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梦”
——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梦”的现实作用

2014-02-12王连芳董锦南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文明

王连芳,董锦南

(龙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 龙岩 364012)

哲学经济学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梦”
——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梦”的现实作用

王连芳,董锦南

(龙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 龙岩 364012)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较为重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独立的一章进行论述。这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梦”的实现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党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写入党的行动纲领,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一章的长篇幅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建设方法[3]。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不断地进步完善与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一、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毛泽东注重保护环境,通过防止鼠疫、吸血虫病,讲卫生、除四害等卫生工作的实施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1952年,毛泽东就曾经带领全国人民发起过一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4]。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加强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毛泽东认为森林是很宝贵的资源,把林业发展作为工作中

的重要部分,通过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运动达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毛泽东一贯主张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指出:“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5]他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在我国资源短缺的地区,发展了小水电、小型风力机、太阳灶等多种可再生资源,积极提倡农村养猪,不但解决人民群众的肉食品问题,而且开发利用产出的肥料和沼气资源,对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邓小平同样反对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来达到社会一时的进步和发展,他认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但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且人们也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他承认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来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方式,是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也是后期党中央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把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全民义务植树,认为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的基本措施,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伟大口号。

江泽民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下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且充分强调了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重要性,提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寻求和谐中求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出:“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1]并提出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处理等适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系列科学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其向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对最大可能的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迈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在强调“中国梦”实现的今天,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在我国环境、资源等生态问题严重突出的时期,提出的重要的社会发展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同时构成了“五位一体”的美丽中国的建设构架中。这说明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开始发挥自身重要的实现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任务。习近平强调了国土资源开发格局的优化,始终是以绿色理念来规划未来社会的发展蓝图,强调了全面促进资源的节约,以节约现有资源为基础,努力开发新的清洁和循环利用的能源。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此理念的支持之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和法制的利用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把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过程中,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把自然科学作为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因此他一直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得到自由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同打仗,不但必须打,而且必须打好。

1975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指出了“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6],多次深刻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指出在我国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的国情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解决与生态有关的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及关键的问题,提倡绿色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并要求积极引进国外解决生态问题的先进技术,从而改变我国对生态问题处理的不合理的现状。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提高全民文化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我国生态问题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江泽民坚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实践,作出一系列新的论述和概括,其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发展愈发迅猛,正如胡锦涛所指出“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资源和环境问题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要求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研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8],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都利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统筹规划和解决。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给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确立了更加完善的法制法规和有关条例规定。1973年我国的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诞生,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注重环境的质量;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通过,结束了我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接着陆续通过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避免了各级政府不顾生态保护而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错误,形成了全方位的生态制度建设,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向前稳步发展。共产党人不断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化的管理,要求政府和执法部门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1997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加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使环境保护法同我国其它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等,国家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陆续出台,不用法律手段解决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使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生态问题能够在各个阶段、各种情况下得到明确的解决方法。

三、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强

随着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许多生态问题都已经超越了国界,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自20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研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会议开始,人类就不断通过各种宣言和计划的约束来加强人类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以期减缓并最终消除逐渐形成的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我国同样出现了这种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现实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国际生态合作的决策,严格要求本国遵守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为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江泽民指出,要做好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仅要把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因素。这就更要求与各个国家联合,共同维护地球这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

总之,伴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科技进步与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为关键,各项生态相关立法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影响下,结合本国实际来处理生态危机的问题,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来在国际中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现实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国在现阶段发展中依然可用的宝贵财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虽然由多个分散的点构成,但仍然可以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我们如今高举“中国梦”的大旗,每个人都有自身“梦”的方向与目标,都在寻求着自身的发展,但如果国家无法先完成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梦”的目标,所有的“梦”都将失去意义,因为“生态梦”是为了构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人类能够在最基本的存在条件下继续获得发展。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0-10-28.

[3]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4]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39.

[5]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60.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3.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Ecological Drea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ream

WANG Lian-fang, DONG Jin-nan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o the program of the party action. The 18th report furth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separate chapter.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PC’s Chinese dream and for the fas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D239; X2

A

1009-9115(2014)01-0115-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3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MK003)

2013-09-20

王连芳(1983-),女,河北清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