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2014-02-12柳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联产承包集体经济现代化

柳璐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柳璐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两个飞跃”;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农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当前的农业改革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0年3月,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p355]这不仅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存在的长期性,而且指出实行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指明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第一个飞跃: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第一个飞跃”是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质的飞跃。

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自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体制在我国农村实行了20多年,其“一大二公”的特点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期,虽然对其进行了调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即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制,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但是,这种体制仍然不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民公社时期由于合作生产产出的结果是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得到的,个人在其中的贡献难以准确度量,所以不能公平地体现劳动差异性。继而会产生“偷懒”行为,减少“偷懒”行为的有效途径是对生产成员进行监督。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使得监督非常困难。最终,偷懒带来的损失将由整个集体承担。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行使我国农业陷入长久的困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土地经营制度上的创新,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确立了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好地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总体改革的进程。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在不改变土地的生产资料公有的前提下,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承包户只是拥有对土地的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但没有对土地进行自由买卖的权利。以家庭为单位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农户拥有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在生产和经营的方法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家庭承包经营就是把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户,把家庭经营带入到集体经济之中,形成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实行联产计酬制度,将生产者的劳动投入与劳动收益结合起来,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上多劳多得的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它并不是对以往传统集体经济制度的破坏,而是对这种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一种扬弃。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是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第二个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

“第一个飞跃”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虽然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它毕竟属于一种小农生产形态,具有自然经济的特点。因此,如何深化农村改革,把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引向规模化的集体生产,面对发展中的困境,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农村经营体制要有“第二个飞跃”,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缺陷

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它的历史局限性逐渐显露:

1.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人多地少,且地势复杂分布不均,这使得单个家庭能够承包的土地面积小、地块多。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使得单个农户投入不足,利用现代化大机械作业困难;即便农户有心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农业,也常因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不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农民仍是以人力和畜力劳动为主,仍是粗放式经营,从而导致生产方式水平低、人均产出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和农民交易费用高,难以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2.农地产权界定模糊,所有者主体缺位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民集体所有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意义的集合群体概念,即农村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农民,因而在实践上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模糊、虚置和缺位。可见,农民对农地的所有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或有限的农地所有权,存在着外部力量对农地所有权的种种侵蚀现象。

3.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只是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但农民不能自由买卖土地。同时,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户籍制度使农民与土地“捆绑关系”进一步固化,结果使得农民从事其它产业的困难增加,把农民阻滞在土地上,阻碍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生产发展的要求

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不是把土地进行简单的合并,而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土地原有经营方式进行改革,进而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这是在新阶段上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对于如何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而实现规模经营,邓小平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2]这条道路既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实际情况,邓小平认为农业规模经营不可能很大,而只能适度规模经营。

我国的农业规模经营不是欧美式的大规模经营。中国规模经营的目标是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素质弱化的问题,通过资本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来发展现代农业,并相应地提高留下来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的收入,以防止出现农业后继无人的结果。目前,中国农村的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流向城市非农业部门,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素质的弱化使传统的家庭经营难以正常运转。因此,调整土地经营权,让有能力的农业劳动力承接更多的土地,开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3]。

规模经营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它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因此,搞规模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求:要有相当部分农民劳动力大量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要有一定的发展,能够使部分农民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工作机会和收入,使农民愿意放弃土地的使用权,从而使土地可以集中起来;要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有与农业生产配套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

3.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走集体经济道路

“第二个飞跃”的思想核心是把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农业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要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在农村,我们终归还是要让农民搞集体经济”[4]。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使得我国实现规模经营和生产社会化就要走合作化的集体经济的道路。当然,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回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重视农民的利益,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等使农民转出农业,还要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方式和渠道以壮大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经济就会失去凝聚力。规模经济适应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又会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

邓小平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中所要经历的“两个飞跃”,是前后联系、相辅相成的,既不能超越,也不能割裂,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出路问题,而且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方法步骤。

三、“两个飞跃”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一般地说,农业的现代化过程是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过程。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尤其是第二个飞跃对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p382]这充分体现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仍面临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且劳动力素质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因此,要重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在政策上支持农业,制定惠农、利农的政策,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以邓小平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国情出发,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2.4亿多个农户经营着18.26亿亩耕地,户均规模仅为7.6亩[5]。不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的现状,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不可能的。土地是民生之本,对其改革关系重大,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应在土地承包制的框架内,不断创新和完善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在认同《农村土地承包法》这一法律“普适性”的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和实施农地制度改革,以逐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转变小农生产方式。

具体地说,要改革传统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上要有所突破,就要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实现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从而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上的责任关系;要建立起市场化、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制度,促使土地向集中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尊重土地使用权市场属性和有偿互利的原则,根据各地实际开展土地转包、土地转让、土地置换、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形式多样地流转方式;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土地使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直接调控,切实保护好耕地。在加强农业立法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农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完善国家对土地的宏观管理体系,要为土地制度变迁提供一个完善的宏观环境,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保护耕地的具体范式。

3.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指出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

农业组织经营制度的创新,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农业产业化,其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和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实行产供销和农工商相结合,把农民、龙头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广大农民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市场取向的组织制度创新,是农业经营组织和制度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邓小平农业思想中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产业化将会化解许多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新形势下的集体经济应大力发展统分结合的集体层经营,改变家庭承包制“统”“分”失衡的现状。尤其需要从产业和职能两个方面对集体层经营进行重新定位,不断增强集体层的经济实力,使集体层在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应强化多种模式的合作经济。合作化经营对提高农户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畅通信息渠道等有促进作用,是“统”“分”协调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各地区要着眼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根据地区特点选择不同的合作经济模式;发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农场。在土地规模分散狭小、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探索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形式的农场,如股份合作制农场、家庭农场等。

4.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从而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本质,邓小平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p17]“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1,p275]发展现代农业,我国应制定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创新路线。由于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公顷。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只能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道路,即通过科学研制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改变物质投入的方式,极大地提高物质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益,使农业生产力不断增强,达到“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要求。

人力资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十分注意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1,p23]。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培养新型农民将赋予农业经营新的活力,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以邓小平农业思想为指导,并结合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以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62.

[3] 胡霞.中国农业成长阶段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0-13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67.

[5] 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5-150.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Enlightenment of DENG Xiao-ping’s “Two Leaps” Thought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LIU Lu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DENG Xiao-ping’s “Two Leaps” in agriculture is rich in content. By the guidance of i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o achieve appropriate scale agri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Two Leaps” thought points the direction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at’s to sa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hould base on the reality of China’s agriculture, emphasize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accelerate rational land transfer, deepen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s of agricultural land, develop new collective economy, innovate agri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rel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new farmer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wo Leaps”; scale of operation;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F320.1

A

1009-9115(2014)01-011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32

2013-06-04

柳璐(199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猜你喜欢

联产承包集体经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分析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土地规模经营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