期的外版建筑图书展销和绘图文具展销成了系里非常重要的大集,有些出差的人都特意赶回,生怕错过。上理论课时,建筑系还在主楼8层,每次上课,经过高大的台阶,走在有些磨成曲面的水磨石走廊,闻着锯末清洁地面留下的煤油味,还有挤电梯时呼吸着大家的气息,以及木门窗书本散发出的古朴的味道,现在想起来都是暖暖的记忆。

1 徐州汉文化交流中心

2 徐州美术馆

3 北京海淀社区中心

4 徐州音乐厅

WA:您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建筑公共性的关键策略是什么?

祁斌:探寻我国城市建筑公共性的策略不得不反思整个社会公共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特有的所有制形式曾经让我们拥有过最大最全的社会公共体系,住房、医疗、教育,连个人的所得都被定义为来自公共的分配。在那个时代,公共概念被无限放大,个体的需求服从于简单、平均而广泛的公共体系,倒也知足而乐。如今,社会的变迁让这样的公共体系坚决彻底地离开了,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大公共”已成为大家认同的天经地义的个人范畴的事情,而当我们发现身边已经找不到社区公共图书馆,没有公共停车场,甚至曾经的景区、公园已悄然部分成为某些私人领地的时候,才会深刻体会“公共”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里已经变得有些陌生遥远,个体的存在有时显得很孤独,甚至不得不让人反思赖以维系我们社会和群体关系的基本共同价值何在何存。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建筑公共性的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公共建筑”这一称谓常常被用于定义一些建筑的用途属性,用于区分与居住、工业等特定的建筑类型的区别,而取自于民、服务于民的公共建筑的本质属性被有意无意间模糊化了,趋利谄贵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本该属于公众的利益。建筑设计的公共性策略有必要从重新明确公共投资项目的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开始,在建筑和环境的资源分配、价值取向上更加从公众的视点出发看世界、想问题,将最好的城市资源尽可能留给最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让公共建筑成为大众可接近、愿走进的公共家园。建筑和环境中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最显而易见的公共性,建筑的亲和力、文化亲近感同样是公共性的一部分。

建筑公共性需要建筑平民化。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更加尊重一般市民的生活情趣,在城市资源分配和价值观取向中,重视关注人们对城市那些历经时间推移却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让城市回归普通人的情感认同。平民化的建筑融入所处地域的文化、风土、民俗,运用当地化的文化视角来考量优劣、确定取舍,是接地气、有文化亲和力的建筑。

WA:您如何看待建筑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祁斌:当今,建筑和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对当代建筑的认识观念。

人们理解建筑的包容性在扩大,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建筑越来越成为具有多重属性的社会产物,经济、技术、艺术、人文,因为有太多的意义而既大众又不能成为大众的玩物,既通俗又不是简单的流行时尚。当我们发现时下的一些建筑现象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话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周围建筑和城市的变化而改变,不得不承认建筑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越来越多地融入文化因素,时代特征不可避免会地在建筑上留下印迹。

推动建筑进步的力量往往来自三方面:经济、技术、文化。当下,各种技术的进步已经给了建筑最充分表现的自由,新技术在不断推新建筑,尤其随着三维设计技术的提升,建筑师思维的空间进入一个新的维度,是当今建筑进步的动力源之一。同样,文化层面也大大延伸着建筑创作的深度。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国际潮流、时尚文化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给了建筑创作的着力点。

应当说,现代主义在当下以一种国际化结合地域化的面貌呈现。

当今社会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回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地域文化与越来越趋同的国际化潮流显示出并行不悖的共存,并且形成相同的社会认同。这种变化是文化话语权状况和价值观的现实反映,是经济与文化互相推动的自然结果。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带来物质的充分繁荣,也成就了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心,反映在现实中,经济越发充实、国际化程度越高,皈依自我文化传统的愿望就显得越强烈。支撑这种意识的,是充满自信而平和包容的心态。当然,将传统文化以符号化、片断化、程式化的方式呈现,把讲文脉、重传统变成将传统元素拼凑杂烩,实质是文化堕落成了商业化消费品,将会成为新的文化悲哀。

如今,更有必要回顾现代建筑追求“形式服从功能”,追求建筑自内而外、由本及表自然表达的初衷。

猜你喜欢

公共性建筑师建筑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胖胖的“建筑师”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