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寄踪”
—— 记民国时期留美生萧公权

2014-02-12马振风朱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权学术政治

马振风,朱健

(1.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2.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万里寄踪”
—— 记民国时期留美生萧公权

马振风1,朱健2

(1.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2.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萧公权先生是一位“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在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界均享有盛誉的学者。其少时接受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启蒙,后考入教会中学和清华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民国九年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民国时期留美生的个案,通过分析其早年所受中国传统国学教育、新式学堂教育的文化背景,及其问学美国的经历,归国又赴美的学术转承,将萧先生的教育经历作为一个微观视角,可以获得对民国时期留美学生更加细致、生动的了解。

萧公权;留美生;传统教育;新式教育

二十年前,唐振常先生[1]发表过一篇《漫记萧公权先生》的文章,提及“问过学界数人,皆未详萧先生其人其学”,不禁感慨“今日来谈一代通儒萧公权先生,近乎发掘出土文物,不免怆然。”二十年后,在学界萧先生的学术成就已然被人所熟知,其著作《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宪政与民主》等皆有中译本问世,而《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更是多次再版,成为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必读书。同时,学界还出现了许多研究萧先生其人其学的学者,其中萧先生弟子汪荣祖、黄俊杰等人最具成就,《萧公权学记》、《萧公权政治思想研究》、《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等一批著作相继问世。萧公权这一名字俨然已经与陈寅恪、胡适、吴宓、李方桂等一代大家并列。

萧公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江西,幼时在家塾学习经典,少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1920年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萧先生学术成就斐然,成为一代学人大家,与其教育历程关系密切。其幼时的家塾教育、教会中学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是奠基性的也是终生性的。作为民国时期的留美

学生,对萧先生教育历程的个案分析,可以作为了解民国时期留美生的一个微观窗口。

一、少年——传统国学教育奠基

萧公权尚在襁褓时,母亲去世,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六岁时,由大伯父带到川蜀地区教养,其大伯父是怡丰号的重庆分号的经理,对幼时的萧公权管教“甚为谨严”[2,p6]。从萧先生六岁开始,其大伯父不惜重金,聘请老师教读。

萧先生早期所学主要有:介绍中国历史知识的《史鉴节要》、以世界地理常识为内容的《地球韵言》,以及《声律启蒙》和《千家诗》等,后两本书主要教给学生作诗的韵律和一些模范诗词。后萧先生长于写诗,与友人多有诗词唱和,著有诗词集《小桐阴馆诗词》,这时的传统教育是奠定了很好基础的。萧先生还学习了《论语》、《孟子》、《国语》等经典古书,这些经典的熟读背诵,使其“至今还能随口引用这两部要籍中的一些文字”[2,p18]。在读完四书后,在老师指导下,萧先生又读完了十三经,以及《纲鉴易知录》等史学要籍。萧先生后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无疑这些经典文本是极为有益的。萧先生自言从中获得的国学常识,“后来受用不尽”[2,p21]。

此外,萧先生还接受了文学鉴赏鉴别能力和作文能力的训练,在老师指导下,每五天作一篇“论”“说”或“经义”。经过如此训练,幼时的萧先生竟也能够“洋洋洒洒”“下笔千言”[2,p22]。萧先生弟子汪荣祖曾言“先生自幼言经读史,国学基础甚为坚硬”[3]。

清末民初的这些留美生大都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后又远赴重洋寻求西方教育,他们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于其后续求学甚至整个人生历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胡适、吴宓等人在赴美前都熟谙中国传统经典,即使从美国学成归来后,其思想和学识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研究的起点,以此作其研究的重要内容。可见,幼时的传统文化的启蒙影响贯彻其一生。五四时期,萧先生对 “打倒孔家店”的行为十分不赞成,认为“反对孔子的人不曾把孔子的思想与专制帝王所利用的‘孔教’分别去看而一概抹煞,是很不公平的”[2,p43]。萧先生之所以能够理智地看待热血时代发生的这一激进现象,显然是受到他少年时期所受的传统国学教育,以及他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的影响。

二、青年——新式学堂教育启智

清末民初接受新式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潮流,这也是民国时期许多留美学生赴美前的共同经历。民国四年,萧先生考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

