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

2014-02-16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

岩性油气藏 2014年4期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杂乱番禺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

(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广州510240)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

朱筱敏1,2,黄捍东2,代一丁3,朱世发2,陶文芳3,刘从印3

(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广州510240)

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界面特征),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的地层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根据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识别出强振幅高连续楔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等。其中,楔状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前积反射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西侧的缓坡带。文昌组地震相在平面上具有不对称性,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继承性。东沙隆起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在番禺4洼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大规模粗粒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西侧和南侧缓坡也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并形成中小规模的多类型较粗粒三角洲。

层序格架;沉积体系;古近系;文昌组;番禺4洼;珠江口盆地

0 引言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发育有控制古近系沉积充填,以及控制岩相古地理面貌的正断层,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澳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格局。珠江口盆地是在古生代变质岩、中生代岩浆岩和沉积岩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代大陆边缘伸展盆地,具有三隆二坳、南北分带和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研究区珠一坳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北部,包括5个负向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依次为恩平凹陷、西江凹陷、惠州凹陷、陆丰凹陷和韩江凹陷,其间被一系列NWW向的低凸起所分隔,各凹陷均为南海北部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先断后坳的特点,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新构造期等演化阶段[1-6](图1)。

图1 珠江口盆地和番禺4洼构造单元划分Ⅰ.北部次洼;Ⅱ.中部变换带;Ⅲ.南部次洼;Ⅳ.西北部次凸;Ⅴ.西南部斜坡Fig.1Tectonic units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Panyu 4 depression

地震和钻井资料均揭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时期经历了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珠琼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和东沙运动共5次构造运动,形成了5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对应的地震反射界面依次为Tg,T90,T80,T70和T32。新生代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和万山组,其中文昌组(始新世)与下伏神狐组呈不整合接触,广泛发育河湖相沉积,具有多物源和近物源沉积特征,最大厚度为4 000 m。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发育了多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优质烃源岩,珠海组和韩江组发育优质储层,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形成盖层。西江凹陷番禺4洼具有东南断、西北超的箕状洼陷特征,面积约1 200 km2,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多年勘探已经证实,番禺4洼是一个典型的“小而肥”富生烃洼陷。该洼陷东侧以NE向番禺4断裂与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为分界线,南、北两侧以近EW向断裂与恩平凹陷和西江36洼相接,西侧与西江中低凸起相连,其独特的构造位置和多期构造演化使得番禺4洼的内部结构表现出南北分段、早期东断西超、晚期北断南超和多期剥蚀的残留断陷格局。番禺4洼文昌组沉积时期可划分为北部次洼、中部变换带、南部次洼、西北部次凸和西南部斜坡等5个次级构造单元[参见图1(b)]。在已完钻的18口探井中,新近系原油地质储量超亿方,但古近系(其中文昌组为烃源岩发育层段)尚未发现石油储量,类比说明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勘探潜力较大。

为了对番禺4洼古近系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工作,笔者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在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7-14],建立文昌组等时地层格架,确定文昌组各层序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演化规律,为有利勘探区带优选提供依据。

1 层序格架及其充填特征

1.1 层序界面特征及层序划分方案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7-11]。在番禺4洼只有PY-1井及PY-2井钻遇文昌组(PY-1井取心18 m),岩心及测井资料较少,但三维地震测网覆盖全区,因此,综合采用三维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对层序地层进行分析。

三维地震资料反射特征和PY-1井分层标定结果表明,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主要为河湖环境下形成的多旋回碎屑岩,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文昌组一段(Ew1,最大残余厚度为450 m)、文昌组二段下亚段(Ew21,最大残余厚度为1 100 m)、文昌组二段上亚段(Ew22,残余厚度为500 m)、文昌组三段下亚段(Ew31,残余厚度为400 m)、文昌组三段上亚段(Ew32,残余厚度为650 m)和文昌组四段(Ew4,残余厚度为700 m)。

在三级层序划分中,主要依据番禺4洼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即顶超、削蚀、上超和下超等来确定三级层序界面,其中削蚀和下超在研究区分布较广。

