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级跳远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测与评定

2014-02-15汪广茂历祥英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专项方程素质

汪广茂,历祥英

三级跳远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测与评定

汪广茂1,历祥英2

(1.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2.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对我国健将级、一级、二级三个不同等级的48名三级跳远远运动员7项专项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并做了方差分析,剔除无差异指标.经统计处理后,建立了三个级别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回归方程,制定了身体训练水平评分标准和检查性项目综合发展水平、均衡程度和专项适应程度评定方法.

三级跳远远;运动员训练;回归方程;方差分析;有效性系数

衡量跳跃项目从事者的身体能力,不应以其多项跳跃的关联素质优劣为唯一标准依据,还应该包括各项素质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与身体结构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一系列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层次的跳跃队员其素质结构的比例差异是比较显著的.判别、测量、评价跳跃各个级别运动员身体素质系统的结构比例,提供不同等级运动员身体结构素质水平的基准,对教练员确定训练计划、控制运动训练全过程和预测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测试运动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11名)、国家集训队(8名)、广东省体工队(6名)、江苏省体工队(8名)、上海体育学院(11名)、河南省体工队(4名),共48名运动员,并全为3组,甲组:健将级16名;乙组:一级16名;丙组:二级16名.

1.2研究方法

(1)项目内容的确立.第一,在阅读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遴选出25项基本指标作为研究;第二,专业人员评判.通过问卷调查和约谈的方式,对12名教授、副教授以上的教练员从遴选的25项指标中选出7项既能反映运动员必需具备的专业素质,又与三级跳远成绩有相关关系的指标.

(2)数据统计处理.将调查问卷在计算机上处理储存,依据“第一次测量结果与第二次测量结果,作为确定的因子关系”和“可靠性”的论据,对两次调查的问卷进行了精选确认,用半信度法进行信度检测,得出可靠性系数rtt=0.812,P<0.01.该结果经过相关检测后无异常出现.

2 结果分析

2.1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现状与级差差异检验

从表1的7个指标看,甲、乙、丙3个组的素质指标呈阶梯形.专项能力强的组,素质能力亦高.通过对其他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甲、乙组相比30 m起动初始速度(X2)、60 m起动初始速度(X3)、立定跳远(X5)及乙、丙组相比半蹲(X3)在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性[1].

由7项相关指标监测数据发现,3个不同组别(甲组健将级、乙组二级、丙组三级)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不同项目的表现完全不同,且差距显著.这7项素质发展水平指标呈阶梯形的形式分布明显,级别越高各项指标所跃升的台阶亦越高,呈现良性正态分布,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表1 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素质发展水平现状

2.2评定指标的确定

许多因素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不能等同于体能的叠加(见表1).每项体能在具有其相关属性的同时,其内在关联度之间仍体现着交叉的相互作用.既互补和促进,又有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了人体内环境既复杂而又动态的素质系统,最终起到和影响整人体功能效果.

运动员身体水平结构是否趋于合理,明显制约着他们自身素质的潜在能力能否在完成整个技术环节中被充分利用.订制3种级别运动员身体素质结构范例,使教练员在指导完整训练过程中,能够恰当的采用最佳训练手段和方法,既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最佳体能和技术水平,又不使运动员过渡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其专项成绩,有着重要作用[2].

2.2.1 回归方程的建立

由测试不同项目指标,经验算数据推测,设置了3个族别的回归方程(见表2).F为验证方程的可靠度,3项方程均有其显著意义.R为方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复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意义.Sy值体现了方程验算精度,Sy越小,其验算精度越高.

表2 方程设置

2.2.2 测验指标的效度分析

(1)效度系数测验:确立7项与三级跳远有直接相关关系的项目检测数据,不同组别有效性系数见表3.

甲组(健将级)、乙组(一级)、丙组(二级)三个组别在每一项里所显示的有效性系数来看,健将级运动员在所有项目上的用时都优于乙组和丙组,而最差的无疑是丙组(见表3).运动员的级别越高,综合专项能力就越高.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充分验证了三级跳远运动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为教练员在操控训练过程中的如何系统训练,有选择性的引入相关因素,制定计划提供了相应的指导依据.

表3 有效性系数

(2)量化验证:根据自变量的变化推算出因变量的变化率及对y轴的斜率,采用数理递增方法验算出几个自变量的成功率,采信其数据有效量,评价方程的有效性.所得结果为:YA为94.9%;YB为95.85%;YC为99.3%,并代入以上3个方程式的各4项检查性系数信息量综合达到96.2%,证实该方程的有效性结果达到预期目标[3].

