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探析
—— 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

2014-02-12周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政探究教学

周勇

(长沙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探析
—— 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

周勇

(长沙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开展基于网络视频的探究式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视频的探究式教学,其资源开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发现网络视频材料中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应遵循选准突破口、设计缜密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形式灵活多样、引而不发等原则。

网络;视频资源;思政课;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是比较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1]。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趋势下,以网络视频材料为依托开展高校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理论解读

1.“基于网络的教学”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不少学者对“基于网络的教学”进行了概念界定。如,基于网络的教学是指以网络资源的特性为支撑的教与学;应用网络资源来建构一个用来加强和支持学习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的特性和网络资源对认知导向型教学策略指令系统的应用,等[2]。这些定义有两个共性:一是以网络资源为课程材料,以利用其便捷、海量的信息优势;二是以网络工具作为教学手段,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或者网络信息作为课程材料的工作与利用网络的信息技术优势的工作往往是互相融合的[1]。

2.高校实施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一般而言,思政课作为公共课程,其教学应有别于作为专业课程的学科化教学模式。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似乎尚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是不自觉地嫁接了专业课程的“学科化”教学模式,其教学实效性也因为教与学之间的不匹配而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原理逻辑进程,由于忽略了从

学科化的课本内容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转化,缺少了感性材料的有力支撑,使原本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阶段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干瘪缺乏生机的宣教更加“望而却步”;授课方式追求完整的逻辑体系推演,不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课堂组织遵循以教师为主体的思路,常常表现为“教师长篇大论,学生昏昏欲睡”,主要原因在于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考核形式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未能进一步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3]。

正如高校思政课教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所主张的那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的教学模式,才能符合高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5]的要求。探索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为基石,坚持教学在过程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获得知识,形成德育体验,才能使大学生喜欢上、乐于听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思政课,彻底改变大学生为凑学分、为考勤而被动上课的尴尬局面[3]。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当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首先,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网络的教学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网上海量的教学资源和日益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为高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课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策略上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训练,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面对大量的交互性强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6]。其次,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角色的转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以网络平台和网络空间为基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互动。在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帮助者,其角色正如著名的教育专家钱梦龙所主张的那样,真正实现了从“主演”到“导演”的转变。再次,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讲课的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使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获得信息已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和分析,并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是当代大学生实现“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教学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6]。

二、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

1.揭示网络视频的错漏

以《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教学为例,网络上传播的历史题材的视频材料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纪实性的历史视频,其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基本上都是客观的,除了个人观点差异外,一般不会有历史事实的错漏;二是文艺性的历史视频,这类视频资源多是历史为题材或背景的文艺作品,相关情节因为经过了艺术加工,所以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较多。在开展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网络视频资料中的这些史实错漏并说明其原因,不仅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记住相关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依据网络视频资源对历史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电影《黄飞鸿——铁鸡斗蜈蚣》中,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就有一句出现严重错漏的台词:“义和拳是北方的一个邪教组织。”在讲授义和团运动时,先要求学生观看该电影的相关情节,然后要求学生找出电影情节中与历史不符的问题。经过几番引导之后,学生基本都能找到这句有错漏的台词,接着又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句台词有错漏,从而完整地完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需要指出的是,相关的经验表明,要强化教学效果,课后需要围绕这个问题布置思考题[7]。

2.探寻网络视频的隐微

尽管文艺性的网络视频资源中往往有诸多错漏,但其中一些影视作品在具有较好的文艺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很好地照顾历史的严肃性。这类网络历史视频常常对具体情节进行精细的艺术加工,使视频中的相关细节能够起到一种类似于春秋笔法的效果,这就是网络视频中的隐微之初。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隐微之处,并透过艺术表现形式去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是基于网络视频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红军的长征”时,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唐国强版)第一集开头部分,要求找出剧中毛泽东与同时出场的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明显不同之处。由于问题很明确,学生很积极,因而有学生很快发现了笔者在教案中预设的情节:“毛泽东的军帽上面没有五角星,其他人都有。”从而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的这个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经过几番讨论与引导之后,学生明白毛泽东的军帽上没有五角星,是该剧艺术反映了历史真实,即毛泽东因为受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而被排斥在军

事指挥权之外。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受排斥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后果”,以此作为新课导入很好地开展了一次探究式教学[7]。

在《概论》课教学中讲授《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这一章,讲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观看1959年国庆在人民大会堂由230位将军组成的合唱团高唱《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向祖国的台湾》的网络视频。在作完相关的点评之后,学生分析了当时选择让230位将军合唱的原因。通过反复的“引导——讨论——引导”之后,学生得出结论:公元230年,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中国最早开发台湾的历史记录。这次合唱运用了这一历史典故,用最强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3.挖掘网络视频的深意

在基于网络视频的探究式教学中,有一种与挖掘网络视频中的隐微之处相似但又有着明显区别的方式,即挖掘网络视频的深意的方式。

在文艺性的网络历史视频中,一些关键的台词往往包含了重要的历史内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台词,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内涵,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更能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在《纲要》课讲“抗日战争的爆发”时,安排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的开头的相关情节:国民党军二十九军在一次和日军对峙中斗智斗勇,并成功驱退日军,在回营途中国军战士们高唱二十九军军歌,其中有一句“狂澜挽转在军人”的歌词。我将这句歌词定格在屏幕,并问学生这句歌词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以后,学生依据教材得出如下认识:“在军人”体现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片面抗战”为线索引导学生较好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原因。

在《纲要》课中讲授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中“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一项时,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观看从网上下载的20世纪80年代的国产动画片《渔童》,引导学生从开场白中的“本片根据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在渔民中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这一信息,在通过现场搜索网络信息以后,学生自主实现了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究学习:假设并证明了义和团运动爆发与反洋教斗争的关系;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推导出了义和团运动多神崇拜的特点,印证了教材的相关论述。