番禺4洼文昌组沉积于49~39 Ma,顶、底界面分别对应地震标志层T80和Tg。地震剖面上,在文昌组可识别出Tg,T85,T84,T83,T82,T81和T80共7个地震层序界面。其中Tg和T80分别对应受珠琼运动一幕、珠琼运动二幕影响而产生的区域性不整合面;T81,T82,T83,T84和T85均对应局部不整合面。因此将番禺4洼文昌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SQ1,SQ2,SQ3,SQ4,SQ5和SQ6,层序边界分别对应地震反射标志层Tg,T85,T84,T83,T82,T81和T80(图2)。

图2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层序界面和层序划分解释(Inline1820)Fig.2Sequence boundary and sequence division of Wenchang Formation in Panyu 4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1.2 层序充填演化

番禺4洼文昌组以湖相沉积为主,湖盆发育受控于东部的NNE向主干断裂[参见图1(b)中1号断裂],其活动特征对洼陷的形成及层序充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沉积中心厚度为1 600 m。层序充填演化体现在盆地内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上。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从初始断陷期至强烈断陷期断层的活动性增强,发育SQ1,SQ2和SQ3共3个三级层序。在SQ1和SQ2时期,断裂活动使得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沉积速率,SQ1和SQ2层序在垂向上继承性发育了退积式沉积序列;SQ3时期,由于盆地受到基底差异的隆升作用,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小于沉积物沉积速率,发育进积式沉积序列;SQ4时期是盆地抬升遭受剥蚀之后在下沉过程中接受沉积的时期,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再一次大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水体逐步变深,发育退积式沉积序列;SQ5时期,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变弱,湖盆收缩、水体变浅,处于过补偿沉积状态,发育进积式沉积序列;SQ6时期,盆地受应力场的改变使得其又一次扩张,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与沉积物沉积速率变化较大,在西南部斜坡带发育退积式沉积序列,东侧主干断裂下降盘因活动性减弱而发育进积式沉积序列。

2 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2.1 地震相类型和精细解释

由于番禺4洼文昌组埋深较大,钻遇井少(仅2口),故必须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相研究。笔者以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来描述地震相。研究表明,番禺4洼为一断陷型湖盆,可主要识别出楔形与杂乱充填地震相、平行与亚平行或乱岗席状地震相、前积反射地震相(低角度S型或斜交)、楔形杂乱与前积地震相和透镜状地震相等。

2.1.1 楔形与杂乱充填地震相

楔形与杂乱充填地震相指内部为杂乱反射结构,外形为楔形的地震相,其基本特征是同相轴振幅变化大、连续性差,说明该套地层的岩性或者岩层厚度变化大,地层的成层性差。

在番禺4洼陡坡带层序中识别出大量楔形与杂乱充填地震相,其内部结构特征均为中—弱振幅、低频杂乱或蠕虫状反射,连续性极差,楔形体上方的同相轴上超特征明显(图3)。该类地震相受控于番禺东侧主干断裂(参见图1),在各层序内部陡坡带均可识别出该类地震相,但对应的沉积体厚度差异较大。钻遇该地震相的PY-1井岩心分析表明,在3 920.00~3 927.96 m井段发育块状中粗砾岩与灰色泥岩互层,砾石杂乱分布,磨圆差,以次棱状为主,为粗碎屑物快速入湖堆积形成的近岸扇体沉积。

图3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楔形与杂乱充填地震相(Inline1800)Fig.3Seismic facies of wedge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in Panyu 4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在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较弱时期,断层下降盘可识别出楔形杂乱与前积反射地震相。该地震相与上述地震相(楔形与杂乱充填地震相)不同的是,地震相外形为楔状,但楔形体根部为中等振幅、低频率、不连续杂乱反射,中前部为较细粒物质受牵引流作用而形成的前积反射,楔形体上方的同相轴上超特征明显,该地震相通常对应扇三角洲沉积。

2.1.2 平行与亚平行或乱岗席状地震相

平行与亚平行地震相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为特点,它是盆地内沉积物沉积速率近于相等的较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番禺4洼文昌组平行与亚平行地震相主要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地震反射特征,应属于较为稳定的湖泊沉积。

番禺4洼深洼带至斜坡带可识别出平行与亚平行或乱岗席状地震相。乱岗席状地震相内部结构具有中—弱振幅、中—低频反射、连续性较差等特征。钻遇该地震相的PY-1井的岩心分析表明,在3 910~3 914 m井段发育深灰色—灰色浅湖泥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富含藻类有机质。