(3)3个不同级别运动员分层推算方程解析:第一,突出显示力量素质的指标,例如:半蹲(X4),只有丙组被列为该方程的最后一个指标(X4),主要原因是,这些数据并未全部展现出跳跃队员所具备的力量因素,只是其基础的力量展示,这些因素的高低未能对最后结果起直接影响作用.第二,另外两个组的方程均引入了助跑段最后的5 m速度(X1),并被列为验算方程的一、二个自变量因素,全部排列在起始速度30 m、60 m之前,且效度系数均达到7%以上.提示该指标对各级跳跃运动员都非常有效.第三,在此类指标中,全部方程中均有助跑5级跨跳,动作结构除半程助跑外,比其它指标接近专项.对于运动员的速度、下肢力量、弹跳能力等环节提示与专项成绩的吻合度较其它数据关联度更大,所设计方程有效系数均在79%~91%之间.第四,各项速度性指标的关联度比例最高.可见,绝对速度的快慢与否,对于级跳成绩至关重要,前提是,运动员必须具备助跑速度和上踏板相适应的趋同性爆发力.也就是每个从事者的最高速度能否真正在助跑道上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问题,对于跑速速度相同的队员,其助跑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分析原因,在助跑阶段的技术上、腿部力量、心理、上板意识等多各环节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不同运动员都有不同的助跑技术特点和临界速度,并受自身条件、技术个性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可见,在训练过程中挖掘受训者的速度潜在能力,提高其对速度的利用率,把握临界速度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第五,甲组(健将级运动员)半程助跑(X7)作为第一自变量,而乙组(一级)、丙组(二级)运动员的推测方程都未出现.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该标准不单反映运动员速度、专项力量等相关因素,也体现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对运动员技术要求较高.对于中等和较低水平的运动员来说,专项成绩的提高,也依赖于专项素质的同步发展,依赖于能否充分地发挥身体的潜在能力.但是如果想要达到高水平,技术的日趋提高和不断完善就跃升为主要因素.第六,正常情况下上踏板前的最后段5 m速度应该达到助跑段的峰值.在方差分析中绝对速度30 m、60 m成绩甲组、乙组无明显差异,但是在上踏板前最后段5 m速度(X1)却有较大差异.这应该与甲组队员所发挥的绝对速度程度高,其速度的利用率高于乙组有关[4].

2.3身体训练的评定指标与方法

2.3.1 指标分数表演绎

依正态分布结果效应,其分数表把单位不同量换算成统一量.由于助跑段属于竞赛,而跳跃的整个过程属于田赛其标准分数为:竞赛:T=50+10(X-X//S);田赛:T=50+10(X/-X/S),将3个组的各项指标的分值列于表4~表6.

表4 A组评分

表5 B组评分

表6 C组评分

依据田赛和竞赛的不同特点,表4、表5、表6通过运用方程推导,对半程助跑、助跑最后5 m速度、60 m跑、助跑5级跨和专项成绩等5项重要因子,所换算出的每一个分数段(从10分~100分)的排列清晰可见.也就是说,通过验算列表,健将级运动员(表4)、一级运动员(表5)、二级运动员(表6)的这5项指标达到任何一个分值区域范围,即表示出了该级别运动员在上述几项训练中的运动强度,也明显界定了运动员自身的级别和主要指标之间的强弱态势分布.将成绩转化为具体得分,这不仅给运动员提示了主要素质、专项指标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明确了其努力方向,而且对于教练员在今后制订训练计划时,也提供了预测运动员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要达到何种指标的可操作范围.非常有利于运用于训练过程的控制与使用.

2.3.2 检测性目标综合发展趋向的界定

用3个回归方程验证的各4个标准作为影响主项成绩的首要因素.结果显示,主项成绩的差异整体地反映出检测性指标的发展水平提升了.对主项成绩提升水平的评定能够通过检测性项目综合发展水平的评定来界定[5].

该指标综合提升水平是以上4个检测性指标测试成绩的依据,其计算公式为:A=a1+a2+a3+a4/4;(A为检测性指标综合发展水平标准分数;a1、a2、a3、a4为四个检查性指标测试成绩的标准分数)

不同等级运动员因其专项能力差异明显,对于由检测综合数据所推演的方程所提项的专项成绩的差异范围亦是明显的(见表7).不同组别的运动员通过较好成绩所转换的分值范围其布局是趋于合理的.从这个角度看,其方程的推演是成功的.

2.3.3 各项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定

在素质动态分布系统中,各项专门素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机制.人为提高其中某种素质,就会使其它素质受到影响,使各项素质之间有效的联系状态被破坏.为了更好地控制受训者全过程,掌握和了解检测性指标发展的均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6].

其中,C为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标准百分数值;a最大值为4项中得分最高一项;a最小值为4项中得分最低一项(查表将成绩换算成百分数).

