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庭筠文集结集、散佚考论

2014-02-12熊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文志崇文温庭筠

熊伟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温庭筠文集结集、散佚考论

熊伟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晚唐温庭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备受推崇,在文章方面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号“三十六”。温文亦曾结集行于世。但考之现存史料,于温文集则止于记载,实物久已失传。考之文献,上溯其源,则温庭筠文集结集当在晚唐五代时期;其文集散佚情况较为复杂,或遭遇北宋丙午之乱于南宋已散佚,或于元代尚存,至明代终至消亡。

温庭筠文集;结集;散佚

温庭筠,唐代晚期文坛巨匠,诗、词、文各体均擅,享誉当时。其生年说法不一,此取陈尚君先生之说——贞元十七年(801)生,卒年据《宝刻丛编》所载其弟温庭皓所撰墓志——《唐国子助教温庭筠墓誌》知为咸通七年(866)[1]。从史料及其诗、文中可看出庭筠为初唐显宦温彦博之裔孙,但或至其祖、父辈时其家业已没落不振。庭筠少负雄才,心怀大志,奈何所遇非时,终其一生未及一第,虽秉才自恃,任“侠”叛逆,然纵观其一生,终是微瑕掩瑜,积毁销骨,境遇实坎坷、悲惨。比照其仕途看其文学成就,则是才赡力雄,卓然一大家也。诗方面,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词方面,被誉为“花间鼻祖”,文方面,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号“三十六”,温庭筠以如椽巨笔在文学史书上写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温庭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史书上多有记载,《旧唐书·温庭筠传》言“庭筠著述颇丰”,《新唐书·艺文志》更载其作品集诸多,如类书类《学海》、别集类中《握兰集》、《金筌集》等,但颇为令人遗憾的是传至今天温庭筠作品已散佚较多。经五代乱后,北宋史料记载其作品集尚多,然南宋后则仅见其诗集传于世,文集、词集等不尽传,后世所见其词、文等皆辑于各类传世文献。纵观温庭筠之作其文的散佚情况尤为严重,下以时间为序考温文结集、散佚之情况。

1.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

关于温庭筠文结集最早见于北宋时期王尧臣等奉旨编纂的《崇文总目》一书。此书别集类在李商隐四六文集与

罗隐小品文集之间有“《汉南真稿集》十卷”之记载,下未署名。考李商隐和罗隐之作品集,未见有此集之记载。考有唐一代文人之作品集,仅温庭筠有集《汉南真稿》,且亦为十卷。与《崇文总目》同时而稍晚由宋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艺文志》中有如下记载:

类书类,温庭筠撰《学海》三十卷小说家类,温庭筠《乾馔子》三卷——《艺文志三》卷五十九

别集类,温庭筠《握兰集》三卷,又《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

——《艺文志四》卷六十

此处明确指出“《汉南真稿》十卷”为庭筠所撰,其后之史书、笔记等史料皆言“《汉南真稿》十卷”为庭筠之作品集。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可知,《崇文总目》中“《汉南真稿集》十卷”当为温庭筠作品集“《汉南真稿》十卷”之记载。又,考《崇文总目》之书目以类相从,按年代编排,则夹于李商隐四六文集与罗隐小品文集之间的“《汉南真稿集》十卷”当为温庭筠之文集。

《崇文总目》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宋代官修图书目录,现存宋代典籍对此书多有记载:

景德元年闰六月辛酉,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编排三馆秘阁书籍,判馆阁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容,覆视之。

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学士王尧臣等上新修崇文总目六十卷,其书总数凡三万六千六十九卷,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景祐元年闰六月以三馆秘阁所藏,有谬滥不全之书。辛酉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将馆阁正副本书看详,定其存废,伪谬重复,并从删去,内有差漏者,令补写校对,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著为目录,仍令翰林学士盛度等看详,至是上之庚寅以提举张观、宋庠、王尧臣及冠卿稹并加阶封编修,吕公绰等进职。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

