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条件与设计特征分析

2014-02-13肖振萍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业空间工业空间

肖振萍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条件与设计特征分析

肖振萍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老建筑对于商业空间来说,现有的建筑结构、区位及视觉符号条件创新了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解读再生空间改造中所呈现的形式、材质、空间,可论证再生空间改造的多元文化、象征化、功能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工业建筑;商业空间;设计特征;改造

工业建筑包括“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1〕。从90年代末起,兴建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传统工业开始衰退,从某种意义上说,倒闭和废弃的厂区、库房和铁路站场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因此,受城市结构布局调整的客观因素影响,这些旧工业建筑被首先考虑清除,然而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染以及资源浪费证明,这并不是理想方案。事实上,被遗弃的老工业建筑空间与现代商业空间碰撞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大过于拆除。

一、老工业建筑改造再生的必要性

老工业建筑经历数番岁月浸染,已成为寄托城市居民情感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文化归属感上的认同与共鸣,人们正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延续原有的历史脉络,复活工业建筑遗迹的生命,以利于凸显城市文化的差异性,改善城市景观文化中“千城一貌”的弊病。

其次,通过对老厂房等工业建筑遗迹赋予合适的新功能以充分消化闲置现象,利于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正如德雷斯顿技术大学教授在接受《纪念物在线》杂志采访时所说的“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早在1812年,美国就对红砖平顶仓库(谢莫洪排屋Schermerhorn Row)的底层进行功能置换,改造成时尚品牌专卖店;1965年将旧金山罐头厂内部改造成商业步行街;云南昆明机模厂的生产车间改造的创库是中国第一家LOFT工作基地(艺术家创作仓库式工作基地)〔2〕;北京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改造为大山子艺术区(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吸引了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正是“良好的使用”才使得建筑遗迹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关注,利于老工业这一段历史文化的延续。

以上成功的改造案例证明,对老工业建筑空间介入创意产业及相关商业进行再利用,创造了新型商业运作模式,复活了经济活性。

二、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的条件

商业空间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商品流通的空间环境。即当前社会商业活动中所需的空间,包含各类商业展示空间,博物馆、展览馆、商场、步行街、写字楼、宾馆、餐饮店、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空间均可以包含在内。将老工业建筑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共性进行分析,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物质条件

“工业建筑”是指以满足机器、材料、劳动和设备的容纳为原则,服务生产和制造的功能需要场所。其建筑结构的设计考虑到置放生产设备和承重的特殊需求,大多以巨型钢架、拱、排架等支撑的框架式结构建设,这就形成了工业建筑“大跨度钢架梁柱架设、内部空间宽敞、使用结构多适应性、采光面积大”的四大物质特征,具有很强的空间适应性和易改造性。适宜于需要宏大空间、灵活布局的会展中心、工作室、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商场等商业空间的功能需求。

(二)地理条件

经过了几十年的城市发展,老工业建筑用地逐渐被不断兴起的新规划包围,工业建筑已融入了城市中心范围,所处地段成熟、设施齐全。由此可见,建筑遗址所在地必定汇集着商业所需的旺盛人气以及便利交通。

(三)运作条件

从市场运作来看,商业空间为避免同质化竞争,通常引入文化概念体现差异。工业建筑完成历史使命后被废弃,在原址上往往还遗留下部分暴露的建筑构筑物、生产器械、工业元件等。以工业历史为文化背景,在改造中借工业元素形成独立的装置作品和视觉符号,可丰富商区空间独特的文化氛围,满足市场竞争需求。

从投资成本来看,在条件对等的情况下,新建建筑比改造、修复老建筑通常付出更多的时间代价和金钱代价〔3〕。

三、改造的设计特征

(一)材质运用特征

空间是通过一定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中围隔出来,以不同材料、不同方式进行围隔,获得不同的空间氛围与情感体验的场所〔4〕。老工业建筑空间是一个经历了一定使用年限并失去历史使命的废弃空间,改造重点在于通过物质材料这一视觉元素,突出建筑基体上的岁月沧桑,形成最直接的情感体验。然而改造是以当下为时代背景的行为,设计应该结合当代背景,符合当代的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改造中应甄别建筑的实际价值,以“延续历史”“新旧对比”两套方案区别对待。

1.延续历史

对于具有特殊价值的建筑,在改造实践中首先注重保存基体上反映时代信息的历史痕迹,以延续建筑空间中的历史文化为目的,通过合理的再利用设计,转化为新功能空间中具有视觉指向性的文化符号。比如保留、修复或置换墙体上的标语、涂鸦、残破的墙垣、地砖等。

其次,以延伸建筑群的原景观基调为改造目的,从整体空间氛围考虑物质材料在色相上的适应性。如上海1933老场坊,通过打磨墙面无价值的白石灰涂层,刻意裸露原建筑粗糙的灰色系水泥面和白石灰墙面肌理,保留深褐色系钢筋铁架,融入棕色系原木等材料进行建筑外表的改造,装饰以黑白双色鹅卵石玻璃等中性附加材料,延续建筑空间整体历史基调(见图1)。