2.1.3 前积反射地震相(低角度S形或斜交)

番禺4洼南部、西南边缘及中部变换带的斜坡带可见S形前积反射地震相,具有弱—中振幅、中—高频率、较好—中等连续反射特征,表现出3段不同的外形:①上段呈水平状态或很小角度的倾斜,常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②中段较厚,倾角较陡;③下段呈极低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下超—整一关系。S形前积体可见明显的下超点或顶超点。钻遇该地震相的PY-2井,其井壁取心显示,岩性以浅灰—灰色砂砾岩为主,见交错层理,与地震剖面Inline1360上低角度S型前积体相吻合(图4),应属于三角洲沉积。

图4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前积反射地震相(Inline1360)Fig.4Seismic facies of 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in in Panyu 4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2.2 地震相分布及其演化特征

番禺4洼文昌组不同层序内可识别出多种地震相,而各种地震相的展布受多重地质因素的控制。

初始断陷时期发育SQ1。陡坡带以规模小的楔状与杂乱充填地震相为主,横向延伸1~2 km,厚约几十米;北部见楔状杂乱与前积地震相,延伸较远,为3~4 km,厚度为200~300 m;深洼区主要为连续性差的乱岗状地震相;中部变换带见小型透镜状地震相;斜坡带厚度很薄,仅在北部次洼斜坡带见小型楔状杂乱与前积地震相,延伸距离百米左右,厚度几十米(图5)。

强烈断陷期发育SQ2和SQ3。陡坡带全部可识别出楔状与杂乱充填地震相。由于断层活动的差异性,中部变换带的陡坡带可识别出最大厚度的楔状与杂乱充填地震相,垂向厚度及延伸距离可达400 m及6 km;深洼区见大面积平行与亚平行地震相。钻遇该地震相的PY-1井显示,其岩性以深灰色泥岩为主,发育较厚层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

弱断陷期发育SQ4和SQ5。弱断陷早期陡坡带可识别出楔状与杂乱充填反射地震相;弱断陷晚期主干断层南北段活动减弱,可识别出楔状杂乱与前积地震相,向盆地中心延伸2~3km,厚度为100m;主干断层中段仍可识别出楔状与杂乱充填地震相,展布范围较大,厚度为150~250 m;深洼带可识别出平行与亚平行地震相,其分布范围由SQ4洼陷中北部向南迁移至SQ5洼陷中南部。钻遇该地震相的PY-1井显示,其岩性为厚层深灰色泥岩。

SQ6保存的地层厚度较小。盆地东部主干断裂中段可识别出楔状与杂乱充填地震相,其规模呈现收缩态势,南、北段楔状杂乱与前积地震相均沿长轴方向扩展;深洼区可识别出平行与亚平行地震相;由于文昌组顶部的剥蚀作用,斜坡带多呈现强振幅、低频、连续性极差的蠕虫状和乱岗状地震相(参见图5)。

图5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SQ1~SQ6地震相分布及演化图Fig.5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seismic facies of SQ1~SQ6 in Panyu 4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3 文昌组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

在番禺4洼,仅PY-1井和PY-2井钻遇文昌组,但三维地震测网覆盖全区,故主要依据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开展沉积体系的研究。

3.1 关键井岩心相分析

PY-1井位于盆地北次洼,文昌组钻井深度为3 272~4 150 m。在该井于文昌组SQ1顶部取心,取心井段为3 910~3 928 m,岩心长17.96 m。另外,对PY-1井还进行了2次旋转式井壁取心(MSCT),收获了71颗井壁岩心。

PY-2井位于盆地南端斜坡带,在3484~3870m的井段处进行井壁取心,收获了18颗井壁岩心。

根据PY-1井的2次井壁取心观察,显示在3 279~3 370 m井段岩性以灰、褐色泥岩为主,混杂有部分粉砂岩,为细粒物质受牵引流及自身重力作用所导致的沉积。在3 377~3 392 m井段发育浅色砂砾岩,指示了重力流的快速沉积。

