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2014-02-18杨建设

风能 2014年10期
关键词:智库风电能源

文 | 杨建设

我国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文 | 杨建设

目前,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共识,且肩负厚望的宏大事业。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风电行业还有诸多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对于今后发展则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针对三个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1 顶层设计待加强

“顶层设计”正成为我国政治领域的新名词。本文所指的风电行业顶层设计,是指国家风电行业管理与决策层面的思想能力和工作成效。

指导我国现今经济生活的一些重大决策规划,无不是在集思广益和潜心酝酿后出台的,也多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例如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不过,我们也常感觉,大政方针背景下,具体如目标实现、问题认识、工作部署等,即便在行业管理与决策层面仍踌躇不前。于此,透过业内的某些观点或可窥见如风电是否能堪大用,能源转型中煤电角色究竟为何,电力体制改革当急当缓等问题。

当下,加强能源领域顶层设计,可以首先着手于服务型政府和智库体系建设两个方面。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

多年来,能源体制改革倍受社会关注。十二届全国人大之后,虽然推进了组织机构的调整,重新组建了国家能源局,但正如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的,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而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是要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作为计划经济色彩遗留最多的领域之一,能源领域更需要加大深化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应该成为国家能源管理机构的中心工作。

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人们从以往强管治重计划的惯性思维,向尊重法治、强调服务的管理方式转变,需要部分群体舍弃一些既得利益。因此,改进思想观念是人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进一步则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现阶段,所谓“该管的”关键在于厘清,所谓“不该管的”重点在于放权,规划整理好管理的范围与边界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总体说来,以往“该管的”,如推进电力市场化还做得不够,而以往“不该管的”还管得很宽,应适时退居场外,做好服务。

这里的该管不该管,实际上就是呼唤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

对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而言,建立有效市场,就是要坚决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借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运用灵活和低边际成本的优势,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而创建有为政府,就应该积极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可再生能源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可再生能源由于环境友好,其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政府因此有责任和理由给予其市场之外的扶持与鼓励。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但却是能源领域改革的核心,因为中国正在迎来能源领域改革的关键期和转折点。

(二)智库体系建设与利用

智库,又称智囊,一般是指为决策层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技术等的公共咨询机构。智库体系则是这些公共咨询机构的整体。我国能源领域常见的智库机构分散于政府专门机构、中国科学院、学会协会、独立的咨询公司以及大型企业旗下的科研设计院所等。

动员并利用智库咨询完成决策过程,是能源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加强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的依托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智库咨询的动员和利用方式不尽合理,咨询单位受制于利益牵扯等原因,主管决策层面往往得不到真知灼见和科学方案,加之如果主管在决策时仅是为某种固化的观念寻找支撑,就更会导致得到的方案南辕北辙。

对智库体系建设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改进智库咨询的动员利用方式,尤其是涉及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的咨询过程。既要诚心实意,以开放的心态和恰当的程序,选用组织力量,又要尊重经济交易原则,不轻视市场行为,也不享受权利索取。二是要在被动员组织的机构与团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反对终身制,支持协同作战,被选用的机构与团队也要有高度的信誉意识,不能沉溺于“揣摩上意”,更不能“屁股决定脑袋”,要相信,务实求真的独立精神是自身长久发展的唯一保障。

2 电力体制改革须加快

理论与实践都在证明一个道理,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电力系统的技术支持,更需要一个开放的、现代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电力市场环境。有观点指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解决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现代电力系统的融合问题,要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的电力系统。”的确如此,我国目前的电力体制距离这样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应该说,加快电力市场化进程,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早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但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之后,十余年过去,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工作始终停滞不前,构建电力市场体系的基本目标依然遥不可及。电力市场化的推进缓慢,已经严重制约了能源领域改革及转型的健康发展。

对于电力体制改革,大家已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社会承受能力也今非昔比,加之外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不必一味强调处处凶险,甚至前途难料。改革者必须有强大自信,只要仔细筹划,借鉴经验,敢于实践,就有成功的把握。

个人认为,迅速而坚定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是实现能源领域改革及转型的关键,抓住电力体制改革,就是牵住了能源领域改革及转型的牛鼻子。

至于如何推进,关键要做好两件事。

(一)迅捷的进度安排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渐进式的,这决定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渐进式适用于所有时期、所有领域,尤其是涉及微观经济领域调整的行业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积攒了多年的研究与思考,甚至也有局部范围的示范摸索,一些国家成功的电力转型升级模式亦可参考,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在于条块分割治下的利益格局调整,改革的进度安排可以更简洁、紧凑。

(二)充分的市场化

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充分的电力市场体系。具有统一规则和充分竞争机制的电力市场的建立,对于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的回归,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十分重要,也是衡量电力体制改革深度的标杆。因此,需要在法规、管理、监控、企业运营多个层面,发电、发电辅助服务、输电、配电、用电的生产消费全过程都体现这样的目标导向。

同时也要注意两个细节:其一,市场化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不可因为“不放心”的心理作祟,而将过程碎片化(例如部分市场,部分电价调控)。二是市场也有“失灵”,电力市场及其运行并不排斥恰当的政府干预,即用“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例如政府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垄断行为,通过税收和补贴手段消除外部性)。有关消除外部性的问题,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定位及其发展尤为重要,这应该是市场规则的组成部分。

3 技术进步须破局

毫无疑问,技术进步是推动风电行业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年来,我国风电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技术水平也有极大提高,但技术水平与其规模成就还不相称,尤其与未来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从资源评估、整机设备制造、风电场开发与运维、电网“再造”及需求侧管理等全产业链升级技术水平,一些重大核心技术的攻坚与掌握,更是决定未来国际竞争地位的重点所在。

目前我国风电行业不同方面的技术差距的例子不少,但究其原因也许并不容易,对此本文亦有探究。

目前我国阻碍风电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源则与一些已经见惯不怪的社会现象不无关系。

譬如,风电设备制造商是支撑风电机组设备技术攻关和进步的主要力量,但以往关乎他们经营效果和市场业绩的,除了设备技术、质量、价格及服务等因素外,还常与地方保护主义,甚至行政长官想法相联系;风电场开发的成效与勘测设计和工程建设关系密切,但有关咨询与建设的采购市场总是挣脱不开无形的人情网;还有行业内蔑视经营合同、拖欠经营款项的不良行为等。这些也不仅仅存在于风电行业,其与社会尚未养成市场经济文化有关,也与社会风气低下相联系。

可以想象,这样的风气环境下,企业不能以正常经济活动争得市场,不能实现生产与经营的良性循环,自然也就不能从技术进步获取发展动力。

因此,我们在考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工作时,必须注意到风气环境的阻滞作用,这有助于厘清工作头绪。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动督查与自律活动

当前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市场监管职能要求,在全行业组织市场经营行为的专项检查,同时,各类行业协会也可倡导行业自律活动,多管齐下,为清风正气摇旗呐喊。

(二)扶持建设独立的行业信誉评级体系

一位业内人士曾经谈及,我国风电行业需要一个权威的独立评价平台,以专业手法开展市场评级业务,并发布有关信息。这是个好主意。如果能够尽快建立起这样的平台和体系,借助其评价或评级活动对于市场的影响,就可能形成关于市场的激励及约束作用。或许这样一种市场方式解决市场问题的办法,果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议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顶层设计、电力市场、技术进步,回味三者关系可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如果顶层设计是编剧导演,电力市场就是舞台,而舞台上就是以技术进步装扮起来的舞者。中国风电已有成功过往,一场新的流光溢彩的大戏更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智库风电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微智库
微智库
重齿风电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