图1 上海1933老场坊商业空间内部景观

再次,以强化空间沧桑氛围为目的,从建筑基体表面质感考虑新建物质肌理的协调性,延续原建筑空间整体视觉感受。如武汉汉阳铁厂在改造成文化创意园的项目中,剥离破损的白石灰墙面,残缺处复以红砖修复(见图2),以水泥浆、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制作粗糙的墙面肌理,统一新材料与环境旧建筑纹理的整体基调。

图2 武汉汉阳造文化创意园内建筑肌理

2.新旧对比

并不是所有的老工业建筑遗址都具有特殊价值,因此建筑基体受到建造时间、建筑生命质量、建筑文化意义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老工业建筑改造项目的设计除了修复改造外还存在扩展建造的工程部分。新建造的部分到底应该伪作类同的假古董还是应该凸显当代文化展示差异?在行业中有一定的争论。虽然修旧如旧能统一空间环境中的整体视觉效果,但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改造应该尊重历史和建筑的原真性。保证新建部分的识别性,避免刻意混淆基体上的新旧概念,制作以假乱真的古董。

纵观近年来众多的改造实践,以展示差异性为改造特征的趋势日趋明显,形式美法则其中一条是对比调和,顺应这一法则,改造项目的设计大多坚持着大处调和小处对比的美学规律,在建筑空间细处展示着新旧两种材质的对比,如玻璃幕墙、文化砖、钢架、铁艺等现代材料与旧基体间形成精细与粗犷、过去与现代、虚与实、深与浅等视觉反差营造戏剧化空间效果,留下改造的现代痕迹。

如瑞士苏黎世建于1889年的蒂芬布鲁讷面粉厂,在改造中设计师并不是忠实地复原或模仿原建筑,为强调新旧在视觉上的反差,建筑轮廓采用广进混凝土和铝合金等现代材料,以及具有20世纪末特色的连续带形玻璃窗;德国兰道市屠宰厂在改造中以铸铁、砖、砂岩材料与轻盈的玻璃盒式建筑形成对比。

(二)空间特征

建筑空间是指建筑物环境中所限定的空间的“场”,也就是建筑物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包括房间空间、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同周围景观之间所构成的空间〔5〕,即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设计方通过项目中新功能的需求对老建筑基体统筹规划进行空间改造。

1.通过改建、拆建、扩建按需重组内部空间

在老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改造中,根据各项目空间特点和改造用途,通常以分层改建、拆建、扩建三种设计特征重构空间。

改建是指在内部高大空间的工业建筑中,按照新使用功能所要求的尺度,以石膏板、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隔墙对空间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处理,将大空间改造为较小的空间再利用。比如在上海钢铁十厂改造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项目中,就利用老建筑高耸宽大的内部空间和良好的结构状况,通过垂直分层,增建了两层小型展示空间和三层办公空间。

拆建是指在老建筑功能置换后,在采光、空间等方面出现新需求,为了创作适应新环境的空间,通常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牢固性的条件下进行局部拆除或重建。比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莱歇广场是一栋由多层仓库改造的办公楼,通过拆除部分楼板,以向建筑内部引入自然光。

扩建是对原建筑功能的补充或扩展而新建的部分〔6〕83。新与旧之间关系的协调是设计的难点与重点。从建造的方位上来看,可分为垂直扩建和水平扩建,有时候出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需要,为保证原建筑的整体风貌,甚至采用地下扩建的方式进行。

由此可见,无论以何种方法对老工业建筑空间进行改造,都是围绕着新空间的功能需求展开,在延续老建筑的历史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建筑面积、容积率满足空间的经济性需求。

2.以解构、混合、象征等设计手法强调外部空间的历史文脉

解构、混合、象征是能提高作品感情效果的现代设计表现方法。解构是通过对熟悉形式的颠倒,正常推理相悖而构成的新形式,强调碎裂或迭合、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冲开建筑系统的界限,产生新的含义〔7〕;象征则是根据类比关系,通过形象暗示,使对象的形象与意义中隐晦的内在关系结合,寓意出比自身更广大的内容〔8〕。由此可见,不论是解构还是混合或者是象征,其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赋予旧物质以新的形式与内涵,体现旧物质的当代性而进行的。

在纽约的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中,作为景观的历史文脉,设计师提出“使用混合”〔6〕150的概念,设计中保留数十年前建造铁路用的基础料石,引进一些地方草种和岸边植物,以这种“混合”营造锈蚀的枕木和巨型石堆之间植物莺飞草长的前工业时期及废弃后的意境风貌。在武汉汉阳造文化创意园中,景观中散落的工业构建物装置以调侃式的后现代语言对旧物件解构、重组,建筑的柱网框架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运用象征的手法重构废弃工业符号,从而促使形成新地标,以当代设计观念表达对历史文脉的理解。

老工业建筑遗迹见证一段工业文明历史的“集体记忆”,在外部空间中以此为主题,利用历史元素,借解构、混合、象征等设计手法对建筑遗物进行再利用,追溯景观记忆的物质载体,反映了老工业建筑空间外部空间设计的特征。