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学士王尧臣等上新修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先是景祐初以三馆秘阁藏书,其间亦有谬滥及不完全者,命官定其存废,因仿开元四部录为总目,至是上之所藏书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从上引材料来看《崇文总目》所录之书,皆为当时馆藏之实有之书,由此可知,至北宋时期温庭筠文集“《汉南真稿》十卷”犹存于世,至少存于国家藏书馆阁之中。

“《汉南真稿》十卷”是否为温庭筠生前所撰,以现有文献来看尚难确定,但庭筠生前或已有文集问世。温庭筠在其文《上蒋侍郎启二首》中有“辄以常所为文若干首上献”“仅以新诗若干首上献”,在《上裴相公启》中有“谨以文、赋、诗各一卷率以抱献”。由以上文句看:其一,庭筠诗则诗,文则文,二者是截然分开的;其二,则表明此时庭筠已有文成卷,至少是自选文卷,其或为是故辑卷成集尚难考证,以文献不足之故,由是不可知。

从宋代文学发展情况和文学批评观念看,温文在宋代不被普遍认可;从文献记载宋人对辑、校并印制前代文人作品情况看,温文确乎备受冷落,其仅有文献记载,除此之外别无痕迹。由是,辑温庭筠文卷成集于宋代可能性不大,成于晚唐五代时期似较为贴近。

综上可知:温庭筠文集大致于晚唐五代时期问世;至北宋嘉祐(1056)年间,温庭筠文集《汉南真稿》尚存。

2.南宋至元代时期

至南宋,仅郑樵《通志·艺文略八》有“温庭筠《握兰集》三卷,又《金筌集》十卷,又《汉南真稿》十卷,又《诗》五卷”的记载,然郑樵《通志·艺文略》,于古今目录所载之书无论存否概录之。由是,此一书虽录有“《汉南真稿》十卷”却不能为是集于时尚存之确证。除此之外,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等均未有温文集《汉南真稿》之记载。

从上述内容看,温文集《汉南真稿》南宋时似已不存于世,但因上述文献皆为私人藏书目录,所以或未能将当时存世之书一网打尽,此其一;其二,丙午之乱后,赵宋南迁,金兵破宋,馆藏之书尽为金有,温文集在馆藏之列,或免于战火,仍存于世,亦未可知。此推断原因如下:

温庭筠有《汉南真稿》十卷,又《集》十四卷,《握兰集》三卷,《记室备要》三卷,《诗集》五卷。

——元·脱脱《宋史·艺文志七》卷二○八

今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又《采茶录》一卷。及著《乾馔子》一卷,《序》云:“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悦诸心,庶乎乾馔之义”等,并传于世。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温庭筠》卷八上引两则材料皆言及温文集,并《唐才子传》中标有“今有”二字,但仍不能就此断定温文集《汉南真稿》之存亡。《四库全书总目》言《宋史》“其书仅一代之史,而卷帙几盈五百。检校既已难周,又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馀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谬不能殚数”[2],汪辟疆《目录学

研究》亦批评说“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3],由是,《宋史》所言证之不足。《唐才子传》中“今有”二字,似指其尚存,考是书中并非所有传主之著作均加“今有”二字,或辛文房确有资料作为是集尚存之证,然惜不存,且无旁证,亦不能确定。且上引二书之语与《新唐书·艺文志》关于温庭筠著作语出入不大,由是,温庭筠文集《汉南真稿》在元代存亡与否,只能推论之,尚难下确凿之论。

综上所论,温文集《汉南真稿》在南宋及元代之情况或有以下二种:一是南宋时期是集即已亡佚,元代史料之所以载有,皆参宋史料之故,元人并未亲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志二》有言“崇文书目一卷,右皇朝崇文院书目也,隋嘉则殿书三十六万卷至唐散佚已多,崇文书比之唐十得二三而已,自经丙午之乱存者无几矣。”[4]此言或可证上之结论,即“经丙午之乱”后,是集消亡,南宋不见是集。二是南宋时虽私家藏书不见是集,然或尚存于馆阁之中,或存于金,后被元人所得,元人整理馆藏而见之,故有记载,并曰“今有”。因此,以宋元史料考之,温文集《汉南真稿》或亡于南宋,或于元代尚存,难下定论。