番禺4洼PY-1井在3 910~3 928 m井段的岩石取心分上、下2段。上段3 910.0~3 920.6 m顶部为富含有机质的灰黑色泥岩,中下部以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砾岩为主,砾径为2~20 mm,以中细砾居多;泥岩和粉砂岩中可见水平层理,砾岩中见泥岩撕裂屑;垂向上,常见具有岩性突变和冲刷界面的多套鲍马序列,反映了重力流的沉积特征。下段在3 921.70~3 927.96 m发育中粗砾岩,偶见巨砾,夹极薄层细粒物质;砾岩多呈灰绿色或杂色,砾径为30~50 mm,最大可达300 mm,均为杂乱排列,无定向性,分选和磨圆均差,充填物以砂质为主,少见泥粉砂质;砾岩中泥砾具有毛刺,呈定向悬浮状分布,应与重力流(碎屑流)沉积有关(图版Ⅰ)。

3.2 文昌组沉积体系分析

番禺4洼文昌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陷阶段。地震相分析表明,陡坡带可识别出楔状与杂乱充填地震相和楔状与杂乱前积地震相,深洼带可识别出平行与亚平行或乱岗席状地震相以及分布局限的透镜状地震相,斜坡带可识别出亚平行或乱岗席状地震相及前积反射地震相(参见图4)。根据岩心相和地震相特征,确定了文昌组的沉积类型和分布。

3.2.1 近岸水下扇

近岸水下扇是一种重力流扇体沉积[14],发育在番禺4洼东侧盆缘边界大断层之下。它的发育不仅要求盆地边界断层活动强烈,还需要有充沛的物源快速注入及足够的可容纳空间(源-沟-汇系统)。研究区发育的近岸水下扇其物源均来自东沙隆起的岩浆岩及部分变质岩,形成的沉积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粒度粗,以砾岩为主,快速堆积,砾石排列无定向性(图版Ⅰ),对应楔状杂乱地震相。由于此类厚层扇体直接进入到较深湖区(图6),距油源近,因此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图6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SQ1~SQ6沉积体系分布演化图Fig.6The depositional system distribution of SQ1~SQ6 in Panyu 4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3.2.2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形成于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受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共同作用,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为楔状与杂乱前积地震相(参见图5)。盆地周边断层活动强弱多变,在SQ5和SQ6沉积时期,洼陷东侧主干断裂活动减弱,断面变缓,来自东沙隆起的充足物源易在断裂下降盘形成扇三角洲(参见图6)。

3.2.3 辫状河三角洲

番禺4洼周边均为隆起区。PY-2井的井壁取心表明,文昌组发育由南侧物源供给的粗粒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发育由粗粒、杂色砂砾岩、砂岩沉积为主的辫状河道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其主体,沉积物由砂砾岩组成,因水动力较强,发育较大型交错层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间沉积物较细,常为灰色或灰绿色粉砂岩与泥岩。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泥岩与湖相泥岩伴生,常富集有机质并可大量生烃。

3.3 沉积体系分布和演化

3.3.1 沉积体系分布特征

番禺4洼文昌组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近岸水下扇在靠近盆地东部边缘的主干断裂发育,紧邻物源区。沉积物受断层活动、陡坡坡度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整体快速入湖,使得该体系沿着盆缘大断裂(沟谷处)呈朵叶状连续分布。文昌组近岸水下扇在主干断层中段的展布范围比断层南、北两段大,说明断层中段断层活动比南北两段强,并且物源供给充沛。在断层活动较弱处,亦可形成范围较小的扇体,如各层序内主干断层南端沉积的近岸扇体。

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SQ1,SQ5和SQ6。扇体平面形态呈扇状,分布于各层序内断层活动较为剧烈、有充沛物源的断层根部,规模受控于断层的活动、断层面坡度及物源供给情况。主干断裂在SQ5和SQ6时期活动变弱,南北段发育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盆地的长轴与短轴方向。PY-2井岩心及测井资料表明,该处沉积物以砂砾岩为主,响应前积反射地震相。长轴方向分布的三角洲受后期剥蚀而缺失三角洲平原及部分三角洲前缘亚相;短轴方向发育于中部变换带,少见三角洲平原亚相。