教会学校多用英文教材,教员也多英语授课,这种经历对于留美学生至关重要,学生在教会学校受到的英语训练,极大便利了留学时的学习和生活。萧先生所在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即是英文授课,萧先生用了“最多的时间,最大的努力”在英文课程上。萧先生在自传中解释了他之所以可以这样分配学习精力,关键在于其幼时所受的传统国学教育,使其国文水平远在同学之上。这是传统教育为其奠基的作用。

在学校,萧先生开始学习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所受教育更为全面和科学。而且学校注重实验和思维方法的教学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设有有关宗教的必修课程,学校要求学生星期天去听讲义,参加祷告和合唱圣诗,甚至在授课时也偶有加入上帝、耶稣的解释。但萧先生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心智,对宗教已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基督教是一个教人敬天爱人的优良宗教,几百年间新旧教徒,不避艰难,不远万里,到中国来传教,他们的信心和热忱令人佩服”,但是并“不曾发生精神上的信仰”,因此拒绝受洗[2,p29]。

民国七年(1918),萧先生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高等科三年级。因为是留美预备学校,高等科二三年级的程度与美国一般大学的一二年级相当,毕业生到美国留学时可以较快适应而不至于感到困难。此外清华学校十分重视体育,每日清晨做十五分钟的软体操,下午两点到三点钟室内关闭,学生外出锻炼,还有专门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及格方能毕业。萧先生在自传中提到学习之余,加紧锻炼。传统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埋首苦读或著书立说,极少关注身体素质的锻炼,有“文弱书生”之称。清华设体育既有矫正中国学生体弱的弊病,同时为远洋留学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萧先生对此课程设计也很是认可,“平心而论,这正是医治中国读书人文弱的对症药”[2,p40]。

从民国四年萧先生考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到民国九年萧先生于清华学校毕业,准备赴美留学,在教会学校接受新式教育的五年时间内,萧先生掌握了系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体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那个热血的年代,爱国情绪充斥每一个有志青年胸膛,萧先生却有自己更为理智、成熟的想法。在“读书与救国”的问题上,萧先生认为“国家兴亡,匹夫当然有责。但匹夫要能尽责,必须先取得‘救国’的知识和技能。仅凭一腔热血,未必有济于事。读书应该不忘救国,但救国必先读书”[2,p44]。而且萧先生也正是抱着救国的热忱赴美留学的,坚信游学美国能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必然有助于担负匹夫之责。此外,理解这一时期的萧公权先生,他的一个思想观念的产生应值得注意,那就是对“学而优则仕”的解释。他认为“‘仕’应当广义解释为‘服务社会’,不必狭义解释为‘投身政治’”[2,p44],作一个“自了汉”也是有益于社会的。这些想法影响了萧先生的一生,几次拒绝出仕为官的机遇,“学术独立要能划清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界

限”[4],萧先生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此时萧先生心智逐渐成熟和稳定,为赴美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说少年时期的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为萧先生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那么青年时期的新式学堂教育则使得萧先生学智全面发展。

三、问学新大陆

萧公权先生于1920年作为留美生由清华派送赴美。萧先生初入密苏里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新闻学,因为在五四时期曾创办《民钟日报》,使得他对办报发生了兴趣,有志于新闻事业。在必修新闻课程之余,萧先生还选修了“欧洲近代史”、“哲学概论”、“社会学”、“政治学”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萧先生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体验到学习新闻学的困难,到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萧先生果断转入哲学系。在哲学导师的启迪鼓励下,萧先生学有所成,1922年大学毕业时被选入全国性的荣誉学会。在专业学习之外,萧先生在这一时期还选修了一些语言类课程,包括德文、拉丁文、法文等,这为他以后作学问时广泛查找资料提供了便利。此外,密苏里大学要求学生英文程度测验及格才可毕业,萧先生发现少数留学生英文程度太低,学无所成,因此认为国内按年举行的留学考试是很有意义的。

