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为谁而作

2014-02-21戴桂林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例子高考作文

戴桂林

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段对话:

师:我觉得你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的例子该换一换。

生:为什么?这个例子不能证明人生要直面生活的打击吗?

师:这个例子有些老套,很多人会用,会让阅卷老师觉得烦。

生:能证明观点的不就是好例子吗?为什么老师会觉得烦?

师:因为阅卷老师会看很多作文,看多了会有审美疲劳的。所以议论文的论据要有新颖性,让阅卷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有时候不能一下子想到。

师:实在不行就编一个,阅卷老师也不会一个个去查的。

生:我知道了。

从应试的角度看,这样的指导没有任何问题,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处理的。但仔细想想,这是否值得探讨呢?

最关键之处在于:文为谁而作?作文训练又为何?

先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作文训练呢?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通过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工具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比如能够规范地写出应用文,能够准确而清晰地用文字表达出要传达的信息等等。可以看出,文为谁而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文章可能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如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家乡,当然是越多人看到越好;文章可能是写给某个或某类特定的人看的,如递一份求职报告,写一篇专业学术论文;也可能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某个氤氲着薄雾的清晨,心灵的一个角落被轻轻触动,于是随手记下点滴情怀,祭奠一下过去的时光。

从这个角度说,高考作文当然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为了高分去揣测一下阅卷者的心理也显得很合理。然而数年的作文训练都围绕着取悦阅卷教师进行,这就是我们应有的作文教学吗?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其写作意图在于提出一个观点并力图使别人接受,举例的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一般来说,事例越典型大家越熟悉,其说服力就越强。司马迁的例子和一个编的故事哪个更适合作为论据呢?当然是前者。而绝大多数教师指导时却恰恰相反。为什么?因为阅卷老师会审美疲劳的。

这大概就是应试作文的“精髓”所在:文为阅卷者而作。正因为这样,这些年的作文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场写作者与阅卷者的猫鼠游戏,故事很是跌宕起伏。

上世纪末,高考写给材料议论文,“引议联结”之类的套文纵横天下,学生思维僵化之象引人深忧。于是《朱贵开店》之类的故事新编大行其道,被赞为思维活跃,模仿者众多,一时高考作文充满奇幻色彩。故事编多了就不再奇幻了,很多专家撰文斥其为胡思乱想,于是要求学生写合乎要求的记叙类和议论类文章,那些所谓的典范议论文成为很多考生的选择。四平八稳的文章看多了,议论性散文和由头类杂文又成为宠儿。现在很多阅卷专家强烈呼吁写记叙文,估计不久会是记叙文一统江湖的时代。这其间还有《赤兔之死》引领的文言热,《选择》引领的诗歌热,《四幕剧》引领的戏剧热。总之是什么热写什么,有人戏言高考作文“莫道流行便猖狂,各领风骚三两年”。

恶性循环产生了。某种风格的写作因高考时受到肯定而被大量模仿,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为了纠正这一风格的泛滥,一种新的风格被提倡,然后又因新的审美疲劳而被否定。正如某一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被写入高考作文得到肯定后,第二年海量出现,最终使阅卷老师无法忍受,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从个体看,一篇高考作文去年可能会拿较高分数,而今年则有可能判为低分,对学生前途之影响可谓巨大。从全局看,评分标准的不确定性会严重干扰作文教学甚至使其走入歧途。

很多人把问题的根源指向应试教育,批评教师缺少打破应试束缚的勇气。这样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任务的高考不可能离得开考试,也少有高中会完全忽视高考的影响,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持续地影响着教学实际。

现在我们该静下心来思考:1.订一个相对稳定而客观的评价标准。2.阅卷时尽可能地排除阅卷者的个人喜好和情绪变化对判分的影响。

当然,做到这两点是困难的,很多人认为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事情,而文章的评判标准因各人的喜好而千差万别,过于统一是否会背离写作的实质?是否会使学生的写作僵化?这样的担忧很有道理,而恰恰是这样的担忧使作文教学陷入迷茫之中。

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文学创作不是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作为高中毕业生,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准确传达信息。反映在作文中,应该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严谨的思维能力,合理的表述方式,准确的语言表达,做到这些就应该是符合要求了。

当然,文学创作能力也是需要肯定的,能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学生应该鼓励。但我认为,文学创作能力就和绘画能力、音乐能力一样,是一种特长而非基本要求。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要求,即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二是高层次要求,给喜欢文学创作的同学以更广阔的空间。或许这样以后,学生的作文就不需要再考虑该为谁而写,该如何去迎合阅卷教师了。

(作者单位:栟茶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例子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