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与广西新战略支点建设

2014-02-18孙久文

桂海论丛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广西

摘 要:我国区域经济具有经济中心空间漂移,消费重心变化,投资与进出口重心变化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转移使工业空间分布出现从聚集到扩散的新变化;转型发展使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趋势明显;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并未随区域经济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等。区域格局变化对建设“战略支点”有深远的影响。战略支点建设作为广西的发展定位,应当考虑三个原则:地区优势,包括资源、产业、人文、政治、区位等;宏观要求,国家对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战略模式,未来一个时期内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与空间布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战略支点;广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007-04

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南宁时,提出我国要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同时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同时提出广西构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

笔者拟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格局的角度,探讨广西战略支点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

区域经济不同于宏观经济,一般讲,区域经济空间特征的变化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如果说“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应当是最近5-1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实施的效果在空间上的表现。

下面,我们从经济、消费、投资和外贸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特征。

(一)经济重心的空间漂移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沿海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国家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漂移”是改革开放以来到进入新千年之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挥,1999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2002年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2004年又启动中部崛起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效果开始显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所占的GDP份额提高,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向西“返移”。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GDP份额提高到46.16%。

2008年以后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应对危机的各种政策,着力点大多在东部沿海,以GDP比重代表的经济重心又开始东移。进入“十二五”时期之后,国家加大了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力度,产业转移加快,经济重心重新开始西移。2012年我国“四大板块”的经济规模比例是:东部51.3%,中部20.2%,西部19.8%,东北8.7%。

(二)消费重心的演变

从空间变化看我国最终消费的演化轨迹,其重心的演变表现为“南移——东移——西南移——北移”的特征,在移动幅度上较GDP重心移动要大。1990-1995年消费重心南移;1997-2003年消费重心东移;2003-2007年消费重心开始向西移动,2008-2011年消费重心又向北移动。

消费重心反映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空间格局,收入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表现出对经济发展变化的一种滞后效应。从目前看,我国的消费核心区仍然留在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这是目前国家收入格局的空间现状。

(三)投资特征及重心变动

固定资产投资重心表现为向西漂移,变动幅度较为剧烈。具体而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作用下,1999-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心向西北方向漂移;之后,随着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向东北方向大幅度漂移;金融危机之后,投资重心西移,特别是向西南方向移动。

投资重心在空间上的变动,反映了我国区域开发和资源开发的基本动态。由于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需求,加快中西部的开发就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进出口特征及重心演变

尽管2003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明显加速,但进出口份额仍然不足15%。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的下降大于东部地区。

从出口看,2006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东部地区,但它们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东部地区的出口份额总体不断上升,到2009年达到88.86%。从进口看,与出口特征一样,东部地区占据了进口的绝大多数份额,2009年达到86.18%。因此,2002年之后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增长率最慢,但东部地区的绝对优势仍十分突出。

所以,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仍占有绝对优势,进入“十二五”以来,一直占到全国的85%以上。

主要结论是:

第一,经济总量规模和投资向中西部转移比较明显,表明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区域经济的重点仍然在发展工业。

第二,总消费和进出口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地位仍然难以动摇,我国对外交往、对外贸易的中心在东部地区的局面也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二、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新变化

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特征分析,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产业转移使工业空间分布出现从聚集到扩散的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达7.2%。在工业活动扩散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从2006年开始打破以往不断集聚的趋势,呈现出空间扩散的特征[1]。

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与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分不开的。

首先,随着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撑下,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是产业转移加快的主要原因;其次,多年来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应趋于紧张,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一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自发地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再次,由于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向该地区转移。

“十二五”以来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有:西部的呼包鄂榆、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东北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中部的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

(二)转型发展使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趋势明显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由东部向其他区域扩散转移,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为2.5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为6.8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并未改变东部地区仍是中国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虽然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没有改变服务业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2]。

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也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必然进程。由于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着力点。而中国整体服务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为“东部率先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另外,政策资源配置的新变化,对东部地区的发展作用明显。京津冀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步伐,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特别是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使东部地区的开放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

(三)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并未随区域经济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虽然东部地区近几年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相比较其他三大区域,其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尽管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依然是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区域。有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表明这些区域是劳动力的流出区,东部地区各省市的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表明这些区域是劳动力的流入区。例如,北京的户籍人口只有1300多万,而常住人口超过了2000万。