清华的官费留学限期是五年,于是萧先生进入研究院继续学习一年,192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随后,萧先生决定到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在哈佛大学哲学系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之间,萧先生选择了康奈尔。对于这一选择,萧先生在自传中做了详细解释,首先是因为康奈尔的哲学系是当时美国唯心论的研究重镇,研究这一派的哲学可以得到精密思想的训练;其次是由于萧先生对政治思想的浓厚兴趣,而康奈尔的狄理教授(Frank Thilly)精研社会及政治哲学。在康奈尔的第一年,萧先生主修了哲学系,辅修了政治学,并通过了各门笔试,取得了“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于是开始着手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留学生的一个重要视角,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学生尽管留学海外,但所作论文多研究中国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心系祖国,学以报国的爱国目的,也可能是因为中国问题作起来更为熟悉和容易,或者是出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介绍中国文化于国外。萧公权先生的导师也建议他作一篇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但萧先生却选择了一个关于西洋哲学的题目。他的理由是:(1)中国学生到西洋求学,自然应该尽量求得西洋文化知识,将来回国后再研究中国文化并不为迟;(2)自认为对中国哲学尚且没有深刻的了解,无法准确介绍中国哲学于西方;(3)如果作中国哲学的论文,在美国搜集资料极为困难,所能利用的资源不足;(4)导师对中国文化并无过多的研究,所能给予的指导有限。萧先生也对中国留学生的论文选题做出了评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固然有之,自欺欺人的也不乏其例”[2,p52]。

“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是萧先生作学术的座右铭。1926年5月,论文完成,受到导师们的一致赞誉,第二年论文在美国出版,并列入“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内,梁启超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英译本、罗素的《物质的分析》等名著也并列其中。何炳隶先生在书中谈到:“20世纪炎黄子孙博士论文一出立即被誉为国际名著只有两部。一部是萧公权先生康奈尔博士论文《政治多元主义:一项当代政治理论的研究》,另一部就是陈体强的牛津论文《有关承认的国家法》。”[5]

二十四年的学生生涯至此结束了,在美的六年学习生活,萧先生修习了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学科知识,“对于西洋文化尚能略知其梗概,对于西洋学术尚能略窥其门径,对于研究学问的方法也略有所领会。换句话说,六年的留美让我建立了今后学术工作的初基。”[2,p77]其实萧先生六年所学所作远不止“略知”和“略窥”,“他从哲学进窥政治、历史、文学、音乐,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再在这基础上建立了宏伟的学术金字塔”[6],其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受到美国学界的一致赞誉。此外,萧先生对美国的学风和人情也颇有体会。在萧公权先生眼中,美国人最显著的长处是乐观,有朝气,奋斗精神,注重实用。美国中部和西部的人情都比较质朴和忠厚,“黄种人偶尔会被轻视,但尚不受歧视”[2,p79]。萧公权先生也用心观察了美国的政治,并认为美国的政治大体健全,“‘合众国’是近代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最成功的一例”[2,p79],当然萧先生也看到了它的一些瑕疵,比如贪官污吏的存在,但并不是不可弥补的。

萧先生在国内时期十三年的家塾教育、五年的新式学堂教育为其未来的学术之路起到的是启蒙和启智作用,而六年的留美学习生涯则为其搭建了系统又坚实的主体框架,无论是学识还是学术研究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萧先生已经由学生成功地转化为学者。

四、在华与在美学术活动的转承

民国十五年(1926)萧公权学成归国,但他最初所面临的并不能算做是锦绣前程,国内并没有优渥的工作虚位以待。在亲友和寰球学生会的介绍帮助下,萧先生才得以进入一所南方大学任教。当时教育商业化已经初现端倪,任何人只要组织一个董事会,筹集一些经费,租赁房屋,聘请教员即可设立“大学”,对报考学生来者不拒。面对如此现实,萧公权先生自然产生苦闷和离群索居之感,几经思索,萧先生作出了适应和改变的策略:“学生不佳是既定的事实。我只有尽己之力,设法使他们来上课不是完全枉费时间。”[2,p90]讲课时力求简明扼要,效果似乎也不错。授课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学校没有图书馆,这对于学者来说

