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诗造境的四维表现方式

2014-02-12韩成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造境名句写景

韩成武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文法系,河南 巩义 451200)

杜诗造境的四维表现方式

韩成武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文法系,河南 巩义 451200)

杜甫有些写景造境的诗歌,采用四维表现方式,即不止于对景物的立体空间描绘,还进而把这空间景物放在时间的维度上加以展示,让它在时间层面上运行。这与“四维空间”的理论相合,是对世界的科学反映。用四维表现方式写景造境,可使境界变得深沉、厚重、悠久。

杜诗;造境;四维表现

杜甫诗句“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龙门阁》),“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这是杜甫的写景造境诗句。前者是写嘉陵江,意思是说嘉陵江风急浪高,浩浩荡荡地从远古流来。不说嘉陵江从雪山流来,而说它从远古流来,这就把嘉陵江从空间层面移入到时间层面加以描述。后者是写兜率寺江山壮丽,历史悠久,写它自齐梁时期而来,也是将它从空间层面移入到时间层面加以描述。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发现,杜甫写景造境不止于对景物的立体空间描绘,他还进而把这立体景物放在时间的维度上加以展示。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叫做“四维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反映。

从客观上说,宇宙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而空间是在时间中移动着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时间的流动状态中,没有绝对静止的。这就是宇宙“四维空间论”。按照这种理论,零维是点,一维是由无数的点构成的线,二维是由无数的线构成的面(长、宽),三维是由无数的面构成的立体(长、宽、高),四维就是立体在时间的轴上移动。所以我们说“四维表现方式”是科学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清醒认识和表述。只是由于我们的视觉对立体事物有明朗的感知,而对于立体事物在时间轴上的移动则感知不敏,所以出现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大多只是空间状态的,而非时间状态的。

当我们检索其他唐人的写景名句,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例如李白的写景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王维的写景名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孟浩然的写景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岑参的写景名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的写景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王湾的写景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祖咏的写景名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

色动危旌”(《望蓟门》),等等,这些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均为空间状态,不具有时间状态,可以称之为“三维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是将景物定格在瞬间的空间里,而没有展示其时间的悠长。因而,这些景物虽然广大、雄浑,却并不深沉、厚重,而且不具有流动感。杜诗四维表现方式的妙处,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让景物在时间中运行。笔者在《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一文中,曾对杜诗造境的时空对举及其艺术功效做出论述,但没有论及其空间景物在时间中运行这一重要表现方式。文中说道:杜诗“以纵横交叉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在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是从远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1]这段话的末尾几句,虽有所涉及,但没有成为该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不足,今补足之。

杜诗中用“四维表现方式”的造境例子还有一些,例句如下: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铁堂峡》)这里的景物既是现实空间的,又是历史的、时间的,它告诉人们,铁堂峡是经历了亿万年历史流程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上白帝城二首》其一)这景物也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群山从万古的时间源头移动到了今天。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玉垒山间的浮云从古到今变幻不停,是时间之景象。此时,浮云变幻的玉垒山从古代移动到今天。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古城护城河中的圆荷、城墙上的遗堞穿越历朝历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是写空间之景在时间里移动。

“巴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柴门》)也是将巴渠的流水从空间层面移入时间层面加以表述。

证实杜诗这种“四维表现方式”的存在,限于篇幅,仅此为止。观察这些诗句,皆使用了具有久远意思的时间词——“太古”“太始”“万古”“古”“昔”“齐梁”等,借助于这些时间词,将空间之景物“嘉陵江”“巴渠”“白帝山”“玉垒山”以及“栋宇”“圆荷”“遗堞”等,移入到时间领域,写出它们在时间维度上运行的状态。这种“四维表现方式”真实地表现了宇宙间的时空关系。

诚然,杜甫写景造境并非都是四维方式,他在许多时候还只是三维方式,即景物的立体空间状态,如“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望岳》)、“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夜宴左氏庄》)、“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等等。但是,由于他多处使用了“四维表现方式”,故仍然显得独出一格,令人眼新。

杜甫这种表现方式来源于他的强烈的宇宙时空意识。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了时空观念,“宇宙”这个词语首出于《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这里的“宇宙”指的还仅是天地。到了汉初,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齐俗训》中对“宇宙”的解释就具有了时空内涵,他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2]这说明此时的人们已经对宇宙的时空性质有了认识,但是,对于空间物质在时间长河里运行还未见于相关论述,在文学作品中就更难见到了。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3]这段话说到了空间和时间,说天地(空间)是万物的载体,光阴(时间)是百代的过客,虽指出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却没有说出空间在时间中运行的道理。唯独杜甫,他经过细致的观察与思考,用精练的诗句道出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巴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江水是从远古流来的!他虽然没有启用空间、时间这类哲学概念进行阐述,却在实质上道出了空间物质是在?时间中运行的这一规律。他是诗人,诗歌是用具体的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诗歌又可以涵容哲理,诗人不乏哲理思维。杜甫作为思想家,除了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材质,在关于宇宙时空的关系上也表现出超卓的才智。他的“四维表现方式”正是基于这种才智,基于他对宇宙时空关系的科学认识。

笔者限于古代诗歌文本的阅读面,未能详察其他诗人的作品,或许杜甫之前或同时期有一二诗人在造境上使用过“四维表现方式”,亦未可知。权且作此立论,投石问路,取得方家的教正。

[1] 韩成武.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J].深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98-101

[2]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七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78.

[3] 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139.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The Four-dimensional Form of Scenery Creation in DU Fu’s poetry

HAN Cheng-wu
(Department of Arts and Law,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ongyi 452100, China)

In DU Fu’s poetry, four-dimensional form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in order to create the mood of poetry. That’s to say, the scenery is not only depicted from tridimensional space, but also in the dimension of time. This is in consistency of the “fourdimensional” theory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Using 4D expression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can make dignified situation.

DU Fu’s poetry; scenery creation; four-dimensional

I207.23

A

1009-9115(2014)01-0064-02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17

2013-09-18

韩成武(1945-),男,天津武清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造境名句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写景的妙招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