(三)形式特征

形式表示事物的轮廓、形状、样式〔9〕,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范德罗说“设计的形式要服从于功能”,鉴于老工业建筑改造价值和意义的支配,当代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设计上存在新功能与旧形式的转换和冲突矛盾,呈现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特征。

1.旧形式服从新功能需求的局部改造

从建造时间上来判断,老工业建筑兴起时的建造风格基本上属于现代主义风格,形式服从于功能的需要是衡量设计的准绳,受资金、用途、大众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影响,呈现特定的形式状貌。然而,随着建筑在历史使命面前失去使用功能,其功能形式随着功能的失去转化成为具备情感记忆的历史标签,转化为因其象征意义而具备存在价值的符号形式。

然而,当建筑空间置换新的使用功能后,对形式必定有新的设定,比如厂房改造成餐厅、茶座等营业性商业场所时,对空间的自然采光就有新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旧形式与新功能的冲突,是整个改造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改造中应意识到“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赋予老建筑合适的新功能,利于消化老建筑的闲置现象,符合建筑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10〕。因此,通过对旧建筑外观形式改造以适应新功能的需要是有效解决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矛盾的途径。

2.小处对比与大处调和的改造形式

运用重复、渐变、特异的美学手法对外墙立面细节处加以虚实、新旧对比以调整视觉关系,挖掘元素间内在的视觉联系,造成看似韵律相同,却又形态各异的类同视觉体验。这种小处对比大处调和的设计方法存在于很多的设计案例中,成为协调旧形式与新功能矛盾的有效改造形式。在汉阳造文化创意园中,以质感、色彩、样式对空间内大氛围进行统一协调,再通过对窗扇、门框的扩容、填补等方式,寻求视觉形式感上的某种规律来平衡外墙立面等细节。

3.强化历史符号装饰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之父文丘里为反驳功能技术主义“少就是多”的论点提出了“少就是乏味”这一针锋相对的批判观点,“赞成建筑的二元性和兼容含蓄,也就是提倡建筑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11〕。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设计观点中多元化这一设计关系。为历史符号在改造项目中呈现装饰性提供了合理的存在依据。

在众多的旧建筑改造案例中,常见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强化工业元素、延伸历史视觉符号,比如暴露的钢架结构、失去功能的烟囱、水塔、雨水管道、电线、铁钉等这类特殊形态的建筑构件,甚至采用置换的方式,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作为强化该空间内的文化氛围的手段,并使用多种形态构成室内外空间复杂多样的构图变化,与后现代主义“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12〕设计手法结合起来(见图3)。

图3 利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进行改造后的商业空间

由此可见,在旧建筑改造中,设计的形式与文化的融合强化历史元素的装饰性特点,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出于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考虑,对老工业建筑遗留有必要通过再利用设计获得再生生命,且老工业建筑具备商业空间所需的物质条件、地理条件和运作条件。纵观当下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的案例,发现其设计特征在材质运用上呈现既延续历史又包容新旧的多元文化特征;在空间上呈现按需重组和强调历史文脉的设计特征;在形式上呈现形式服务功能、大调和小对比、强调装饰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历史不是静止的,因此老建筑改造也应透露所处时代的文化印记,在当代的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工程项目中,总体围绕历史文脉为主线,主张包容,强调文化的多元与并存的改造形式展开设计。

〔1〕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DB∕OL〕.(2003-07-17)〔2013-10-25〕.http:∕∕www.doc88.com∕p-289362825105.html.

〔2〕昆明宝典.昆明创库〔DB∕OL〕.(2011-10-14)〔2013-11-05〕.http:∕∕baike.baidu.com∕view∕2292370.htm.

〔3〕肖振萍,彭辉华.老建筑的当代价值与改造设计的方法解读:以近代建筑遗产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3):105-109.

〔4〕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22-223.

〔5〕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628.

〔6〕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张宪荣,陈麦,季华妹.现代设计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31.

〔8〕竹内敏雄,刘晓路,何志明.美学百科辞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94-195.

〔9〕顾建华,张占国.美学与美育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20.

〔10〕肖振萍,彭辉华.老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类型与策略分析〔J〕.美术界,2013(10):97.

〔11〕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982-983.

〔12〕胡景初,方海,彭亮.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8:444-446.

(责任编辑 党红梅)

Analysis of Commercial Space Conditions and Design Feature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

XIAO Zhenping
(College of Ar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For commercial space,the existing building structure,location and condition of the visual symbol of the old building innovate business model.By analyzing the form,material,spa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 regeneration,the paper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multicultural,symbol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 regeneration.

industrial buildings;commercial space;design features;reconstruction

TU-87

B

1672-2345(2014)03-0061-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3.015

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201315)

2013-11-20

2013-12-28

肖振萍,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商业空间工业空间
空间是什么?
气氛营造下的商业空间与展示策略有机结合——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专辑
创享空间
工业人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硅基互联时代文化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中对于风水学的应用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