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习作教学不应成为“孤家寡人”——整体观照下的单元习作教学例谈

2014-02-13祝响响

语文天地 2014年24期
关键词:雅鲁藏布观照火烧云

祝响响

当前,作文教学流派众多,热闹纷繁,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单元习作教学大多是以“孤家寡人”的形式存在,悄悄躲在“语文园地”的某个角落,常常被人遗忘,很少看到老师们为单元习作教学搭建整体观照的平台。

一、“孤家寡人”式的单元习作教学

当今的很多习作教学,通常不以教材中的习作内容作为研究蓝本,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其它热点和亮点素材作为篮本,名优教师的习作公开课,也喜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习作内容开展教学,极少能听到有关教材中单元习作的指导课。这让人产生一种感觉,似乎在公开课场合难以寻觅到单元习作教学的身影。

在公开课中备受冷落的单元习作教学,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一种情形是阅读课只管“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强调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注意写作方法的渗透,导致写作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虽然现在的教学深受“读写结合”思想的影响,会注意写作问题,但是很多课堂练笔缺乏整体安排,都是随性而为,而且练笔一般为“写下你的感受”等题目下的漫谈式写作,对“怎么写”缺乏有效指导。

另一种情形是习作课只管“习作”。在习作教学中,一些教师强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是告诉学生一些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时间顺序等等。形式固然有,而内容却是里外两层皮。即使反复修改,即使使用很多方法与技巧,但效果仍然不佳。久而久之,学生将作文看成是一种包袱,是一件苦差事,以致于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阅读习作的“两层皮”现象,常常使一个单元中的阅读与习作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习作的设计犹如空中楼阁,习作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必将导致习作水平难以提高。

二、整体观照下的单元习作教学

如何让单元习作教学脱离“孤家寡人”的境地呢?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单元习作教学与本单元的课文紧紧相连,用整体观照的理念整合本单元的阅读和习作教学,引领学生从单元课文的阅读中探寻单元习作的内在奥妙。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学习写作,词句运用能力较为突出,构建文章框架的能力尚且不够。如果把一篇篇习作比作一座座高楼大厦,文章的结构则相当于一根根支柱,文章中一句句话则相当于水泥、砖块。我们平常总是提醒孩子多积累好词好句,为房子的建造积累“水泥、砖块”等建筑材料,可是,一到习作,学生还是犹豫再三、难以提笔。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要将这些好词好句安排在哪里,就像设计房屋一样,不知哪里安排承重柱,哪里安排楼梯,哪里安排车库,哪里安排客厅。所以,要解决孩子习作难题,光靠词句的积累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需要整体观照,帮助学生搭建起习作这幢大厦的框架,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习作蓝图”。

正如罗杰斯佩里所说:“能满足整个大脑需要的笔记及思维组织技巧,应该不仅包括词语、数字、顺序及线性,而且还应该包括色彩、维度、视觉、节奏、空间意识等——换句话说,就是思维导图。”图示化的思维方式往往能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大幅提高。图示化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思维导图又如何构建?最便捷的方法,便是从课文的学习中来,从每天的阅读教学中来。一位智慧的语文老师,在开展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时,不会仅仅纠缠于内容的赏析、主题的提炼,会带领学生站在单元习作的高度,用整体观照的眼光审视每篇课文,透过“写什么”的内容学习,慢慢走进“怎么写”的形式研读,从“怎么写”的角度解读每篇课文,从而探寻出单元习作的奥妙。

三、整体观照下的单元习作教学策略

人教版四年级上测第一单元习作目标为:“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1.化整为零

教授一个新单元时,除了通过阅读“单元导语”把握单元主题外,教师还应重点关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在本单元中,“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应作为习作的关键之处。这两点要求,如果放到正式习作课时再做引导,则显得为时已晚,而且会有纸上谈兵的嫌疑。所以,遇到写作方法上有典型意义的课文,教师应带领学生站在制高点,俯视全文,一起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再想法设法把单元习作这一整体,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化为多次的小练笔,实现单元习作教学的化整为零。

①《观潮》(课文) ——《观雨》(练笔)

钱江潮素以“壮观天下无”著称,《观潮》一课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对此进行描写,特点清晰,脉络分明。很多学生从未见过钱江潮,但都见过下雨,所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安排一次小练笔,观察“雨来前、雨来时、雨来后”的天气变化,写一篇《观雨》。雨时常可见,时间顺序,学生耳熟能详。这样的小练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非难事。

②《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解说词》(练笔)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从“独特的地形地貌、神奇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点”三方面展开描写,凸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的特点。课后引导学生写一份《雅鲁藏布大峡谷解说词》,一方面加深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特点的感悟,另一方面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三个侧重点凸显“奇异”这一特点的,引领学生透过“写什么”,慢慢走入文字背后,感悟作者是“怎么写”的。

③《火烧云》(课文) ——《我眼中的火烧云》(练笔)

《火烧云》一课在描写顺序上和《观潮》相似,也是采用了火烧云“上来前、上来时、下去后”的时间顺序,凸显了火烧云变化多端的特点,在描写方法上又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些相似,分别从“颜色多、变化快”两方面展现火烧云的变化多端。从写法上看,它整合了前两篇课文的两种描写方法,很值得学生仿写。学习此课时又正值天高气爽的秋季,傍晚前后经常会有形态各异的火烧云,所以,安排学生练写《我眼中的火烧云》,做到了生活情境和习作技巧的巧妙融合。

三次小练笔,每一次都从课文特点出发,每一次又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次的要求又有所提升。从最简单的“按时间顺序”到“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直至两种描写方法的结合使用,既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了学生对写景类文章的恐惧感。一系列的练笔之后,实现了单元习作的“化整为零”,单元习作的难度相应降低,学生在单元习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了。

2.化零为整

单篇文章的练笔,虽然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元习作的难度,但是要想让学生站得得更高,看得更远,应引领他们站在制高点,俯视整个单元课文。学完单元的四篇课文之后,应将本单元的所有课文按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通过比较、类推等方式发现它们的共性、本质特征,从而体察其表达格式,并通过相关实例的表达拓展,强化言语表达形式的图式化储存,称为“同化悟格”。

①单元文章“同化悟格”

学完整个单元的课文之后,引领学生快速浏览单元的四篇课文,选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交流之后形成完整的“同化悟格”表。

通过对一个单元课文的“同化悟格”,学生无形中搭建起了写景类文章的整体思维框架:一是景物特点鲜明,二是写作条理清晰。这两点恰恰与单元习作训练要求中的“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不谋而合。

②拓展文章“同化悟格”

当然,单元中的课文篇数不多,写法上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一味地只按课文思路行走,会将“同化悟格”带进千篇一律的误区。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多篇课外的写景文章,提供多个写景类文章的习作角度,将“同化悟格”指向思维的更深处,使单元习作“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如《观潮》、《鸟的天堂》、《火烧云》三篇课文,同为“按时间顺序描写”,可是不同作者在时间上的的表述却是千变万化的。作家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的时间表述更是独具特色,他描写时间的句子是那样的令人回味: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引领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对此文进行赏析,从而感受到时间有序,但写法可以千变万化,这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避免了习作时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有了“整体观照”的理念,有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方法,学生就能在课文阅读中探寻到习作的秘妙,单元习作教学会因此变得鲜活生动,不再味同嚼蜡。

猜你喜欢

雅鲁藏布观照火烧云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火烧云》的“变”
火烧云
火烧云
雅鲁藏布
雅鲁藏布
火烧云
谭维维推出《观照》专辑四部曲之《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