表7 检查性项目综合发展水平评定

表8 各项素质均衡程度的评定

2.3.4 检测性指标综合发展水平与三级跳远成绩相关适应程度评定

常规下,检测性指标综合发展水平应与主项的成绩相适应.但是可以出线的出现情况有两种:一是,检测性综合指标发展水平较低,而专项成绩很高;二是,检测性综合指标发展水平高,而专项成绩较低.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对成绩提高均为不利因素,应该及时地对技术参数和素质要求的发展综合剖析、诊断,并调整和重新设置两者之间的关系[7-8].通过相关公式B=A-y(B是指检测性指标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适应程度的标准分数;A是检测性指标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准分数;y是专项成绩的标准分数.通过查表将成绩折换成百分数),可以评定出两者之间的适应程度,结果见表9[9-10].

2.4判定方法

以甲组队员张某为例,半程助跑(X7)三级跳远16.35,助跑5级跨跳(X6)24.5 m,60 m起动初始速度(X3)6.55 m/s,助跑段的最后速度10.14 m/s(X1),主项最好成绩17.51 m,将数据带入回归方程式,可得:

YA=-10.16+0.98×16.35-0.12×10.14+0.78×6.55+0.31×24.50=17.35 m

从运动员现实素质数据提示,其最好成绩17.51 m,经推导方程得出17.35 m,比体能素质发展水平低了16 cm.可见队员在技术、心理、战术等环节已经达到了趋于合理的水平[11].

由公式(1)可得:A=70+50+90+90/4=75.

从评定训练综合水平(见表7)看,张某属于高水平.C=90-50=40(见表6)得知,张某的检测性综合指标发展水平与主项成绩已达到适应程度.由评定表所得数据分析,运动员应提高助跑最后段5 m的速度[12].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差额分析与方程演算证实,运动健将、一级、二级运动员之间的主项能力(除铅球后抛外)均体现出不同的差异,这验证了全面体能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专项成绩所呈现出来的优劣度.

(2)甲、乙、丙3个级均把助跑最后5 m段的速度、助跑五级跨跳列入方程验证,不同等级的运动员,对这两项环节素质的相关度提示都非常重要.

(3)力量素质除丙组半蹲被导入方程外,其它项目未列入,但是在实际操控过程中却并不能忽略,作为基础性环节中的力量素质,特别是在训练前期是不可被取代的.

(4)A组运动员员在与专项成绩相关的项目中明显优于B组,B组优于C组.

3.2建议

(1)在设立和推导方程式时,要有较大样本量作为数据依托.

(2)为增强及佐证方程精确度和可信度,所采用样本量需有较高级别水平的运动队和队员进行测试,并进行反复验证与数据统计,方能成立.

表9 适应程度的评定

(3)测试过程应在规定的最短时间内进行,以避免运动员由于时间跨度太长等原因,而导致身体机能与初始阶段出现较大差异,致使所测数据失真.

(4)分项测试最好在一次训练中测试一个项目,以保证体现不同级别运动员的最好水平与素质,使设立方程推导过程更趋严谨.

(5)不同级别运动员的选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人员数量差别不要太大,这样有利于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分析归纳.

[1]汪广茂,历祥英.三级跳远不同起跳技术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0):16-18.

[2]汪广茂,历祥英.程序控制模式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运用[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86-89.

[3]胡巍,郑和平.试论短跑的跳跃练习[J].田径,2013(5):8-9.

[4]汪广茂.田径普修课背越式跳高教学技术评定中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9):99-102.

[5]郝家春,董顺波.我国田径文化的缺失与唤醒——从刘翔现象谈起[J].体育学刊2012,19(2):35-37.

[6]汪广茂,历祥英.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女生100米测试步幅指数应用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76-80.

[7]王柱,夏欢.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2012(1):10-11?.

[8]肖鸿飞.改革田径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0(S1):50-51.?

[9]邢新成.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09(3):189.

[10]杨久凤.论助跑技术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重要性[J].职业,2010(2):146.

[11]顾晓艳.从《课标》的基本理念谈田径教学中的快乐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87,94.

[12]孙玲娜.背越式跳高中助跑与起跳结合的重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3):249-25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level triple jump athletes’physical training quality by using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ANG Guang-mao1,LI Xiang-yi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

Based on the test of 12 special quality index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triple jump athletes in our country,athlete level,primary level and secondary level,variance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eliminating non difference index.With the statistics analysis,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hree final level athlete’s physical training can be established to develop the physical training level criteria,inspection projec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and equilibrium degree,and special adapt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ethod.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s.

different levels;triple jump;physical training level;regression equation;variance analysis;validity index

G804.49

A

1007-5348(2014)12-0046-06

(责任编辑:欧恺)

2014-05-05

汪广茂(1957-),男,宁夏银川人,韶关学院体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田径教学、训练与社会体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专项方程素质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圆的方程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多变的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