浊积扇主要为滑塌成因,与陡坡带粗粒物质相伴生[15-18]。浊积扇分布于半深湖—深湖亚相之中,其中SQ2与SQ5内的浊积扇体发育。SQ2时期是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强烈期,近岸水下扇体滑塌形成该类扇体或舌形体;SQ5时期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减弱,但因前几期近岸扇体的叠加发育,超过扇体休止角,向西北滑塌,形成浊积扇体或舌形体(参见图6)。

湖泊沉积发育于盆地深洼带,随着文昌组各个时期湖盆的水体深浅变化而在湖盆内部发育了不同的湖泊亚相。临近番禺4洼东侧的主干断层一侧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盆地西侧边缘发育滨浅湖亚相。文昌组时期番禺4洼呈箕状断陷结构,半深湖—深湖分布明显受盆地边界断层走向的控制。

3.3.2 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番禺4洼文昌组的6套层序及其沉积体系发育均受控于构造活动,表现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演化特征(参见图6)。

文昌组SQ1时期,在珠琼运动一幕的影响下,番禺4洼开始裂陷,受东侧主干断层的影响,逐渐发育为小型箕状断陷型湖泊。陡岸带分布小型的砾质扇体,主要是近岸水下扇,最北部见扇三角洲;深洼带沉积范围小,在湖相泥岩中发育较粗粒浊积扇体;缓坡带以滨浅湖为主,西南端发育河流三角洲,西北部发育的2号断层是研究区较为重要的控洼断层,在其下方发育小型扇三角洲。

文昌组SQ2时期,主干断裂强烈活动,水体急剧加深。陡坡带全部发育近岸水下扇,且规模扩大,向湖盆中央延伸;深洼带发育深湖亚相,并沉积大套灰黑色泥岩,其间可分布由近岸水下扇滑塌形成的浊积扇体或舌形体(PY-1井区);斜坡带滨浅湖范围较SQ1有明显扩张;中部变换带发育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

文昌组SQ3时期,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仍处于强烈活动状态,但有变弱趋势,其控制的陡坡近岸水下扇规模比SQ2小,在整体湖盆面积变小的同时,半深湖—深湖亚相范围有所缩小。

文昌组SQ4是在盆地基底抬升之后整体下沉并接受沉积而成,此时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相对减弱,2号断层活动加强,北部次洼沉降迅速,发育深湖、半深湖亚相;南部次洼斜坡带的开阔滨浅湖带发育了沿盆地边缘斜坡分布的滩坝,斜坡带南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东侧近岸水下扇规模较小。

文昌组SQ5继承了SQ4,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层活动依然较弱,但各段活动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北段活动减弱并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中段活动相对较强,发育近岸水下扇。斜坡带南端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PY-2井区)沉积;中部变换带发育三角洲沉积。

文昌组SQ6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之后形成的一套层序,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西部次洼继承性扩张并与东部主洼连成同一沉积系统。北部次洼基底强烈抬升,盆地呈现南低、北高的格局,半深湖—深湖沉积向南迁移。番禺4洼东侧主干断裂活动减弱,外来物源供给少,陡坡带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扇体规模变小。西南部斜坡番禺凸起提供物源,形成一定规模的扇三角洲(参见图6)。

4 结束语

受珠江口盆地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番禺4洼文昌组发育了多个不整合界面。依据不整合界面特征和分布,可将文昌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地层充填明显受控于不整合面的规模和断裂活动。在文昌组的不同层序中,断裂活动和构造古地理特征具有差异性,导致洼陷存在不同的沉积充填。由东沙隆起供给物源,在番禺4洼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了较大规模的较粗粒的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西侧和南侧缓坡,形成中小规模的多类型粗粒三角洲;在中央区,发育富含由浮游生物构成的有机质湖相泥岩。上述不同成因的砂体与深洼区较深湖泥岩相邻,可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利的勘探目标。

番禺4洼文昌组发育较多同沉积断层和沉积之后形成的断层。文昌组T83和T81等不整合面与同沉积断层构成了文昌组内部复合型输导体系,易于油气经垂向及侧向运移至合适的圈闭中成藏。研究区东北、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发育岩性圈闭、断层圈闭及部分地层不整合圈闭,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和勘探区带。

图版Ⅰ

[1]陈长民.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73-83.

[2]朱夏,徐旺.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263-286.