可谓鱼之离水,学术活动难以开展。萧先生在庆幸有这两处“讲席”维持生活之余,也明白了在这样的学校任教,并非长久之计。

所幸民国十六年(1927),萧先生在亲友萧叔玉推荐下,受邀执教南开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西洋政治思想”和“社会演化论”三门课程。在这一时期,萧先生“教然后知困”,进而“教学相长”,但不久就离开了南开,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和燕京大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萧先生转入清华,清华是萧先生的母校,兼之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图书设备,以及舒适的生活环境,大大加速了萧先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计划。可惜在萧先生执教清华五年之后,日寇侵华,北平沦陷,萧先生不得不漂泊西南。萧先生从北平到重庆,又到成都。在这一极度动荡的战争年代,萧先生曾任教于川大、燕京、华西和光华四校。这一时期萧先生最大的成就是“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7]完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撰写,该书奠定了萧先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术界政治思想史的范本著作,多次再版,当时即被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

抗战胜利后,萧先生先后到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任教,但战时环境恶劣,安身且成问题,“精神食粮”更是匮乏到几近于无。萧先生曾多次托人询问出国进修的机会,无奈久无消息。但在194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与俄国研究所给萧先生发来电报,邀请其赴美作客座教授。几经曲折,萧先生在1949年10月重新踏上了美国国土。

萧先生在华盛顿大学的学术活动之一便是授课,所授课程主要有三门“中国政治思想”、“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政治思想及制度资料阅读”。此外,还有指导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系那些选择“中国”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生的任务。研究工作自然是其学术活动的重要部分,萧先生将“十九世纪的中国乡村”作为了研究选题, 1955年《中国乡村》一书完稿,1960年付印发行。随后,萧先生有机会接触到康有为的许多未刊资料,遂把“康有为”作为了新的研究题目,完成《康有为与孔学》、《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一个新综合的尝试》等十几万字的成果。萧先生终被华盛顿大学聘为常任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萧先生在华盛顿大学做了十九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学术成就硕果累累的同时,也早已桃李满天下。

五、结语

萧先生一生求学为学,是一代“兼通东西的通儒”[8],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对学术界最大的贡献便是融汇中西。1960年,美国学术团体协会授予萧先生“人文学术卓著成就奖金”,获奖理由便是“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对中国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都深有研究,并且均有优秀著述传世。萧先生留美求学六年,为师十九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他自然充分认识西方文化的优点,但并未因此鄙夷中国的传统文化,民国时期的许多留美生在学成归国后,往往自视甚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主张全盘西化。萧先生留美期间对西方政治思想做了具有“创造性的灼见”的研究,归国后利用留美所学研究中国政治思想,显示了“自辟蹊径的史识”。萧先生能做出如此成就,纵观其教育历程即可得到解释,少年时期接受的中国传统国学教育,无疑对其一生起到了启蒙和奠基作用;青年时期所受的新式学堂教育,则让他对知识有了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六年的留美学生生涯,所赋予他的是系统的学术思维和学识,当他把中西两种学术传统相融合,便成为了学术界成就卓著的学人。

[1] 唐振常.漫记萧公权先生[J].读书,1993(2):87-93.

[2]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议[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 汪荣祖,黄俊杰.萧公权学记[M].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序.

[4] 肖俊.“融合东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江西籍学人萧公权学术思想管窥载[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39-248.

[5]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7.

[6] 汪荣祖.传世诗文尽雅言——萧公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J].中国文化,1992(6):199-202.

[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凡例.

[8] 萧公权著,汪荣祖译.现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621.

(责任编辑、校对:郭静)

On XIAO Gong-quan’s Learning Experience: A Returned Student from Americ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MA Zhen-feng, ZHU Jian
(1. School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History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XIAO Gong-quan was a genius who combine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traditions. He enjoyed popularity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al scienc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He had received traditional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as enlightenment since infancy. Then he received modern education when he entered a missionary middle school and Tsinghua. Later he went to study i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nd Cornell University in America. XIAO Gong-quan’s learning experience is studied from a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through which we can obtain more detailed and vivid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who studied abroad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XIAO Gong-quan; a returned student from America;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K252

A

1009-9115(2014)01-008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24

2013-07-05

马振风(198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公权学术政治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涉税信息共享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切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切实贯彻到实践中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