明清时期至明代有两种说法。明毛晋汲古阁刻五唐人集本《金荃集》七卷《别集》一卷题识曰“飞卿本名岐,并州祁人;宰相彦博之裔,与李义山、段柯古等号西崐三十六体,而温、李尤著。相传有《方城令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金荃》等集,今不尽传。仅见宋刻《金荃集》七卷《别集》一卷,参之迩来分体本子,略有不同。其小词亦名《金荃集》,尚容嗣镌。湖南毛晋识。”[5,p1316-1317]明姜道生刻《唐方城令温庭筠诗集序》有“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并州人,……今有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金荃》等集并传。”[5,p1315-1316]此二书所言正相反,但考之宋元以降,明清至今,温庭筠著作刊刻情况,则毛氏语较为可信,即至明代温庭筠著作集仅“宋刻《金荃集》七卷《别集》一卷”传世,而文集《汉南真稿》已散佚不见。姜氏语“今有”、“并传”除此之外,仅焦竑《国史经籍志》中有相同语,但《四库总目》言焦竑《经籍志》“顾其书丛抄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古来目录,惟是书最不足凭。”[6]由是,焦竑之语不足为姜氏语可信之证,参之明代刊刻唐人别集之风盛行,而无一刊刻温文集《汉南真稿》的情况,则姜氏或从旧说而对实际未加堪考。

至清代史书、目录记载及坊间刊刻、民间流行等则仅见温庭筠诗集。《清史稿·艺文志四》(别集类·卷一四八)有“温庭筠飞卿集笺注九卷,顾予咸撰,子嗣立增补”,《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四)载“温飞卿集笺注九卷”注明“明曾益撰,顾予咸补辑,其子嗣立又重订之”。

综上可知宋元以降,明清时期温文集业已散佚,不存于世。清代编撰的《全唐文》温庭筠卷(卷七百八十六),则是辑于《文苑英华》、《唐才子传》等传世文献之中,将其单篇、散帙合为一卷。

纵观上文所述,温庭筠文集结集情况从文献记载上来看相对于其散佚情况更为明朗:时代上,以晚唐五代为限,不延及宋代。文集版本上在生前已有文集问世,至少是自选文集,从其文章可知温庭筠将文章结集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为进士行卷,也就是说其文章结集原因之一为唐代进士行卷之风。《汉南真稿》因原物遗失,史料不全故,难以考其是否为温庭筠生前所撰,仅知其当完成于晚唐五代时期。因文献之故,温文集散佚情况相对复杂,但其散佚时间最早当在南宋时期,究其因,宋金丙午之战当首当其冲,战火导致文集散佚可能极大。若仍存,则最晚当在明代已散佚不存于世,其因除战火外,当有不同朝代不同的文学审美标准和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总之,无论是其结集还是散佚,其原因都不是单一的,但囿于文献史料,尚有推测、存疑之处。孔子说“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就关于温庭筠文集方面的史料来看,确实如此,若足,则能对于温文集结集、散佚之情况将得出更切近实际的结论。

[1]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45-368.

[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3]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37.

[4]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志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5]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6]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七)[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The Study on the Collection, Scattering and Losing of Wen Ting-yun’s Collected Works

XIONG W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en Ting-yun’s success in literary was respected. He enjoyed equal popularity with Li Shang-yin and Duan Cheng-shi and his alias was“three-sixteen”. Wen Ting-yun once had his collected works. By view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works has been lost. Only historical records existed.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it is said his works was completed at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The scattering and losing situation of his works was complex. Probably it encountered the war of Bing-Wu, and was los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r it existed in the Yuan Dynasty, at the end, it lost in the Ming Dynasty.

Wen Ting-yun’s collected works; collection; scattering and Losing

I206.2

A

1009-9115(2014)01-0066-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18

2013-08-02

熊伟(1976-),女,吉林松原人,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唐宋方向。

猜你喜欢

艺文志崇文温庭筠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我当企鹅饲养员
崇文塔之旅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诗的倒装(外一篇)——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
诗的舞蹈(外一则)——温庭筠《商山早行》
考场上的免费『枪手』温庭筠
咸阳值雨
从《汉书·艺文志》看班固对儒学的崇拜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