[3]朱伟林,张功成,高乐.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8,29(1):1-9.

[4]Ru K,Pijott J D.Episodoc rifting and subside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J].AAPG Bulletin,1986,70(9):1136-1155.

[5]陈汉宗,吴湘杰,周蒂,等.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主要断裂特征和动力背景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5,24(2):52-61.

[6]侯国伟,于兴河,客伟利,等.番禺低隆起东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1):26-28.

[7]Vail P R,Mitchum P M.Seismic stratigraphic and global changes in sea leavel.PartsⅠ-Ⅱ[J].AAPG Memoir,1977,26:51-212.

[8]Mitchum P M,Sangeree J B,Vail P R,et al.Recognizing sequences and systems tracts from well logs,seismic data and biostratigraphy:Examples from the late Cenozoic,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G].AAPG Memoir 58,1993:163-199.

[9]Brown L F.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offshore South African divergent basins[J].AAPG Studies in Geology,1996,41:184.

[10]Mitchum R M,Van Wagoner J C.High-frequency sequences and their stacking patterns:sequence-stratigraphic evidence of highfrequency eustatic cycles[J].Sedimentary Geology,1991,70:131-160.

[11]Takahiro S,Makoto I.Deposition of sheet-like turbidite packets and migration of channel-overbank systems on a sandy submarine fan:an example from the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Foreare Basin,Boso Peninsula,Japan[J].Sedimentary Geology,2002,149:265-277.

[12]刘自亮,朱筱敏,廖纪佳,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学与砂体成因研究[J].地学前缘,2013,20(2):1-9.

[13]庞雄,陈长民,彭大钧,等.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及油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8.

[14]鄢继华,陈世悦,姜在兴.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1):12-16.

[15]吴嘉鹏,王英民,马贵明,等.孟加拉扇某区块地层层序划分及典型地震相识别[J].岩性油气藏,2010,22(2):69-73.

[16]于兴河,姜辉,李胜利,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其控制因素——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1):39-45.

[17]冯有良.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8,20(4):14-19.

[18]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等.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4,26(2):38-46.

(本文编辑:杨琦)

Study on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sequence framework of Wenchang Formation in Panyu 4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ZHU Xiaomin1,2,HUANG Handong2,DAI Yiding3,ZHU Shifa2,TAO Wenfang3,LIU Congyin3
(1.College of Geosciences,Yangtze University,Wuhan 430100,China;2.College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zhen Branch,CNOOC,Guangzhou 510240,China)

Under theguidanceof sequencestratigrapyandsedimentology,Wenchang Formation in Panyu 4 depression issubdividedinto six third-order sequence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seismic reflection termina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i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fault activity.The seismic facies,including high-amplitude and high-continuity wedge facies,hummocky facies,progradation facies,have been recognized based on the seismic inter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and external shape.Controlled by basin texture and fault activity of Panyu 4 depression,wedge-seismic facie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downthrow side of boundary fault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and progradation-seismic faciesismainlydistributedinthegentleslopeof thewesterndepression.Thedistribution of seismic facies of Wenchang Formation is asymmetry in the plane and stongly inherited in the vertival profile.Large-scale coarse-grained nearshore subaqueousfans developedinthedownthrowsideof boundaryfault of theeasternPanyu4depression were supplied by Dongshauplift,andthemedium-smallscaleandmulti-typedeltascamefromthewestandsouthsideofwesterngentleslope.

sequence framework;depositional system;Paleogene;Wenchang Formation;Panyu 4 depression;the PearlRiverMouthBasin

P618.13

A

1673-8926(2014)04-0001-08

2014-03-20;

2014-04-26

国家科技部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沉积体系、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研究”(编号:2011ZX05001-002-01)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编号:2011ZX05025-005-02)联合资助

朱筱敏(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E-mail:xmzhu@cup.edu.cn。

猜你喜欢

珠江口盆地杂乱番禺
旋转井壁取心在珠江口盆地潜山勘探中的应用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再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时代归属
三条村!146亿!广州番禺旧改爆发!
In My Next Life
番禺时代E-PARK正式亮相,打造新一代商业地产
连续循环阀钻井技术在番禺油田大位移井的应用
敲窗的鸟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物源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