随着发展新区和自贸区等区域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劳动力资源的强劲支撑,将会扩大东部地区的消费规模,主导东部地区完成发展转型。

三、区域格局变化对建设“战略支点”的影响

根据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及政府提出的“支点战略”,必将对广西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支点战略”是国家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影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一)中国区域经济从聚集到扩散,需要多个战略支点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国家发展需要战略支点来支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在中国100多年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国家主要战略支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国家中部的战略支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正在形成国家西部的战略支点。因此,多个支点的区域发展总体趋势,正在形成。

多支点形成的理由,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经济的“全国化”使生产要素在新开发地区的聚集成为可能;二是各地区的普遍发展,使国家的经济不仅仅需要北京、上海等少数的增长极,而且需要更能支撑本地发展的增长极;三是多支点的出现,使新发展的区域有机会进入国家发展的核心区域,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同时也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转移的加速,使建设新的战略支点拥有基础

未来的新战略支点主要在中西部。发展现代产业,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核心和关键,产业转移的加速使新的战略支点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010年,中西部地区接收的省外到位资金分别达到1.28万亿和1.53万亿;其中,2010年安徽、四川、广西承接的省外资金高达6864亿元、5336亿元、3491亿元,分别是其2005年的8.6倍、7.5倍、8.4倍,产业承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3]。

根据规划,广西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一是对糖、铝、其它有色金属、水泥和其它建材、钢铁、锰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二是对汽车、机械、石化、电子等产业加快提升产业档次和技术水平,三是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养生健康等新兴产业。这些发展措施对广西支点战略的实施十分关键。

(三)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战略支点建设具有明确的空间载体

战略支点必须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是学术界的共识。从目前已经成型的核心区域来看,长三角的空间载体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的空间载体是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的空间载体是京津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在新形成的核心区:长江中游经济区,是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载体的。中原经济区的载体是中原城镇群。所以,广西战略支点以北部湾城市群和西江城市带为载体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国家区域发展在空间上再平衡,次一级区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广西战略支点的建设机会难得。

四、战略支点建设与区域发展定位

区域战略不同于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是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战略支点建设作为广西的发展定位,应当考虑的原则:一是地区优势,包括资源、产业、人文、政治、区位等;二是宏观要求,国家对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三是战略模式,未来时期内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与空间布局。

(一)战略支点建设中的发展基地与战略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发展战略经历过多次的变动。1992年,在大西南联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提出广西“经济通道建设”的战略,同时提出“东引战略”和“南向战略”。然而,这一时期的战略效应不明显,广西经济发展也跟不上全国的步伐,重要的原因是单纯的“通道建设”,没有产业基础做后盾,容易演变成为“过境经济”和“转口经济”。这种经济类型,对于新加坡可能是可以的,但对广西2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区域,就显得过于单薄。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充分利用西部开发的政策优势和本身的区位优势,在本身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区的同时,也成为对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基地。

因此,广西战略支点建设应当涵盖发展基地和战略通道的完整发展战略,不应偏废。

(二)支点战略的内部空间布局

广西战略支点建设从空间上应兼顾北部湾城市群和西江经济带,形成两大支撑区域。同时,应当继续实施“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北部湾城市群作为战略通道的主体,任务是打造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平台,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形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同时加大与越南等国的合作,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形成打好基础。

西江经济带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区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西以及广东、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其中广西占整个经济带80%的面积。广西部分以南宁、柳州、梧州三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半径约200公里,面积为7756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2.65%。该地区GDP总值占全区近一半,是西江经济带的核心经济圈。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性重大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是其发展的重点。

实现两大经济区的空间均衡,应该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取向。

(三)支点战略的支撑体系建设与区域合作

到目前为止,广西提出支点战略的重要建设领域都是十分准确的。包括完善通道建设,是打造新战略支点的重要基础;加强能源保障,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产业,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核心和关键;打好“东盟牌”,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优势和出路;提升北部湾港口,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重点支撑。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生态环境支撑、改革创新支撑是支点战略的三个支撑点。

最后,战略支点建设还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把广西本身的产业基础建设好的关键;与成渝经济区的合作,是把广西建成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出口大港口、对外大窗口的关键;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借助中部崛起战略,把中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吸引到广西方向上来。

注释:

①京津冀区域规划尚未出台。

参考文献:

[1]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1-22.

[2]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转型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30-231.

[3]孙久文,等.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2(3):175.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广西
广西广西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广西尼的呀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