4.从网络视频中收集直接证明材料

无论是纪实性的网络视频,还是文艺性的网络视频,都能从中找到可以反映或印证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知识点的内容。在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高校思政课探究式教学中,如果能将网络视频中的这些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的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寻找和印证,可以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开展探究的能力。在《纲要》课教学中讲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时,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前夕,蒋介石前往长江防线视察,包括江阴要塞江防司令在内的四名国民党军高级军官竟然在打麻将,还说了不少泄气的话语。蒋无奈之下,只好冷处理,帮输光了钱的江防司令“挑土”,将其输光了的钱赢了回来,并说了句十分经典的台词:“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从蒋介石这句浙江味厚重的台词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尽管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基本上都能体现“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等教材上的内容。

2008年,在《概论》课教学中,讲到民主的本质时,有学生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抱有一定的幻想,认为与第三世界有着深厚渊源且身为黑人的奥巴马会与其他美国总统不同。为此,笔者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学生从网上收集到了不少相关信息。比如学生从中央电视台的《今日关注》节目的网络视频中找到了“奥巴马大部分的竞选资金来自华尔街和金融资本家”,“奥巴马的竞选班底基本上是原来克林顿竞选总统时的人马,据说原先是给希拉里准备的”,“奥巴马当选总统以后大力救助AIG集团”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呈现出来以后,学生关于关于奥巴马以及美国民主的本质的讨论就不仅比较正确,而且比较贴近生活,无须授课教师啰嗦。在《概论》课讲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时,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影片中罗恩·克拉克老师面对一群顽皮的孩子,先后用了传统的归纳概括和因材施教的编写RAP两种教学法,效果截然不同。通过讨论与引导,让学生印证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针。

三、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选准突破口,就成功了一半

俗话说:“蛇舞头不行。”基于网络视频的探究式教学,前提是选准突破口,即从视频材料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可以进行探究的素材。各种题材的网络视频虽然数量众多,但并不都是因高校思政课教学而生的,要在海量的网络视频资料中为时间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选出最有价值的情节片段,毫无疑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相关的视频需要平时多留心,并且具备一定的搜索技巧,以便在没有储备的情况下进行专题搜索。其次,学会用电脑对相关的视频作剪辑,制作符合探究式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2.缜密构思,保障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视频材料中选出突破口是开了好头,是基于网络开

展思政课探究式教学两个前提条件之一。另一个条件,依据这一突破口设计缜密的教学思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出发点,教师应认真设计引出问题、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归纳提升等四个环节,安排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并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成问题。

3.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动机

对于探究式教学而言,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样能促进教学互长的实现,它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灵感。在以“毛泽东的军帽没有五角星”探究网络视频的隐微的想法,最初就是受了学生的启发。在一个气氛非常活跃的班级讲这个知识点时,一位学生曾好奇地问道:“老师,毛泽东的军帽上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啊?”学生的提问使笔者慢慢形成了前面所讲的具体探究式教学套路。

在利用网络视频材料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生成现象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学生冒出的问题不仅可能成为对教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突破口,也有可能跳出教材的框框。比如:在《纲要》课讲授“辛亥革命的爆发”时,组织学生观看成龙主演的电影《辛亥革命》,在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后,曾有十几个女生一致举手,问提:“为什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徐宗汉(李冰冰主演)会抱着林觉民(胡歌主演)的尸首痛哭?”这部电影中一个很小的细节,却引起学生的关注和疑惑。教师引导他们回忆这部电影前面徐宗汉发现林觉民的《与妻书》和《绝命书》的情节,经过热烈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徐宗汉抱着林觉民的尸首痛哭,是作为一个女同胞为林觉民的妻子感到伤心和悲痛,电影这样处理更能表现出黄花岗起义的惨烈和悲壮。

4.形式多样,维护探究式教学的可持续性

在现实生活中,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政课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往往是“好花美丽不常开,好景宜人不常在”,因而这种教学的可持续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为此,在网络视频素材的运用及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上,应做到形式多样。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如果阈限于固定不变的模式,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学生很可能因此而丧失探究学习的兴趣,或者因学生比较熟悉教学模式能轻易地推算出预设知识点而失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把握探究式教学实质的前提下,教师应依据“教无定法”的原则灵活运用网络视频资料。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必拘泥于形式。

5.引而不发,坚持探究式教学的本真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或心智模式,其重点在于“授人以渔”,而“鱼”只是“渔”的载体,这也是探究式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运用网络视频材料问题上的本质差别[7]。因此,在运用网络视频材料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正确的答案,不要轻易放弃既定的目标,而将答案简单地告诉学生。在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政课探究式教学中,只有在各个环节中坚持引而不发的原则,才能坚持探究式教学的本真,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

[1] 周勇.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探究教学模式探析[J].成功(教育),2011(12):15-16.

[2] 李广宁,闵春辉,龚宁,等.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5(5):71-72.

[3] 梁勇.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探究[J].职业时空,2010(10):45-47.

[4]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3.

[5] 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6] 王玉珍,常玲.谈网络教学的功能及优势[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5-28.

[7] 周勇.影视材料在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7(11):46-48.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the Inquiry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Based on the Network Video Resources by Taking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Y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00, China)

The inquiry teaching based on network video resourc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quisitive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twork video has various resource developments. The teaching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hoosing the right breakthrough, designing meticulous teaching ideas, making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using flexible and varied teaching forms, taking exploration methods, etc.

network; video resour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quiry teaching

G640

A

1009-9115(2014)01-0153-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41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0C51)

2013-08-26

周勇(1975-),男,湖南益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探究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